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一帶一路的結果 展開
一帶一路
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后,承包工程項目突破3000個。2015年,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同比增長18.2%。2015年,中國承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執行金額121.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和23.45%。
2016年6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881列,其中回程502列,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70億美元。
2019年3月23日,中意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
2020年11月13日,中國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圖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其後,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絲綢之路從運輸方式上,主要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涼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千米。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開闢也始於秦漢時期。從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
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還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等。
當今世界正發生複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路,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30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著缺乏頂層設計、謀子不謀勢和不注重改善國際發展環境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各方面改革開放措施的系統集成。以開放促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其成功秘訣在於通過主動融入世界市場為公司治理、政府治理引入外部監督從而提高治理效率。但是,30多年來無論是宏觀中觀還是微觀層面改革創造的外部監督都不是真正的外部監督,監督主體一定程度上只是治理者的化身、不是來自治理體系外部的主體,效率低下問題仍得不到根本解決,亟待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倡議既是今後中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也理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鑰匙。通過融入國際治理和開展國企的跨國產權合作,“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有效避免“西方經驗”局限、防止治理本身被“短視”市場消解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將為中國經濟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進一步引入來自治理體系之外的監督主體,創造強有力、更有效的外部監督,從根本上解決治理效率問題。當前,在經濟新常態和改革“空轉”情況下,迫切需要加強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引領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統籌促進國內各領域改革發展特別是供給側改革。
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2015年10月19日,“一帶一路”國家統計發展會議在陝西西安召開,國家統計局前局長王保安在會上倡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統計交流與合作,努力為各國可持續發展提供準確、可靠的統計數據。王保安指出,信息互聯互通是經濟互聯共贏的基礎,“一帶一路”行動,將推動政府間統計合作和信息交流,為務實合作、互利共贏提供決策依據和支撐。中國政府統計部門將積極開展對可持續發展相關指標的統計和監測,大力推進現代統計體系建設;將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努力提供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權威統計數據,積極搜集整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統計資料,進一步提高中國統計數據的國際可比性,與各國分享中國統計改革發展實踐;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統計機構一起,共同致力於加強統計交流合作,研究建立統計數據交換共享機制。
第71屆聯合國大會決議歡迎“一帶一路”等經濟合作倡議,敦促各方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呼籲國際社會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提供安全保障環境。2016年12月16日(“一帶一路”國際日),全球留學生志願者舉行慶祝活動,聯合國總部降旗以示歡迎。
沿線國家和地區人口、經濟規模等數據
2、中國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高;
3、中國的工業和基礎設施集中於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擊,容易失去核心設施;
4、中國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鄰國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願普遍上升。
兩極世界理論作者撰文聲稱,該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關於世界歷史的理論,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基本原則。“一帶一路”倡議使理論中關於第三代兩極世界進程的先經濟后政治的合作步驟原則、先中亞俄羅斯后南亞東南亞再中東非洲最後歐洲的地緣推進原則、先競爭性領域后自然壟斷性領域再公共產品性領域的產業遞進原則從理論走向了現實,特別是以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為基礎提出的產權合作遞進原則得到了初步體現。
一帶一路區域版圖
一、在對外公文中,統一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英文全稱譯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帶一路”簡稱譯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縮寫用“B&R”。
二、“倡議”一詞譯為“initiative”,且使用單數。不使用“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等措辭。
三、考慮到“一帶一路”倡議一詞出現頻率較高,在非正式場合,除首次出現時使用英文全稱譯文外,其簡稱譯法可視情況靈活處理,除可使用“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外,也可視情使用“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其他譯法不建議使用。
“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則。
