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霓

王詠霓

王詠霓(1839-1916),原名王仙驥,字子裳,號六潭,清·浙江省黃岩縣(今台州市椒江區)兆橋鄉人。少精習經史,聰慧不凡,清·光緒六年(1880年)登進士第,授刑部主事,簽分河南司行走。清·光緒年間駐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奧地利比利時等國公使隨員。工詩屬文,善書法,兼善篆刻。書法具金石氣,篆書行筆流暢,所治印章得文、浙兩派。晚清政要,近代著名詩人、教育家、書法家。

人物生平


晚清時期,自少精習經史,聰慧不凡,為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之門人。年青時先後執教東甌書院、玉環環山書院、黃岩九峰書院、寧海緱城書院。清·德宗光緒六年(1880年)登庚辰科進士第,授刑部主事,簽分河南司行走。光緒十年(1884年)嘉興許景澄任派駐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奧地利、匈牙利帝國公使兼攝比利時使務,奏請其作隨員。途經香港、南洋印度洋地中海諸地,抵達終點德國首都柏林。在外3年,主要做了二件事:一是配合許景澄為北洋水師採購德國鐵甲戰艦;二是協助許編輯了《外國師船圖表》一書。任期屆滿后橫渡大西洋取道美國,再跨越太平洋,中轉日本回國。觀察世界之深度、廣度,近代台州人無出其右,每過一地均留心該國政治制度及風俗習慣,以詩紀事,集為《道西齋日記》,這與首任駐英法公使郭嵩燾將出使英國途中見聞逐日詳記為《使西紀程》一樣,顯示其見識高人一籌。詩文沉雄博大,跌蕩含蓄,令人叫絕的是能將迥異中文的西洋地名、物名一一入詩,熨貼自然,朗朗上口,毫不雕琢之嫌,時人譽為奇才。光緒十三年(1887年)回國后,迎娶台州近代才女、黃岩女子初級師範校長屈蕙纕為繼室,雙雙載入方誌人物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起任安徽鳳陽知府,三守鳳陽,任內上書兩江總督張之洞,保薦臨海“山大王”金滿及部下駐紮太平州準備抵制日本入侵;並以開放的眼光上表贊同曾紀澤借外績修築鐵路之議。“認為這是強兵富國之術,尚學興藝之方”。后相繼署理安徽鳳陽府知府、太平州知府、池州知府,籌建池州府中學堂,出任安徽大學堂總教習,高等學堂、法政學堂編纂,皖政輯要局、存古學堂提調。其教育思想,前期重視仁德教化,晚年注重實業教育。
民主革命時期,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清朝滅亡后,家道中落,便引疾還鄉,與同邑王舟瑤主持九峰圖書館,購藏於館中,並專心著述。工詩屬文,善書法,兼善篆刻。書法具金石氣,篆書行筆流暢,所治印章,兼得文、浙兩派,為著名畫家蒲華治“蒲華”、“作英”印兩方,為畫家常用印。
1916年因病在黃岩縣逝世,終年77歲。

著作


著有《函雅堂全集》24卷、《台州大事記》、續纂《光緒黃岩縣誌》等傳世。
王詠霓撰題聯
晚煙大半度城郭;
初月一勾無古今。
——蜂腰格嵌名題浙江省杭州西湖半勾亭
在杭州西湖九曲橋行至半勾留處,四面臨水突然建一亭,亭名“半勾”,真是丹青中之神來之筆。亭名取意於白居易之詩“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這實在是亭名之精髓。在半勾亭觀景,全妙在一個“勾”字之感受。亭橋之形態,真如天上之一勾月芽了。走完九曲橋,即見樵雲、浣月二水榭凌波並列,其下懸空,微風則鱗波拂柱,嚶嚶成韻;風烈則白浪相擊,轟隆雷鳴,各有其趣。清代知府劉璈以鶴頂格嵌名題半勾亭聯曰:
半成造化丹青手;
勾起煙波浩蕩情。
受天地之中以生,一曰水;
有功德於民則記,謂之神。
——題上海市黃浦區小東門外天后宮(1)
環七萬二千里,四海永清,是謂水輪轉地;
期三百有六旬,八風從律,固知后德配天。
——題上海市黃浦區小東門外天后宮(2)
跋云:光緒甲申(1884年)七月,余隨使泰西,今年始歸國,於是歷地球一周矣。海波不揚,繁神是庇,謹書數語,以志欽感雲爾。
王詠霓撰輓聯
保中國存惟公在;
為天下哭非己私。
——挽清·兩江總督張之洞
王詠霓律詩聯
會向湖山走馬來,
側身高望一銜杯。
銷沈龍虎余王氣,(頷聯上)
莽蕩乾坤憶霸才。(頷聯下)
百代衣冠空梓橡,(頸聯上)
千春金■出蒿萊。(頸聯下)
昨宵倚枕秋風急,
夢入華胥又放回。
——《七律·會向》詩聯
廣文先生老講畫,
白首翻然懷故鄉。
書學逼真韓禮器,(頷聯上)
清時無恙魯靈光。(頷聯下)
吟鞭穩遣兒曹執,(頸聯上)
餞榼猶多弟子行。(頸聯下)
向後支筇暢遊覽,
鹽官春發萬花塘。
——《七律·送高儀卿廣文歸海昌》詩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