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82條詞條名為城關鎮的結果 展開

城關鎮

甘肅省鎮原縣城關鎮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城關鎮,為鎮原縣縣城所在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東接屯字鎮,南壤南川鄉,西臨平泉鎮、郭原鄉,北毗開邊鎮、臨涇鄉,地形山、川、塬兼有,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6.68公里。地勢呈西高東低,沿茹河兩岸成"一川一塬"走勢,海拔1450米,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7.5-9.5℃,年平均降水量450-580毫米。耕地面積66200畝,其中山地44594畝,川地10517畝,塬地11089畝,人均佔有耕地2.39畝。轄兩個社區居委會,11個村委會,8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3萬人。

歷史沿革


城關鎮歷史優久,原名臨涇,曾是安定郡的郡治,原州、鎮原州的州治。1935年在縣城設臨涇鎮,建國后臨涇鎮東移10公里至寇家廟,原臨涇鎮改為城關鎮;1949年8月成立臨涇區,1958年8月改稱城關鎮,1961年成立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稱鎮城鄉,1985年7月復稱城關鎮。

行政區劃


城關鎮轄兩個社區居委會,11個村委會,現轄2個社區,11個村委會即:五里溝村、村蓮池村、東關村、高庄村、祁川村、原鄭村、丰台村、金龍村、常山村、路坡村、路溝村。8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040人,非農人口11550人,流入人口3680人。全鎮現有幹部職工452人。2004年12月村組合併,原海豐村併入金龍村,雙峴村併入丰台村,付坪村併入原鄭村。

經濟


現有個體工商戶780人,企業從業人員420人。茹河流經全鎮川區十村。轄14個行政村,33518人,有各類學校28所。土地面積136平方公里,耕地6.7萬畝,可灌耕地8965畝。農業生產小麥、玉米、高粱、糜谷、豆類等。經濟作物有烤煙、黃花、瓜類、蔬菜等。2011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1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55元。地方工業初具規模,建成市級工業集中園區,扶持興辦非公企業18戶,年產值達到19728萬元,上繳稅金400多萬元。

新農合建設


近年來,鎮原縣為了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對全縣農村人口實行了摸底排查,建檔立卡,併發放新農合“一卡通”,讓群眾病有所醫,防止因病返貧。

榮譽


2006、2007連續兩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十強鄉鎮",司法所被國家司法部命名為"全國模範司法所"。2008年11月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創建精神文明工作先進鄉鎮"。

歷史名勝


潛夫山森林公園位於縣城北面的潛夫山上,省道818線沿公園城牆而過。公園因東漢著名思想家、政論家王符在此隱居著《潛夫論》而得名。園內現有王符紀念館、潛夫亭、杏花亭、王符手植柏、烈士紀念碑、佑德觀、通明宮等景點。目前,潛夫山森林公園已成為集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石崆寺位於縣城東3公里處的茹河南岸石崖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窟共有兩個窟龕,保存石雕佛像14尊。據考證,此窟開創於宋代,建成於明代,延及清代,有1000多年歷史。2001年以來,省、市、縣有關部門對石崆寺採取了一定保護措施,進行了維修,改善了旅遊接待條件。

經濟社會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實施“非公經濟強鎮、支柱產業富民、基礎建設提速”三大戰略,逐步形成了“川區瓜菜、山區草畜、塬區杏果、城區非公經濟”的產業格局。全鎮綜合經濟實力位列全縣19個鄉鎮第一位。2005年鎮司法所被國家司法部命名為“全國模範司法所”,2006、2007年,連續兩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慶陽市非公有制經濟十強鄉鎮”。2003年以來,連續七年榮獲全縣“三位一體”綜合目標考核一等獎,財政增收一等獎,黨管武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項目工作、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鎮黨委被市委樹立為“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鎮政府機關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級文明單位”。2008年被省文明委評為“全省精神文明創建先進鄉鎮”。境內道路四通八達,西鎮、鎮草、鎮北、嵋肖公路穿境而過,為全鎮經濟的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特色產業開發初具規模,以原鄭、丰台、常山、路坡、路溝5個塬區村為重點,落實杏果面積10000畝,形成了塬區杏果產業帶;以五里溝、蓮池、東關、高庄、金龍、祁川6個川區村為重點,落實瓜菜面積2700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614畝,形成了川區瓜菜產業帶;以興東、榮達兩個專業合作社為帶動,輻射周邊新建規模養殖場30座,養殖仔豬3000多頭,建成專業養殖村1個。城區非公企業達到17戶, 2007年建成了金龍工業集中區,現入駐企業6戶。鎮黨委、政府積極服務縣城開發建設,以精兵強將組成工作組,完成南區開發、西區改造、東區拓寬等協調服務工作,使縣城由8平方公里拓展到18平方公里。2010全鎮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4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40元。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李四科,鎮長:李榮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