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k3
一種有機化合物
維生素K3,又名甲萘醌,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化學式為C11H8O2,在臨床上屬於促凝血葯,可以用於治療維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新生兒出血、腸道吸收不良所致維生素K缺乏及低凝血酶原血症等。
功療效
維素營養補充劑。維素肝臟合酶()必需質,參凝血,合,維持血液凝固程。缺乏維素致述凝血合障礙,影響凝血程引血。維素(指存肝臟、骨骼、睾丸、皮膚腎臟組織器官)維素依賴羧化系必需,骨骼素()合程缺。,化合謝氧化磷酸化程,及脂溶性維生素代謝的方面均起重要作用,並具有利尿、增強肝臟解毒功能,參與膜的結構,降低血壓的功能。
注項
1、維生素K有過敏反應的危險。
2、當患者因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而發生嚴重出血時,短期應用常不足以即刻生效,可先靜脈輸注凝血酶原複合物、血漿或新鮮血。
3、用於糾正口服抗凝劑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時,應先試用最小有效劑量,通過凝血酶原時間測定再予以調整;過量的維生素K可給以後持續的抗凝治療帶來困難。
用法用量
1、止血:肌內注射一次2~4mg,一日4~8mg;防止新生兒出血可在產前1周給孕婦肌內注射,一日2~4mg。
2、解痙止痛:肌內注射,每次8~16mg。
藥理
亞硫酸氫鈉甲萘醌注射液為維生素類葯。維生素k是肝臟合成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須的物質。維生素k缺乏可引起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礙或異常,臨床可見出血傾向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動力學
不良反應
1、局部可見紅腫和疼痛。
2、較大劑量可致新生兒、早產兒溶血性貧血、高膽紅素血症及黃疸。在紅細胞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患者可誘發急性溶血性貧血。
3、大劑量使用可致肝損害。肝功不全患者可改用維生素K1。
相互作用
1、口服抗凝劑如雙香豆素類可干擾維生素K代謝,兩葯同用,作用相互抵消。
分光光度法
在pH8.7~9.5的弱鹼性介質中,維生素K3(VK3)能使甲基綠發生褪色反應,其最大褪色波長為630nm,並在紫外區出現兩個新的吸收峰,其褪色程度(ΔA)與VK3濃度在0.11~2.40mg/L的範圍呈正比,可用於VK3的分光光度測定。方法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其表觀摩爾吸光係數ε630=2.13×10L·mol·cm;對VK3的檢出限(3σ)為32.0μg/L。方法有較好的選擇性,可用於某些藥物製劑及血葯中VK3含量的測定。
萃取分光光度法
研究了維生素K3(vitaminK3,VK3)與鹼性染料丁基羅丹明B(butylrhodamineB,BRB)、乙基紫(ethylviolet,EV)和亞甲基藍(methyleneblue,MB)形成離子對締合物的反應,確定了反應的最佳條件。建立了測定VK3含量的簡單、快速、選擇性好和靈敏度高的分析方法。VK3與BRB、EV及MB反應生成可被有機溶劑萃取的離子對締合物,離子對締合物分別在568、613和658nm處有最大吸收,其表觀摩爾係數分別為2.92×10、6.96×10和4.85×10L·mol·cm;離子對締合物的組成均為1:1,穩定常數分別是9.5×10、1.9×10和7.8×10;藥物濃度分別在0.0083~13、0.029~6.6和0.015~9.6mg/L範圍內符合比爾定律;回收率為96%~103%。該法可成功地用於藥物製劑中VK3含量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
複合多維添加劑或預混飼料含有較多維生素E和維生素K3,其中由於維生素E易被氧化,主要以其醋酸酯形式存在。對維生素E醋酸酯含量測定,通常採用高效液相法,或是比色法、熒光法等,樣品均需經皂化、提取、洗滌、濃縮等前處理,操作繁瑣,時間長,在生產過程中不能及時監測產品的質量,使生產與檢測脫節。
維生素K3的製備方法:以鄰甲基萘醌為原料,經氧化、加成而得。
甲基萘用鉻酐氧化
將2-甲基萘溶解於冰醋酸中,攪拌冷卻到40℃以下,緩緩加入鉻酐與等量水的混和液,使溫度維持在35-40℃。加畢,在40℃保溫0.5h,升溫到70℃保溫45min,再升溫到85℃保溫15min,將反應物傾入大量水中,不斷攪拌下沉澱出2-甲萘醌。過濾,濾餅反覆用水洗,至水溶液無酸味,濾幹得2-甲萘醌。收率51%。2-甲基萘也可用重鉻酸鈉、重鉻酸鉀氧化收率大致相同。
化合再經鉻酸氧化
由甲苯醌與丁二烯環合得到2-甲基萘氫醌,再經鉻酸氧化而得將甲苯醌加入冰醋酸中溶解,通入丁二烯,在20℃以下通至所需量。密閉靜置20h后,加熱使剩餘的丁二烯逸出,繼續加熱至110℃左右迴流3h,再減壓蒸餾回收冰醋酸約30%。然後冷卻至40℃以下,緩緩加入鉻酸與等量水的混合液,使溫度保持在65-70℃,加畢,在70-80℃保溫1h而生成甲萘醌。
優化后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