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
堅持開放合作。“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範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
堅持和諧包容。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
堅持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
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願景,需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路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基本形成,經濟聯繫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不斷拓展合作區域與領域,嘗試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豐富、發展與完善,但其初衷與原則卻始終如一。這是認知與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基點與關鍵。
“一帶一路”是開放性、包容性區域合作倡議,而非排他性、封閉性的中國“小圈子”。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中國認為,只有開放才能發現機遇、抓住用好機遇、主動創造機遇,才能實現國家的奮鬥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正是基於這種認知與願景,“一帶一路”以開放為導向,冀望通過加強交通、能源和網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以此來解決經濟增長和平衡問題。這意味著“一帶一路”是一個多元開放包容的合作性倡議。可以說,“一帶一路”的開放包容性特徵是區別於其他區域性經濟倡議的一個突出特點。
“一帶一路”是務實合作平台,而非中國的地緣政治工具。“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共有的歷史財富,“一帶一路”就是秉承這一精神與原則提出的現時代重要倡議。通過加強相關國家間的全方位多層面交流合作,充分發掘與發揮各國的發展潛力與比較優勢,彼此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區域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這一機制中,各國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因此,“一帶一路”從一開始就具有平等性、和平性特徵。平等是中國所堅持的重要國際準則,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基礎。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合作才能是持久的合作,也才會是互利的合作。“一帶一路”平等包容的合作特徵為其推進減輕了阻力,提升了共建效率,有助於國際合作真正“落地生根”。同時,“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和地區環境,和平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本質屬性,也是保障其順利推進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這些就決定了“一帶一路”不應該也不可能淪為大國政治較量的工具,更不會重複地緣博弈的老套路。
“一帶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而非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一帶一路”建設是雙邊或多邊聯動基礎上通過具體項目加以推進的,是在進行充分政策溝通、戰略對接以及市場運作后形成的發展倡議與規劃。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中強調了建設“一帶一路”的基本原則,其中就包括市場原則,即充分認識市場作用和企業主體地位,確保政府發揮適當作用,政府採購程序應開放、透明、非歧視。可見,“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主體與支撐力量並不在政府,而是企業,根本方法是遵循市場規律,並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來實現參與各方的利益訴求,政府在其中發揮構建平台、創立機制、政策引導等指向性、服務性功能。
“一帶一路”是和現有機制的對接與互補,而非替代。“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國家要素稟賦各異,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互補性很強。有的國家能源資源富集但開發力度不夠,有的國家勞動力充裕但就業崗位不足,有的國家市場空間廣闊但產業基礎薄弱,有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但資金緊缺。我國經濟規模居全球第二,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一,優勢產業越來越多,基礎設施建設經驗豐富,裝備製造能力強、質量好、性價比高,具備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綜合優勢。這就為中國與其他“一帶一路”參與方實現產業對接與優勢互補提供了現實需要與重大機遇。因而,“一帶一路”的核心內容就是要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以便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顯然,它不是對現有地區合作機制的替代,而是與現有機制互為助力、相互補充。實際上,“一帶一路”建設已經與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印尼全球海洋支點發展規劃、哈薩克光明之路經濟發展戰略、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歐盟歐洲投資計劃、埃及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計劃等實現了對接與合作,並形成了一批標誌性項目,如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建設。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建設成果之一,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初步實現了深水大港、遠洋幹線、中歐班列、物流場站的無縫對接。該項目與哈薩克“光明之路”發展戰略高度契合。哈薩克“光明道路”黨主席佩魯阿舍夫就表示,在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的對接中,“一帶一路”倡議有效推動了哈薩克乃至整個中亞地區的經濟發展,為各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開闢了廣闊空間,創造了更多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是促進人文交流的橋樑,而非觸發文明衝突的引線。“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帶來的不是文明衝突,而是各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能合作與發展戰略對接的同時,也將“民心相通”作為工作重心之一。通過弘揚絲綢之路精神,開展智力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等建設,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一帶一路”建設民意基礎更為堅實,社會根基更加牢固。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認為,“一帶一路”建設非常重要,“它是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橋樑和紐帶,讓人民跨越國界更好交流”。因而,“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為相關國家民眾加強交流、增進理解搭起了新的橋樑,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強對話、交流互鑒織就了新的紐帶,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國際意義
