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樂正的結果 展開

樂正

由官名轉換的姓氏

樂正姓,為中國一複姓。樂正,是古代在宮廷中負責管理音樂的官名,後代便以其祖先的官名為姓氏,遂稱樂正姓。樂正複姓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五十一位,在複姓中排序為第四十一位。

歷史發展


姓氏讀音

樂正[姓氏]
樂正[姓氏]
[,讀è è(ㄩㄝˋ ㄓㄥˋ),讀è è(ㄌㄜˋ ㄓㄥˋ)]

姓氏源流

(è è )姓源:
單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兩周王朝歷代樂正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樂正,是商、周時期即有的官職稱謂,負責司掌音樂聲律和宮廷禮樂部門,即管理典禮樂隊的最高長官。在西周時期,君王貴族皆十分注重禮議形式,禮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對外形象。所以在朝廷上,樂正這一官職也一直受到君王的重視。在史籍《元和姓纂》和《尚友錄》中均記載有:“周官樂正,以官為氏。”在西周強盛時期,只有王室設有樂正之官,其他諸侯國沒有樂正之官職,只有樂史,即周王室派遣到各諸侯國監督並指導周王室所規定的禮樂在各國實施的情況。到了春秋時期,各大諸侯國也紛紛設自行置樂正之官,衰弱的東周王室也莫可奈何,甚至在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中,如齊國、晉國魯國宋國等,其音樂聲律和宮廷禮樂規格要比周王室還要高貴和豐富。
唐朝學者杜佑在《通典》中記載:“樂正崇四術,立四教。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幼者教之於小學,長者教之於大學。”說明樂正不但掌管音律和禮樂,還兼有太學之職能,負責貴族子弟的教育。
在諸多樂正的後代子孫中,多有以祖先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樂正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樂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由於春秋以後各諸侯國多有樂正之官,因此樂正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要注意的是,由樂正氏簡改的單姓樂氏,正確讀音仍作yuè(ㄩㄝˋ),與蒙古族漢化姓氏之樂氏的讀音lè(ㄌㄜˋ)迥然不同。

遷徙分佈

樂正氏複姓是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五十一位門閥,得姓至今已有兩千六百年以上的歷史,望族出天水郡。樂正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樂正,最初是指周朝時禮樂部的長官。因為古人十分注重禮議,更何況禮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外交形象。所以在朝廷上,樂正官很皇帝的重視。樂正的後人往往以此為榮,因此樂正姓就產生了。在《元和姓纂》和《尚友錄》上都有“周官樂正,以官為氏。”的記載。由此可知複姓樂正便是傳自周朝,得姓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樂正氏望出天水郡,西漢初置郡。相當於現在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庄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的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邽堂、平襄堂。

宗祠楹聯

《樂正姓淵源》
《樂正姓淵源》
七言通用聯
下堂傷足有憂色;仙藥飛升無掛牽。——佚名撰樂正姓宗祠通用聯
詮釋: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曾子弟子樂正子春下堂時傷了腳,數月猶有憂色,人問之,對曰:“君子頃步不敢忘孝,今予忘孝之道,是以有憂色也。”下聯典指宋代即墨人樂正子長,遇仙於鰲山,受仙方登勞山仙去。
十言通用聯
孝行名賢,慮下堂之傷足;棲真高士,服仙藥而升天。——佚名撰樂正
詮釋: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樂正子春,曾子弟子,下堂時傷了腳,幾個月不出家門,臉上還帶著憂慮。弟子問他,他說:“《禮記》說君子半步也不敢忘孝,現在我忘了孝道,所以面帶憂慮。”下聯典指宋代即墨人樂正子長,相傳曾在鰲山遇仙,得仙人所授“巨勝赤散方”,被告知這種葯蛇服了可以化為龍,人服了可以長生不老。樂正子長服了這葯,年過一百八十歲,還面如童顏。後來登上勞山仙去。

姓氏名望


樂正子春
春秋時魯國人。為曾子弟子。曾下堂傷足,數月不出,獨有憂色。人問之,曰:“君子頃步勿敢忘孝,今予忘孝之道,是以有憂色者也。”
戰國時期魯國人,孟子的弟子,思孟學派的重要人物。戰國時代儒分為八,其中一派就是“樂正氏之儒”,主要貢獻,是其著名的教學理論專著《學記》。
樂正子長
宋代即墨人。傳說他在鰲山遇到了仙人,得到長生不老葯“巨勝赤散丸”,他吃了這種葯,活到一百八十歲還很年輕,還面如童顏。後來登上勞山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