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

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

《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是1997年中華書局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忌浮

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獲得了比較快速的發展,科學文化爭業也隨之日漸努榮昌盛起來。漢語音韻學當然也不例外。十幾年來發表的音韻學研究論著較之建國后前三十年有了約十倍的增長。研究範圍也從原來的以幾個代表音係為主的局面,向整 個漢語歷史的各個層次擴散開來使漢語語音史的研究內容得到了很大的充實。但是畢竟底各薄,基礎差,不可能一蹴而就。薄弱環節依然比比紼是,而宋金元之間的這段歷史時期就是其中之一。寧忌浮教援早就 注意到了這種情況。多年前他整理研究了《五香集韻》及其音系並論證了它同《四聲等子》、《切韻指南》等七的關係,寫成了《校訂五音集韻》一書。繼此之後,他又把目標轉向了《古今韻會舉要》及其相關韻 書上。經過五年的努力,現在又完成了《古今韻會舉 要及相關韻書》這樣
一部力作。《韻會舉要》一書的時代處在《切韻》系韻書和《中原音韻》之間,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漢語語音史上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忌浮教授 把研究重點放在《韻會 》上,是完
全正確的選擇。忌浮教授的這部書對《韻會》一系 韻書的語音系統作了全面的研究,提 出了很多新見解,新學說。其中關係重大的有兩點:
一是認為字母韻並不都等於韻母,有的字母韻是表示聲母差別的。比如《廣韻》有些同韻母的字,清和濁隸屬於不同的字母韻,它們實際上是濁聲母 清化的反映,跟韻母差別並無關係。又比如二等韻開口的見溪曉匣、四等韻的見,溪曉匣及部分三等韻開口 的牙喉音往往分出為獨立的字母韻,也都是聲母問題,是牙喉音聲母 舌面化的反映,跟韻母也無關係 .我們知道,《韻會》一系韻書的韻母按聲調計算共有二百夕十,一般研究這 一音系的人都不免為其繁 復的韻母系統所苦惱。本書的這一新說法,不僅使《韻會》的韻母系統得到了很久簡化,而且對清濁字分屬於兩個不同的字母韻也有了一個交代。既然這些字母韻的分立都有比較規律的聲母條件,說它們的分立表示聲母差別,就 有了一個 比較存力的棉據。濁音清化唐五代已見端倪,《韻會》一系韻書有所及映,當然完全是可能的。牙喉音舌面化這時也有一定的歷史準備,二等開口和四等的牙喉音產生前顎介音至少在《集韻》的反切上字上就已有了明顯的反映.(請參拙文《論集韻的洪細》,載《呂救 湘先生九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95年)在前顎介音的影響下,產生顎化戶母就是不足為奇的了。由此可見,說字母韻不等於韻母,有些字母韻表示聲母差別,是很合情合理的。
二是認為《韻會》一系韻書沒有入聲。《切韻指掌圖》、《四聲等子》、《切韻指南》三大韻圖也沒有入聲,入配【陰戶就是人派陰戶,也就 是入變陰聲。這 一新說法,不僅簡化了《韻會》一系韻書的聲調系輪,同時也進一步簡化了韻母系統,並且把 入聲的消失時間向前人大推進了一步·雖然這個問題牽涉的面比較廣,比較複雜,可能有見仁見智的不同,但是這個說法還是很有啟發性的.
本書還製作了一個《韻會》一系韻書的聲韻配合表。充,分展示了這個音系的內部結構,為了解這卞音系或對之作進一步的研究提 供了很大的方便。毛氏父子的《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中所反映的時音,一直沒有受到學者們應有的注意。雖然也偶有人提到過,但都是隨意舉例性的,都不免語焉而不詳。本書首先對這個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探討,揭示出評多重 要的語音現象,其中很多都可以跟《韻會》的互相印證。毫無疑問,本書對《韻會》、《增韻 》語音系統所作的研究,加深了我們對宋金元之聞音韻狀況的認識,充實了這一階段音礎研究的內容,把這一隊段的音韻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忌浮教授的這部書 還有一個突出的貢獻,那就 是全面地梳理了《廣韻》、《集韻》兩大系統韻書 的發展和傳承關係,提出了很多新看法,其中重要的有:
1、金人王文郁《新刊韻略》是景德、《韻略》的改並、增補.