“一帶一路”合作範圍不斷擴大,合作領域更為廣闊。它不僅給參與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合作紅利,也為世界貢獻了應對挑戰、創造機遇、強化信心的智慧與力量。
“一帶一路”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方向。當今世界,挑戰頻發、風險日益增多。經濟增長乏力,動能不足,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發酵,發展鴻溝日益突出,“黑天鵝”事件頻出,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湧動,地區動蕩持續,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正擺在全人類面前。這充分說明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出現了結構性問題,亟須找到新的破題之策與應對方略。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有能力、有意願同時也有責任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智慧與力量。面對新挑戰新問題新情況,中國給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而“一帶一路”正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具體實踐。“一帶一路”強調各國的平等參與、包容普惠,主張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共同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正是本著這樣的原則與理念,“一帶一路”針對各國發展的現實問題和治理體系的短板,創立了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新型國際機制,構建了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平台,這既能緩解當今全球治理機制代表性、有效性、及時性難以適應現實需求的困境,並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的局面,提振國際社會參與全球治理的士氣與信心,同時又能滿足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變革全球治理機制的現實要求,大大增強了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重大突破。
“一帶一路”為新時期世界走向共贏帶來了中國方案。不同性質、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其具體的戰略訴求與優先方向不盡相同,但各國都希望獲得發展與繁榮,這便找到了各國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如何將一國的發展規劃與他國的戰略設計相對接,實現優勢互補便成為各國實現雙贏多贏的重要前提。“一帶一路”正是在各國尋求發展機遇的需求之下,同時尊重各自發展道路選擇基礎之上所形成的合作平台。因為立足於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本國際關係準則,聚焦於各國發展實際與現實需要,著力於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在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世界認可與讚譽的同時,也取得了日益顯著的早期收穫,給相關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給世界帶來了走向普惠、均衡、可持續繁榮的信心。2016年10月開通的非洲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亞吉鐵路(亞的斯亞貝巴至吉布地)和2017年5月開通的蒙內鐵路(蒙巴薩至內羅畢),成為中國在非洲大陸承建的兩大極具影響力的世紀工程,受到許多非洲國家好評,被譽為“友誼合作之路”和“繁榮發展之路”。從中非合作的縮影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是一條合作之路,更是一條希望之路、共贏之路。
“一帶一路”為全球均衡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動力,提供了新平台。“一帶一路”涵蓋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實現了“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的統一,有助於推動全球均衡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著眼點,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推動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宏觀政策協調。對於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一次搭中國經濟發展“快車”“便車”,實現自身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性機遇,有力推動的南南合作的廣泛展開,同時也有助於增進南北對話,促進南北合作的深度發展。不僅如此,“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和方向,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完全能夠加強對接,實現相互促進。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都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都試圖提供機會、全球公共產品和雙贏合作,都致力於深化國家和區域間的聯繫。他強調,為了讓相關國家能夠充分從增加聯繫產生的潛力中獲益,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聯繫至關重要。就此而言,“一帶一路”建設還有助於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順利實現。
寫下了《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書的英國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說:“絲綢之路曾經塑造了過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當今的世界,也將塑造未來的世界。”作為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一帶一路”必將會行穩致遠,惠及天下。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中國提出兩個符合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戰略:
1、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
2、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
兩者合稱——“一帶一路”倡議。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涵蓋東北亞經濟整合,並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閉環。
絲綢之路經濟帶圈定:新疆、重慶、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廣西、雲南、西藏13省(直轄市)。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圈定:上海、福建、廣東、浙江、海南5省(直轄市)。
