通泰方言
出自《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的名稱
通泰方言,1960年出版的《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一書將通泰方言劃為第三區,與第一區寧揚方言區,第二區吳方言區,第四區北方方言區並列。大致分佈在江蘇省長江以北,京杭運河以東的濱海區域。佔地面積15000餘平方公里,使用人口1137萬(2004年)。
按照南京大學顧黔教授的意見,通泰方言可以劃為東、中、西三區。東區包括南通和通州的西南部,區別於中區的特點是古假攝讀法同吳語,有兩類韻母「-o」,「-a」。中區包括如皋、如東、泰興、東台東部、海安東部南部、揚中、靖江西南部,區別西區的特點是有疑母「ng」,能分辨鼻音「n」和邊音「l」。西區包括泰州、姜堰、海安西部、東台西部、大豐、興化、江都東部。
通泰方言最大的特點是古全濁聲母字今逢塞音、塞擦音不論平仄一律讀送氣清音,如「地」thi,「啤」phi。根據這一項特點,即可以把通泰方言和淮揚方言(江淮官話的主要方言,即洪巢片)以及吳方言分別開。由於贛語、客家話也是同樣的「全濁送氣」,南京大學魯國堯以此為首要依據提出了通泰客贛同源的假說,認為通泰方言和贛語、客家話一樣,導源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后的北方移民。
通泰方言聲調有六至七個,相比於只有五個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陰去、陰入)的淮揚方言,多出了陽入(和陽去)。古濁入字今歸陽入調,古全濁上、濁去字在七個聲調的地區今讀陽去調,在六個聲調的地區則整體歸入陰平。能區分陰陽去、陰陽入也是通泰方言區別於淮揚方言的特徵。
通泰方言除東區外的各點,古假攝字的主母音只有一類,即「a」。而相鄰的淮揚方言和吳語均已發生分化,吳語一般有兩類韻母即「-o」,「-a」,淮揚方言也有兩類即「-a」,「-iI」。
通泰方言多數點有豐富的支微入魚現象,例如「推」白讀「thy」,「雷」白讀「ly」。這種現象不見於淮揚方言,吳語雖有,但數量遠不及通泰方言之多。
通泰方言的咸山攝韻母分化為三類,分法大致和吳語、贛語相同,異於西部的淮揚方言。粗略地說,即咸攝談韻的牙音、喉音字韻母和覃韻合為一類,而與談韻的舌音、齒音字有別。同樣,山攝寒韻的牙音、喉音字韻母和桓韻合為一類,而與寒韻的舌音、齒音字有別。魯國堯以此為重要依據,破解了他自己提出的「顏之推謎題」。
在聲調上,通泰方言調值陰高陽低的模式不復存在。陰平普遍低於陽平,除如東以外各點,陰入皆低於陽入。但是,陽入後接鼻音、邊音、濁擦音、零聲母字時,調值低於陰入,例如:毒藥、臘月、熟人、十五。
通泰方言區處於江淮官話區,長期以來處於揚州府治下,風俗受淮揚文化影響本已較大,加之建國后國家大力推普,使得通泰方言以向淮揚方言靠攏的形式,來向作為民族共同語的普通話靠攏。具體而言,就是一批字產生近似淮揚方言讀法的文讀音,在和原有的白讀音長期共存、抗衡中地位從弱勢逐漸變為優勢,直到最終取代原有白讀音。例如,全濁聲母字逢塞音、塞擦音,仄聲讀送氣清音是通泰方言區別淮揚方言的最大特點。而在文讀音中,仄聲就讀不送氣清音,和淮揚方言以及整個北方話一致。大致來說,通泰方言西區產生的文讀較多,東區較少。
通泰方言辭彙上的過渡色彩較濃。南方諸方言的「落雨、落雪」,通泰方言中、東區仍說「落雨、落雪」,西區則「落雨*下雨」、「落雪*下雪」兩可,而北方話和淮揚方言只說「下雨、下雪」。類似於此的還有「尋*找」、「立*站」、「搿*這」等組。
考訂通泰方言的本字,發現與吳語相同者甚多,基本辭彙的吳語成分也相當多。例如,淮揚方言的「我們、你們、他們」,通泰方言說「我倈、你倈、他倈」;淮揚方言的「沒有」,通泰方言說「不曾」;淮揚方言的「今個、明個」,通泰方言說「今朝、明朝」,等等。
一是反覆疑問句,通泰方言以「格VP」句式為主,「VP不VP」句式較少見。淮揚方言大致兩者皆可,北方話一般只有后一種。
三是比較句,通泰方言存在這樣一種句式,即比較短語位於中心形容詞后。例如「你高似他」,北方話一般說「你比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