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82條詞條名為城關鎮的結果 展開

城關鎮

金沙縣

金沙縣城關鎮是貴州省畢節地區所轄鄉鎮,地處黔西北。居黔北四大鄉場“一打鼓、二永興(湄潭縣境)、三茅台、四鴨溪”之首。轄23個行政村、6個社區、1個家屬居委會。

鄉鎮簡介


1
1
金沙縣城關鎮地處黔西北,位於貴州省畢節地區東部,是金沙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為黔北四大名鎮之一。是金沙縣城所在地,原名打鼓新場。
清代為新民里治所,地處川、黔鹽運古道,歷史上曾為周圍近百里土特產集散地,商業繁榮,居黔北四大鄉場“一打鼓、二永興(湄潭縣境)、三茅台、四鴨溪”之首。
金沙縣城關鎮全鎮森林覆蓋率38.3%,植被覆蓋率44.8%。西電東送重點工程項目黔北發電總廠座落境內,建設中的杭瑞高速公路穿越而過。

行政區劃


金沙縣城關鎮全鎮總面積151.03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6個社區、1個家屬居委會,人口近9萬人。行政村包括玉屏片區:外寨村、五星村、古樓村、幸福村、玉屏村、黎明村、紅岩村、大定村、旭華村、太極村、山槽村、紅山村;楊柳片區:雙興村、聯盟村、三合村、桃元村、金新村、淹壩村、豐景村、柳塘村、前勝村、江龍村、金坪村。社區:工農社區、新城社區、紫金社區、長安社區、光明社區、羅馬社區;居委會:大水居委會。

自然地理


金沙縣城關鎮轄區平均海拔910米,屬北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無霜期達287天,年均降水量1048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金沙縣城關鎮是全縣生態農業示範區。土壤類型主要有黃泥土、黃沾泥土等,PH值為6.5——7,酸鹼度適中。

歷史文化


金沙縣城關鎮
金沙縣城關鎮
城關鎮最早地名為打鼓寨(元、明時期),后稱打鼓新場。以前城關周圍地區少數民族人口較多,主要為苗族和彝族。苗族、彝族在傳統文化節日及喪葬祭祀中,多有打鼓的習俗。至今,在金沙縣城關鎮少數民族聚居地,苗族同胞尚存留著打鼓祭祀的習俗。
帶城關鎮苗族同胞聚居村——雙興村。該村村民陶永中家中有一面具有近二百年歷史的大鼓。該鼓製作於清朝嘉慶年間,高1米,直徑一尺七寸半,為他家家鼓,被視為傳家之寶,平時懸掛於堂屋相火(神案)上,不能外借,只有在本家有喪葬祭祀的時候才使用,若要外借,外人必須用三柱香、三疊紙、兩瓶酒祭祀方可。
苗鼓有家鼓、寨鼓之分,家鼓為自己出資、自己家用;寨鼓為大家出資,共同使用,舊時為族長所保管。家鼓、寨鼓都是只有在祭祀老人或祭祀死去的家人時才使用,做法事時,掌壇師(法師)必須會打鼓,否則不得掌壇(做法事)。
苗族同胞在制鼓時極其嚴肅認真,十分講究。制鼓地點選擇在乾淨的山坡頂上,不準婦女參加。鼓桶選用楓香、沙棠、枹桐、紫木等木質較硬的木材,木匠把木頭鑿通成筒狀。根據需要,鼓形可製成長腰鼓和短鼓兩種形狀。做鼓時,家門親戚都必須參加,至少有二、三十人,蒙鼓的牛皮為現殺、現蒙,蒙上后,用竹釘固定牛皮,用篾箍緊。但剛蒙上的牛皮有毛,不美觀,需要長時間用力擊打,才能使鼓面鋥亮。傳說唐僧西天取經時,被牛魔王百般刁難,為罰懲老牛,故須有二、三十人不停地用紅藤抽打,直到把蒙在鼓上的牛皮毛打落為止。
打鼓文化為城關鎮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在1983年舉行的全縣民族文藝匯演上,打壩片區民族藝術表演隊代表城關鎮(時屬城關區)演出,節目有蘆笙、歌舞、吹簫、打鼓舞等,其中,尤以打鼓舞最為獨特,曾獲金沙縣民族藝術匯演第一名,后城關鎮民族藝術表演隊曾代表金沙縣到畢節地區各縣巡迴演出畢節地區“多彩貴州”金沙賽區海選上獲第一名的殊榮。

農業生產


金沙縣城關鎮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可耕地面積3.84萬畝,其中土2.72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籽、花生、商品蔬菜等;畜牧業以豬、牛、羊、魚為主;林業資源有生漆、茶葉、松、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