共計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根據《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台、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對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地的定位是: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
——對沿海諸市的定位是:加強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國際樞紐機場功能。
——廣西的定位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雲南的定位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
——對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的定位是:建設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窗口。
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是東北亞區域的核心區域
此外,“願景與行動”還明確了其他相關區域的功能定位。
1、北線A: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韓國——日本海——海參崴(扎魯比諾港,斯拉夫揚卡等)——琿春——延吉——吉林——長春(即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蒙古國——俄羅斯——歐洲(北歐,中歐,東歐,西歐,南歐)
2、北線B:北京——俄羅斯——德國——北歐
3、中線:北京——鄭州——西安——烏魯木齊——阿富汗——哈薩克——匈牙利——巴黎
4、南線:泉州——福州——廣州——海口——北海——河內——吉隆坡——雅加達——科倫坡——加爾各答——內羅畢——雅典——威尼斯
5、中心線:連雲港——鄭州——西安——蘭州——新疆——中亞——歐洲
中國政府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溝通磋商,推動與沿線國家的務實合作,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收穫早期成果。
高層引領推動
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捷克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2013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時強調,鋪就面向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造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
2014年8月,習近平出訪蒙古國時,表示歡迎周邊國家“搭便車”。
2015年2月1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主持會議並講話。
2015年3月,為推進實施“一帶一路”,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繫更加緊密,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中國政府特制定併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表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簽署合作框架
與部分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與一些毗鄰國家簽署了地區合作和邊境合作的備忘錄以及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編製與一些毗鄰國家的地區合作規劃綱要。
推動項目建設
加強與沿線有關國家的溝通磋商,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投資、資源開發、經貿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態保護、海上合作等領域,推進了一批條件成熟的重點合作項目。
中國積極開展亞洲公路網、泛亞鐵路網規劃和建設,與東北亞,中亞、南亞及東南亞國家開通公路通路13條,鐵路8條。此外,油氣管道、跨界橋樑、輸電線路、光纜傳輸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果。這些設施建設,為“一帶一路”打下牢固的物質基礎。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現實可行的通道路線是:日本——韓國——日本海——扎魯比諾港——琿春——吉林——長春——白城——蒙古國——俄羅斯——歐盟的高鐵和高速公路規劃。
完善政策措施
中國政府統籌國內各種資源,強化政策支持。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建,發起設立絲路基金,強化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投資功能。推動銀行卡清算機構開展跨境清算業務和支付機構開展跨境支付業務。積極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
2013年10月2日,習近平主席提出籌建倡議,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發揮平台作用
各地成功舉辦了一系列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國際峰會、論壇、研討會、博覽會,對增進理解、凝聚共識、深化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5年12月2日,由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主辦、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部承辦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大型企業“走出去”國際工程人才培養研討會在清華大學成功舉辦。
本次研討會還特別安排了主題研討環節,與會代錶針對“一帶一路”國家倡議下,大型企業“走出去”國際工程人才需求及培養,展開了熱烈討論。研討環節由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吳甦主持,各企業代表紛紛從當前國際工程管理人才存在的問題以及企業自身需求出發,提出了對於國際工程人才培養的需求和建議,並希望與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加強合作,共同助力“走出去”國際工程人才培養。
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成立於2015年5月22日,由西安交通大學發起,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所大學先後加入。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是海內外大學結成的非政府、非營利性的開放性、國際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以“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推進區域開放發展”為主題,推動“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大學之間在校際交流、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文化溝通、政策研究、醫療服務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增進青少年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服務“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及歐亞地區的發展建設。