2 劉淵《壬子新刊韻 略》是王文郁《新刊韻略》的翻修
3《禮部韻 略》是《集韻》未定稿的簡縮,與景德《韻 略》沒有傳承關係、
4《蒙古字南》是《平水韻》的改並重編.《蒙古韻略》即《蒙古字韻》,並非兩部不同的書。
這些新看法廓清了很多傳統的或流行的錯誤觀點。諸如劉淵是《平水韻》的創始人,《禮部韻略》是暑德《韻略》的改編本,《蒙古字韻》與《蒙古韻略》是不同的書,等字。由於根據的材料翔實,分析細緻,論證有力,這些新看法很使人信服。有了這些新看法,我們才能正確認識以上各書的源流及其相互關係,才能使它們在音韻研究上充分發揮作用。試以《禮部韻略》為例,在我們知道它是《集韻》未定稿的簡縮本以後。就能使它對研完《集韻》 發揮至關重要 的作用。
首先我們可以據以了解《集韻》的一些編輯過程。比如《集韻》有一些重要的音韻特點,諸如通用條例的更新,輕重唇音的分立,常船兩母的混淆,眾韻唇鼻音字的變入侯韻,鹽嚴凡
三韻系的相扎,二等開口牙喉音及四等牙喉音反切上字的細音化,各小韻大致按聲母發音部位排列,等等。不難發現,這些特點在《禮部韻略》里就已經具備。這一方面固然可以作為它和《集韻》關係密切的證據,而另一方面則告訴我們《集韻》的這些重要內容還在編纂之初就已大致確事實上了下來。但也有一些重 要特點在《禮部韻略》里還未見到,到《集韻》里才出現的。比如“頑”《禮部韻略》“五還 切”,,入刪韻,而《集韻 》改為“五鰥 切”,移入山韻。又如“獲”《禮部韻略》“胡麥切”,入麥韻,而《集韻》改為“胡陌切”,移入西*。這種改動雖只是個別小 韻,但都影響到一批小韻的歸韻問題。又如開合混 置是《集韻》 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特徵,在《禮部韻略》里只有真諄系和歌戈有少數或個別例子,其它有關各群都未見。這也說明大規模的混置是後來才發生的,是《集韻》改衫的結果。還有西書在反切上下字配搭旨趣上的變動,本書第二章第六節已經詳細論及,讀者可以參看。
其次,我們可以把《禮部韻略》作為校勘《集韻》反切的重要依據。過去大家都知道《類篇》對校勘《集韻》極為重要,因為它是把《集韻》按部首改編而成。但由於不了解《禮部韻略》跟《集韻》 的特殊關係,就把它給忽略了。方成珪《集韻考正》 雖然間或徵引過一些由《禮部韻略》改編而來的《韻會》反切,但那畢竟是間接的。在這種略況下,就難免經常出現單憑《類篇》確定是非的局面。可是孤證總是不太牢靠的,特別是對那些音同而用字不同的反切。比如漾韻“況有的本子 作“許放切”,有的本子作“訏放切”。而《類篇》同後者,方氏就認為“訏”字是。其實“許”和“訏”都是曉母字,“訏”字又不及“許”字常用,方氏的判斷很准說是可靠的。今查《禮部韻略》作“許”不作“訏”,方校的不可靠性就更加顯現了出來。如果我們把《禮部韻略》拿來與《類篇》同用,在兩者一致,雙證齊出的情況下,判斷當然施可靠得 多了。比如證韻船母“乘”作‘石證切”“石”屬常母,越出了本聲,庚韻二等份,,代’楚耕切”,“耕屬耕韻,越 出了本韻。雖然越類跟《廣韻》不合,但《禮部韻略》和《類篇》的反切都跟它們一改,可論《 集韻》原文如此。又比如旨韻書母“水”作’數軌切”,“數”屬生 生毋,越 出了本聲。欣韻“勤”作“渠中切壩”“巾”屬真韻,越 出了本韻。但《禮部韻略》和《美篇》“水”都作“式軌切”式軌切”,“勤”都作“渠打切”,都不越類,可證越類是後來傳刻的誤切。又比如仙韻精母煎有的本子作“子仙切”,育的本子作“將仙切”,歌 韻“阿”有的本子作“於河切”,有的本子作“庝何切”“子”“將”,同聲母,“河”與“何”同韻母,這是屬於音同而用字不同的例子。《禮部韻略》和《類 篇》都 作“將”不作“子”,作“可”‘不作“河”,可證“將”和“何”跟原本相合。諸如此類,我們可以列出一個很長的單子。由此可見,利用《禮 部韻略》,我們就可以比較有把握地校訂一大批單憑《類 篇》不能很好校訂的《集韻》反切。從《禮部韻略》這 個例子)我們就不難窺見忌浮教授上述有關韻書傳承關係的眾多新結論在音韻研究上的重要意義了。在對諸韻書深入細緻勘比的基礎上,本書還對《韻會》、《增韻》、《通考》、《蒙古字韻》等書作了很多勘 正補缺工作。尤其值得稱讚 的是用《新刊韻略》校補《蒙古字韻》,糾正了前人不少缺失,所得為最多。
