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公安太易沙門

留別公安太易沙門

太易,僧名。沙門,原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者的通稱,佛教在中國盛行后,專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男性僧侶,意同和尚。

創作背景


詩題”留別“,可見這是一首贈別詩。此詩當作於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當時杜甫57歲,在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

詩詞格律


這首七律的用韻方式是首句不入韻平起式。其韻腳是:人神春塵。韻部均為:上平十一真(平水韻)。
隱居欲就廬山遠,麗藻初逢休上人。
數問舟航留製作,長開篋笥擬心神。
沙村白雪仍含凍,江縣紅梅已放春。\
先蹋爐峰置蘭若,徐飛錫杖出風塵。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