2015年10月17日,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籌委會文化傳承創新高端學術研討會在敦煌舉行。來自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蘭州大學和俄羅斯烏拉爾國立經濟大學、韓國釜慶大學等46所中外高校在甘肅敦煌成立了“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以探索跨國培養與跨境流動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46所高校當日達成《敦煌共識》,聯合建設“一帶一路”高校國際聯盟智庫。聯盟將共同打造“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大學之間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全面交流與合作,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2015年10月17日,中國30餘“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在古都開封聯合組建“一帶一路”城市旅遊聯盟,共同譜寫絲路華章。該聯盟旨在旅遊發展、節慶活動、旅遊品牌培育、旅遊市場開發、旅遊客源互送、媒體宣傳和國際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將全方位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旅遊交流。該聯盟通過了《“一帶一路”城市旅遊聯盟章程》和《“一帶一路”城市旅遊聯盟開封宣言》。
2019年4月18日,“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機制在中國宣告成立。34個國家和地區稅務部門在浙江烏鎮共同簽署《“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機制諒解備忘錄》。
2019年4月25日,“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夥伴關係在北京成立。來自30個夥伴關係成員國及5個觀察員國的能源部長、駐華大使、能源主管部門高級別代表出席了儀式。
當地時間2021年1月7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哈博羅內同波札那外長誇佩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
3月6日,中國駐衣索比亞大使館與衣索比亞聯邦警察總署舉行“一帶一路”項目安全保障機製備忘錄簽字儀式和安檢設備交接儀式。該協議將進一步加強對包括亞吉鐵路在內的中資在埃重要“一帶一路”項目的安全保障。
組長:張高麗
蒙內鐵路
肯亞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唯一的支點,是新絲路建設中獲得中國資金援助最多的國家。
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肯亞期間,中肯簽署了關於蒙巴薩-內羅畢鐵路相關合作協議,蒙內鐵路是肯亞百年來建設的首條新鐵路,是東非鐵路網的咽喉,也是東非次區域互聯互通重大項目,規劃全長2700千米,預計總造價250億美元。
中國企業也攜手通用電氣開拓EPC市場的力度不斷加大,比如2015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在其承建的肯亞基佩托風電項目中採用60台通用1.7-103風機。
中匈協議
2015年6月6日,正在匈牙利進行正式訪問的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布達佩斯同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亞爾托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文件。
衛星通信
為保障“一帶一路”通信衛星信號無障礙,國內的相關企業和政府機構已經對“一帶一路”的衛星發射進行了規劃和研究,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發射多顆通信衛星,與此同時,“一帶一路”途經國家的通信信號也將逐步實現全覆蓋。從而在通信領域為“一帶一路”鋪平道路。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截至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涵蓋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以及亞歐區域的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今後仍可以作為普通成員加入亞投行。4月28日,為期兩天的亞投行第四次談判代表會議在北京閉幕,這是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名單最終確定后首次齊聚北京,代表們對多邊臨時秘書處起草的《亞投行章程(草案)》修訂稿進行討論並取得顯著進展。各方商定將於2015年年中完成亞投行章程談判並簽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序,正式成立亞投行。
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
2015年12月22日,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與巴基斯坦國家高速公路管理局正式簽署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蘇庫爾-木爾坦段)項目EPC總承包合同。
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項目為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長約1,152千米,採用雙向6車道設計,設計時速120千米/小時。公司本次簽約承建的蘇庫爾-木爾坦段,為中巴經濟走廊早期收穫項目,全長392千米,建設工期36個月。合同金額2,943億盧比,約摺合人民幣184.6億元,約佔公司2014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2.31%。公司推進“一帶一路”項目取得重大實質性成果。
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
2016年1月10日,在距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50多千米處的吉拉姆河畔,三峽集團承建的卡洛特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這是絲路基金首個對外投資項目。中國政府已承諾在2030年前向巴基斯坦投資至少350億美元,為建造發電廠提供融資。通用電氣表示目前在巴基斯坦的訂單金額已升至超過10億美元,而五年前還不足1億美元。
中巴經濟走廊
2015年12月31日,“中巴經濟走廊-2016中國產能合作友好訪問團”新聞發布會暨大型紀錄片《巴鐵》啟動儀式在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舉行。
中亞天然氣管線項目
2009年,該項目由中石油海外工程集團承建,GE為該項目提供了四個壓縮機站的十二台壓縮機和航改型燃機。除技術、資金支持外,GE還調動沿線國家的本土團隊,協助進行項目溝通,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通過中亞管道接入西氣東輸管道,覆蓋國內25個省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用戶,造福5億多人。
印尼雅萬高鐵
2016年1月21日,印尼雅萬高鐵開工奠基儀式舉行。這將是印尼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首條高鐵。
德黑蘭至馬什哈德高鐵
2016年2月6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出席了德黑蘭-馬什哈德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的開工儀式,項目預計將在42個月後竣工,隨後還有5年的維護期。該項目將由伊朗基礎設施工程集團MAPNA和中國中機公司及蘇電集團承建。
寮國鐵路
