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82條詞條名為城關鎮的結果 展開

城關鎮

陝西省乾縣城關鎮

城關鎮為乾縣人民政府駐地,是乾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全鎮共轄9個行政村,47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2564人,其中農業人口15748人,非農業人口36816人,耕地1.2萬畝。到1999年底,全鎮社會總產值達到6.127億元,全鎮人均純收入達到2462元。

基本簡介


全鎮糧食年總產量穩定在4800噸,油料年總產量達到50噸,蔬菜年總產量達到60噸,1999年果品總產量達到5000噸。共有工業企業320個,固定資產投入8000萬元,年產值達到2.27億元,實現利稅1800萬元,上繳稅金350萬元。引進資金3600萬元,先後有數十家引資企業在本鎮投資建廠。
本鎮私營經濟發展獨具特色,服裝生產、化纖布經銷等私營經濟蓬勃興起。全鎮3585個農戶中,從事服裝加工和化纖布經銷、機械加工、運輸等經營門路的就有3060多戶,佔總戶數的85%。私營個體企業年產值達到3.59億元,實現利潤1818萬元,上繳稅金360萬元。
1990年以後,全鎮累計投資800萬元,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全面完成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鎮有初中2所,小學7所(不含私人辦學)。
1992年鎮政府機關獲得“市級文明單位”稱號;1993年被咸陽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級先進鄉鎮人民政府”榮譽稱號;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鎮”;同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三秦鄉鎮之星”稱號;1996年跨入“陝西省鄉鎮企業甲級隊”行列;同年被咸陽市委命名為“小康先進黨委”,獲得了省委命名的“小康鄉鎮先進黨委”,躋身全省鄉鎮社會綜合實力“五十強”;1998年獲“省級文明鎮”稱號;1999年被市委評為“先進黨委”。本鎮東街村、西街村、花口村、三元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小康示範村。

歷史文化


在清代以前,我國的縣城是縣政府的直屬地,沒有鄉鎮建制;縣郊則劃分為鄉,由鄉老士紳自治。
民國開始,部分縣開始將縣城也編為鄉鎮;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已有大量縣城建立鄉鎮建制,而且多無城名,一般都被當地人民稱為“城關鎮”。因而在建國后一般就依照習慣,各地設立了眾多的城關鎮、城關鄉、城關區等等;部分縣的縣治遷移,城關鎮不再是縣城,但是治所遷移后一般還是會保留歷史原有稱謂。
自90年代起,各地陸續意識到這個問題,全國千篇一律的諸多“城關鎮”開始普遍改名或分設街道。
湖南最大的城關鎮為邵東縣兩市鎮

風景名勝


乾陵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
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陵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
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乾陵玄宮即位於北峰之上。梁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乾陵大唐牡丹園
乾陵大唐牡丹園是以武則天與牡丹的歷史淵源為背景,
大唐牡丹園
以“牡丹歸來”文化內涵為主線,在乾陵大景區規劃範圍內建設集牡丹觀賞、油用、產品深加工、休閑旅遊為一體的牡丹產業示範園,項目總投資1.5億元,累計完成種植面積7300畝,其中核心區域1000畝,園區內彙集了紫斑、丹鳳、歐洲牡丹、日本牡丹、美國牡丹等來自世界各地的牡丹名品30餘種,品種數量和栽植規模均為全省第一。
城關鎮[陝西省乾縣城關鎮]
城關鎮[陝西省乾縣城關鎮]
2017年4月8日,“大唐絲路牡丹文化節”在乾陵腳下牡丹園舉行了開園儀式。
無字碑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於世的無字碑,
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長2.14米,寬0.66米。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巍峨壯觀,雕刻精美,為歷代群碑之冠。
宋金以後,開始有遊人題字於碑,使無字碑成為有字碑。再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漸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或許這正符合了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寫,旁邊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著名人物


趙植 唐 嶺南節度使
趙峻 狀元及第
趙存約 詩人
趙隱 宰相
吳希真 辛亥革命巨子
楊森 秦腔著名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