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
截肢
截肢分為小截肢和大截肢。小截肢是在清除感染和壞死組織的同時,指通過對部分血管重建或肢體矯正,進行開放性的局部截肢,有限地切除部分組織。
大截肢是是因無法通過血管重建、藥物控制或小截肢來減輕嚴重疾病狀態。大截肢分為低位截肢和高位截肢,低位截肢一般從膝下10公分處截肢,而高位截肢則需要從大腿根部截肢。高位截肢後患者在兩年內的死亡率高越過50%,5 年內死亡率越過80%。以上生存率均為骨肉瘤,骨癌原因的截肢的生存率。正常原因(如意外事故,車禍等)導致的截肢生存率基本和正常人相同。
足損傷:指足部燙傷(水泡)、腐蝕傷、輕度割傷或足部潰瘍。
高危:指具有很高概率將發生併發症的一些特徵表現。
低危:指具有很高概率將不發生併發症的一些特徵性表現。
治癒:皮膚完好,即皮膚功能性恢復。
壞死:組織失去生命力,所涉及的組織既有乾性也有濕性壞死。
壞疽:皮膚及皮下組織(肌肉、肌腱、關節或骨)持續壞死,提示不可逆損害,如不進行截肢手術,治癒希望是不可能的。
水腫:足部缺乏彈性、腫脹,用手指按壓有明顯的凹陷。
紅腫:發紅。
神經性缺血:由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和缺血兩個因素共同引起。
周圍血管病變:有足動脈博動消失、間歇性跛行、靜止性疼痛等臨床癥狀和(或)通過非侵入性血管檢查評估有異常,提示有血液循環不良或損害。
缺血:通過臨床檢查和(或)血管檢測證實有循環功能受損的象徵。
跛行:足部、大腿或小腿疼痛,因走路而加重,休息而緩解,同時具有周圍血管病變的證據。
靜止性疼痛:定位於足的嚴重的和持續性疼痛,常常通過足部下垂而使疼痛緩解。
血管成形術:通過經皮穿刺器材或技術重建動脈管腔。
潰瘍的定義及標準
表皮潰瘍:皮膚全層損傷但未擴展到真皮層。
深部潰瘍:皮膚全程損傷並擴展到真皮層,可能還涉及到肌肉、肌腱、骨和關節等。
截肢:一個肢體的遠端被切除。
初次截肢:在直到最終結局(痊癒或死亡)的一系列過程的第一次截肢。
重複截肢:在先前截肢未治癒而再次從遠端開始截肢。
雙側截肢:兩下肢同時截肢,不管其截肢水平段的高低。
小截肢:在踝關節及其以下水平關節離斷。
大截肢:踝關節水閏以上的截肢。
據臨床報告,50%以上的截肢病人術后伴有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疼痛多為持續性,尤其以夜間為甚。然而,至今尚無緩解幻肢痛的有效手段。近幾年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初步顯示,幻肢痛與“大腦皮質功能重組”(cortical reorganization)之間有著密切關係,為臨床緩解幻肢痛提供了新的思路。作為醫務工作者,應引導病人注視殘肢,接受截肢現實。應用放鬆療法等心理治療手段逐漸消除幻肢感。對於持續時間長的病人,可輕叩殘端,或用理療、封閉、神經阻斷的方法消除幻肢痛。
康復治療包括患者的全身情況和殘肢本身兩個方面。長時間刻苦地訓練,截肢者很難自如掌握假肢。
1. 使用假肢前的訓練
增加全身體能的運動訓練,以同樣的速度在平地行走,一般小腿截肢要比正常人多消耗10%-40%的能量,大腿截肢者要多消耗65%-100%,雙側大腿截肢者平均比正常人多消耗110%。這樣大的能量消耗,就要求下肢截肢者有比較強壯的身體。要進行軀幹肌和未截肢肢體的強化訓練,增強背肌和訓練,單腿站立訓練,最後練習單腿跳。這樣既加強了肌力又訓練了平衡。
殘肢訓練:包括關節活動訓練、肌力訓練、增強殘肢皮膚強度(特別是負重部分皮膚)的訓練,使用肋行器的訓練和站立與步行訓練。
2. 穿戴假肢的訓練
(1)穿戴臨時假肢的訓練:截肢后,首先確定安裝臨時假肢的合適時間。假如全身情況及殘肢條件許可,一般術后應儘快穿戴臨時假肢。訓練內容包括穿戴臨時假肢方法的訓練、疲倦平衡訓練、邁步訓練(假肢的邁步訓練,健肢的邁步訓練)和步行訓練。
(2)穿戴永久假肢的訓練
穿戴永久假肢的條件:1)殘肢條件殘肢成熟定型是最基本的條件,即殘肢已無腫脹,皮下脂肪養活,殘肢肌肉不再繼續萎縮,連續應用臨時假肢2周以上殘肢無變化,接受腔適配良好,不需要再修改接受腔。2)訓練情況經過穿戴臨時假肢后的各種康復訓練已達到基本目的和要求,當穿戴上永久性假肢后就可以立即很好地應用假肢。
上肢假肢的訓練:上肢假肢的應用訓練遠比下肢假肢的訓練複雜和困難得多。基本訓練方法是:首先從訓練截肢者熟悉假肢和假肢控制系統開始,先訓練手部開閉動作。對肘關節以上的高位截肢,要增加假肢肘關節的動作訓練,通常要在手部動作熟練和習慣使用背帶後進行。上肢假肢的應用訓練(吃飯、化裝、更衣等日常生活動作)。在單側上肢截肢的患者,首先要進行利手交換的訓練,合原來不是利手的健肢變成功能性更強的得手,而假手主要起輔助手的作用。
下肢假肢的訓練:沒有穩定的站立平衡就不能順利地行走,在平衡問題上,額狀面與矢狀面相比,額狀面的平衡較難掌握。在指導使用臀中肌的方法時,掌握只用假肢外側站立的方法會收到較好的效果。面對鏡子觀看自己用假肢行走的步態,對不良步態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