2016年12月25日,寮國北部琅勃拉邦,一支築路隊伍整裝待發。寮國總理通倫親自揮鏟破土,鳴鑼九響,標誌著中國寮國鐵路全線開工。根據規劃,中老鐵路將於2021年全線貫通,屆時從中國邊境到萬象只需4個小時,多山缺路的寮國將實現從“陸鎖國”變為“陸聯國”的夢想。
孟加拉希拉甘傑電站二期
通過安排股權投資、項目貸款、出口信貸和提供融資諮詢服務,西門子成功幫助EPC項目完成融資。以與中國機械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的孟加拉希拉甘傑電站二期225MW聯合循環電廠項目為例,西門子通過協調EPC企業、業主和相關機構,幫助項目成功獲得德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EulerHermes的擔保,形成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和德國EulerHermes聯合擔保的結構,為項目最終獲得由渣打銀行牽頭並包括西門子銀行在內的商業銀行團的貸款提供了關鍵的一環。該項目最終順利落地,現已進入建設期。項目建成后將緩解孟加拉當地用電緊張。
烏克蘭“一帶一路”貿易投資促進中心
2018年7月5日,烏克蘭“一帶一路”貿易投資促進中心在烏首都基輔烏克蘭工商會大樓內正式揭牌。
截至2018年,中國同“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對“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投資超過900億美元,“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中國同“一帶一路”國家共建82個境外合作園區,上繳東道國稅費20多億美元,帶動當地就業近30萬人,為各國民眾帶來了更便利生活條件、更良好營商環境、更多樣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重點在以下方面加強合作。
加強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加強政府間合作,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沿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協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為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提供政策支持。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沿線國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共同推進國際骨幹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路。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在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
抓住交通基礎設施的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提升道路通達水平。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促進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有機銜接,逐步形成兼容規範的運輸規則,實現國際運輸便利化。推動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暢通陸水聯運通道,推進港口合作建設,增加海上航線和班次,加強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機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礎設施水平。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宜著力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壁壘。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徵稅協定磋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拓展相互投資領域,開展農林牧漁業、農機及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領域深度合作,積極推進海水養殖、遠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製藥、海洋工程技術、環保產業和海上旅遊等領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氣、金屬礦產等傳統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合作,積極推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合作,推進能源資源就地就近加工轉化合作,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加強能源資源深加工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合作。
推動新興產業合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促進沿線國家加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深入合作,推動建立創業投資合作機制。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深化金融合作,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範圍和規模。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共同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籌建,有關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開展磋商。加快絲路基金組建運營。深化中國-東盟銀行聯合體、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務實合作,以銀團貸款、銀行授信等方式開展多邊金融合作。支持沿線國家政府和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鼓勵在沿線國家使用所籌資金。
加強金融監管合作,推動簽署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逐步在區域內建立高效監管協調機制。完善風險應對和危機處置制度安排,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形成應對跨境風險和危機處置的交流合作機制。加強徵信管理部門、徵信機構和評級機構之間的跨境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以及各國主權基金作用,引導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願者服務等,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沿線國家間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合作開展廣播影視劇精品創作及翻譯,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共同開展世界遺產的聯合保護工作。深化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合作。
加強旅遊合作,擴大旅遊規模,互辦旅遊推廣周、宣傳月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提高沿線各國遊客簽證便利化水平。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郵輪旅遊合作。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支持沿線國家申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
