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81條詞條名為城關鎮的結果 展開

城關鎮

河南省嵩縣城關鎮

城關鎮政府駐嵩縣老城,系縣城所在地。南臨紙房鄉,西接何村、德亭鄉,東北連庫區鄉、大坪鄉,西北依宜陽縣。東西長23公里,南北長3.8公里,面積109.8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171個村民組,113個自然村,6798戶,33488人。其中回族7戶、36人,哈尼族1人,余為漢族。

歷史沿革


1947年10月歸屬城元區。1949年改為城關區。1958年由城關、何村、橋北3個鄉聯合成立城關人民公社。1960年城關划入伊川縣,更名為伊川縣老城公社。1961年9月,仍歸嵩縣,復為城關區。1963年撤銷城關區,成立何村公社和城關鎮。1965年城關鎮與何村公社合併,又組成城關人民公社。1975年何村公社又從中劃出。1984年改名為城關鎮。

地勢


西北高,東南低。高都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王莊、陶村、青山屯、孟村等8個行政村,注入陸渾水庫。西北為山區,宜於林牧。東南為平地,宜於耕作。位於鎮西北17公里處的祁雨溝金礦,是馳名全國的高都赤金產地。

經濟概況


農業:耕地面積29193畝,主產小麥、玉米、紅薯。1979年糧食總產1446.5萬斤,與1953年的糧食總產567.9萬斤相比,增長1.5倍。1985年因災(下同)糧食總產1034.2萬斤,比1979年減產412.3萬斤。農業機械,1985年農用汽車2部,大、中型拖拉機24台,小型拖拉機38台,排、灌機具29l台(套),農副產品加工機械415台(部),收穫機械176台。
鄉鎮企業:1985年全鎮五級企業706個,從業2580人,產值為351.9萬元。其中:鎮辦企業有紙箱廠、電器開關廠、農場、林場、漁場5個,從業74人,年產值9.9萬元;村辦企業有電器廠、機修廠、機磚廠、麵粉廠、煤球廠、鞭炮廠、印刷廠等41個單位,從業391人,年產值110萬元;聯辦企業有化工廠、汽車修理改裝廠、食品加工廠、皮箱廠等47個單位,從業620人,年產值85萬元;村民組企業有磚瓦廠、電磨、榨油等66個,從業366人,年產值26萬元;個體企業547個,從業1129人,年產值121萬元。
商業:1985年城關供銷社下設16個門市部,職工82人,年購銷總額250萬元,流動資金8.68萬元,固定資金30萬元,雙代店8個。糧管所下設陶村糧店和議價交易所,職工29人。年上市交易量200—300萬斤。銀行營業所下設2個儲蓄所,職工28人。信用社下設陶村、孟村、城關、北店街4個分社和王莊、楊嶺、西關3個信用站。
林業:1983年冬季對全鎮宜林荒山、荒灘進行了承包,頒發了林權證。對果園、葦園、竹園等訂了承包合同,完善了生產責任制。1985年底已造林6.3萬畝,其中用材林2.3萬畝,防護林2.5萬畝,經濟林3400畝,薪炭林1800畝。
畜牧業:1985年大家畜存欄1769頭,生豬5627頭,山、綿羊673隻,家禽4.6萬多隻,長毛兔6.37萬多隻,蜂113箱。
農田水利:全鎮修水庫4座,灌渠4條,總長25公里,機灌站8處,機井101眼(其中人畜用水10眼),水澆地面積5605畝,水平梯田、水保造林等1500畝。
公路建設:洛欒公路從東北向西南穿越全境。高都公路自東南向西北通至王莊,橫貫7個行政村。賈寨公路貫穿鎮西南。全鎮18個行政村,村村通汽車。

社會事業


教育:解放前只有縣立師範和嵩英中學各一所,小學10所,教師55人,學生1200人。至1985年初中發展到7所(鎮辦1所、聯辦6所),小學38所,教職員工327人(公立教師163人、民辦164人)。在校學生4450人(初中1100人、小學3350人)。幼兒園17所,幼兒教師34人,入園兒童1250人。群眾集資辦學總投資170萬元。僅1985年1—10月就投資26.9萬元。集資1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有孟村、南街;集資5萬元以上的行政村有於溝、北店街、新城一村、青山屯、韓村、陶村;其他行政村,均在萬元以上。1985年普及小學教育。農民教育有很大發展,全鎮青壯年非盲率已達95%。
衛生:解放前只有幾家藥鋪和私營西醫門診部。1958年成立衛生院。1985年改為嵩縣中醫院,床位51張,醫務人員42人。村衛生室18個,鄉村醫生66人。鎮辦獸醫站1個,獸醫6人,村獸醫員18人。
文化:有文化站、廣播站、影劇院、電影隊各一。業餘劇團3個。個體放映機3部。全鎮5946戶安上了喇叭。1984年新建了露天影劇院。
轄區內還有陶村林場、祁雨溝金礦和果酒、大理石、機械、印刷、製藥、絲綢、針織、食品、機磚等19個縣辦廠礦和縣第一高中及嵩縣革命烈士陵園。

風景名勝


名勝古迹:有財神廟和文廟、周公廟、康公祠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