總之,忌浮教授的這部書在分折研究《韻會》一系韻書的音韻系統方面,在梳理《廣韻》、《集韻 》兩大韻書》系統的傳承關係方面,在勘補諸韻書的缺失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為漢語的音韻研究,特別是宋金元之間這一歷史時期的音韻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有幸讀到忌浮教授這部書的稿本,深有先睹為快之感。很願意向廣人讀者推薦這樣一部佳作,故欣然為之序。
邵榮芬,一九九六年三月一日於北京 紫竹院中國社會科學院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古韻今韻薈萃
第二節 《七音韻》考索
第三節 入聲韻的韻母變化
第四節 字母韻不等於韻母
第五節 tc、tc‘ c的產生
第六節 清濁分韻現象
第七節 韻書的傳承
附註
第二章 《禮部韻略》考
第一節 關於《附釋文 互注禮部韻略》
第二節 《禮部韻略》的來源問題
第三節 韻部名稱及獨用通用例
第四節 某些小韻的歸部
第五節 小韻和韻字數目及其排 列次第
第六節 關於反切
等七節 關於註釋
第八節 《禮部韻略》是《集偽》未定稿的簡縮
第九節 景祐《韻略》與景德 《韻略》無傳承關係
第十節 《韻略條式》《押韻釋疑》及其他
第十一節 韻字的增補
第十二節 《古今韻會舉要》的失誤(上)
第十三節 《古今韻會舉要》的失誤(下)
附註
第三章 景德《韻略》與《新刊韻略》
第一節 王文郁《新刊韻略》
第二節 韻部名稱及獨用同用例
第三節 小韻 韻字數目及其排列農軍
等四節 關於反切
第五節 關於註釋
第六節 《新刊韻略》是景德 韻略》的改並與增補
附註一
第四章 〈平水韻》考辨
第一節“平水韻增”與《古今韻會舉要》的失誤
第二節 兩種《平水韻》
第三節 劉、王二書的比較
第四節 《平水韻》不避兩宋廟諱劉淵不是南宋人
第五節 劉書是王書的翻刻本 與《禮部韻略》無傳承關係
附註一
第五章 關於《蒙古字韻》
第一節 別開生面的韻書
第二節 《蒙古字韻》與《平水韻》
第三節 朱條文增加字
第四節 《蒙古字韻》韻字刊誤
第五節 《蒙古字韻》補闕
第六節 <蒙古字韻總括變化之圖》試析
第七節 《蒙古韻略》與《四聲通解》
第八節 《蒙古韻略》即《蒙古字韻》
附註一
第六章 《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 《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的原始小韻
第二節 《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校訂
第三節 字母 字母韻配合表
第四節 《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 》與《蒙古
字韻》 、《古今韻會舉要》的音類差異
附註
第七章 毛氏父子的貢獻
第—節 毛氏父子生平及《增修互注禮部韻略》的體例
第二節 反切的改易
第三節 小韻的合併
第四節 韻字、小韻的增補
第五節 案語選讀
第六節 註釋舉例
第七節“毛氏韻增’與《古今韻會舉要》的失誤
第八節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的價值
附註
附錄一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二 歷史年表
附錄三 地理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