強化與周邊國家在傳染病疫情信息溝通、防治技術交流、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為有關國家提供醫療援助和應急醫療救助,在婦幼健康、殘疾人康復以及艾滋病、結核、瘧疾等主要傳染病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擴大在傳統醫藥領域的合作。
加強科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整合現有資源,開拓和推進與沿線國家在青年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開發、社會保障管理服務、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
充分發揮政黨、議會交往的橋樑作用,加強沿線國家之間立法機構、主要黨派和政治組織的友好往來。開展城市交流合作,歡迎沿線國家重要城市之間互結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為重點,突出務實合作,形成更多鮮活的合作範例。歡迎沿線國家智庫之間開展聯合研究、合作舉辦論壇等。
加強沿線國家民間組織的交流合作,重點面向基層民眾,廣泛開展教育、醫療、減貧開發、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保等各類公益慈善活動,促進沿線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加強文化傳媒的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利用網路平台,運用新媒體工具,塑造和諧友好的文化生態和輿論環境。
加強雙邊合作,開展多層次、多渠道溝通磋商,推動雙邊關係全面發展。推動簽署合作備忘錄或合作規劃,建設一批雙邊合作示範。建立完善雙邊聯合工作機制,研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方案、行動路線圖。充分發揮現有聯委會、混委會、協委會、指導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等雙邊機製作用,協調推動合作項目實施。
強化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發揮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ACD)、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現有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相關國家加強溝通,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繼續發揮沿線各國區域、次區域相關國際論壇、展會以及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及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俄羅斯博覽會、前海合作論壇等平台的建設性作用。支持沿線國家地方、民間挖掘“一帶一路”歷史文化遺產,聯合舉辦專項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活動,辦好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和圖書展。倡議建立“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將充分發揮國內各地區比較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發揮陝西、甘肅綜合經濟文化和寧夏、青海民族人文優勢,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快蘭州、西寧開發開放,推進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構建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
發揮內蒙古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完善黑龍江對俄鐵路通道和區域鐵路網,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與俄遠東地區陸海聯運合作,推進構建北京-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
發揮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優勢,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構建面向東盟區域的國際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發揮雲南區位優勢,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運輸通道建設,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推進西藏與尼泊爾等國家邊境貿易和旅遊文化合作。
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台、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利用內陸縱深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優勢,推動區域互動合作和產業集聚發展。
打造重慶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支撐和鄭州、武漢、長沙、成都、南昌、合肥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加快推動長江中上游地區和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的合作。建立中歐通道鐵路運輸、口岸通關協調機制,打造“中歐班列”品牌,建設溝通境內外、連接東中西的運輸通道。支持鄭州、西安等內陸城市建設航空港、國際陸港,加強內陸口岸與沿海、沿邊口岸通關合作,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優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布局,創新加工貿易模式,深化與沿線國家的產業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 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
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闢,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
“一帶一路”國際日為每年12月16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216名學者倡議發起的國際民間節日,也是首個起源於東方國家、代表東方國家文化自信的國際民間節日。
2015年12月,《一帶一路——架起中國夢和世界夢的橋樑》在京發布。本書主編、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副秘書長、高級研究員張志前表示,本書致力打造理解“一帶一路”倡議,並具有全球視野和本土視角的較高層次的讀本。
2016年世界自由貿易大會暨博覽會於2016年11月8-10日在澳門召開, 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下的“一帶一路”合作機會。
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是2017年中國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對推動國際和地區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
2020年6月18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發表書面致辭。
2020年11月13日,中國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2021年5月8日,首屆亞洲護理論壇在上海開幕。中國-印度尼西亞護理人才培養項目正式啟動。這是“一帶一路”衛生健康合作的重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