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行

魏收詩作

《棹歌行》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名,此詩是詩人泛舟中流之際,面對欣欣向榮的初春景色,抒唱的一首新春讚歌。

作品全文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
桃發武陵岸,柳拂武昌樓。

註解


雪溜:冰雪的水溜。雪融化時的滴水。串水曰溜。
添:添加水量。
春浦:春日的水濱。亦指春江。浦,吳地方言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
花水:農曆二、三月間桃花開放時盛漲的河水。即桃花水。
足:使豐足。
新流:新的水流。
發:發芽開花。
武陵:武陵郡。湖南常德古稱武陵。
武昌樓:古武昌位於鄂州。鄂州武昌樓,矗立於椅子山頂,摩雲映日,巍峨秀挺,登樓遠眺,鄂州黃州景觀盡收眼底。

作品賞析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是詩人泛舟所見。“溜”即水流。春天來了,融化的雪水映照著映照著絢麗的百花從四方匯入河中,新的水流漸漸地添滿了兩岸。句中的“添”、“足”二字下得逼真貼切,恰到好處,不僅將河水漸升漸滿的動態過程傳神的表現了出來,又使人感受到詩人面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勃勃生機的欣喜之情。詩人觀察景物的細緻,以及鍊字工夫的精深,均可由此二字見出。
“桃發武陵岸,柳拂武昌樓”是詩人於舟中的想象之景。身處明媚的春光之間,詩人不由聯想到,如今武陵溪岸、武昌樓前也是一片桃花初綻、楊柳飄拂的宜人景緻。武陵,在今湖南常德;武昌,在今湖北武漢,而當時屬於南朝領地,作為北朝詩人的魏收所以會聯想到這兩個地方,是由於其中包含了兩個典故。前句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說一個以捕魚為業的武陵人,在一次緣溪而行時,“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從此武陵與桃便相聯繫在一起了。后句出自《晉書。陶侃傳》,陶侃鎮守武昌,屬下夏施盜移官柳,被他認出是武昌西門前柳,從此武昌便與柳相聯繫在一起了。句中的“發”、“拂”二字用得極妙。“桃發”是一幅桃花含苞待放的景色,若改為“桃開”、“桃滿”,則就無法契合當時冰雪消融的初春情景了。“拂”字既富有動態性,又富有人情味,不禁傳達出春光所洋溢著的一股清新的生命活力,亦透露出詩人內心所飽含的無比歡快的新春喜悅。
從結構而言,此詩共四句,每句各寫一事,在意義上相對獨立,相互之間卻毫無因果聯繫,然而全詩卻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這就是詩人“事斷意貫”手法的巧妙作用。由於詩人將“事斷意貫”手法的巧妙運用,由於詩人將自己面對春天來臨的恰悅陶然的情感十分融洽地貫通於所描寫的景物之間,使全詩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意境,因此我們讀後不僅沒有事事截斷之感,反而有種意貫珠連之妙。此法的運用,一方面可以省略承接折繞的詞語,使得詩句顯得非常的自由靈活,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加讀者尋味的餘地,令人有咀嚼不盡之感。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人。南北朝時期史學家、文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魏收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累官至尚書右僕射,掌詔誥,總議監五禮事,位特進。曾參修律令。天保八年(557年)遷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魏收去世。獲贈司空、尚書左僕射,謚號“文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魏史,他與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時期的歷史。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另存《魏特進集》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