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東武吟

代東武吟

鮑照是南北朝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詩歌思想內容較豐富,具有明顯的社會意義。《代東武吟》屬古樂府「楚調曲」。東武,是泰山下的小山名,在今山東省泰安縣。整首詩都是假託一個漢代有軍功的人的口吻,敘述自己一生奮戰的經歷,和老年被棄回家的不平,並表達了他對君主的眷戀,希望君主賜恩,不棄置有功之人。宋文帝在位期間,討伐北魏曾多次失敗,對其將領檀道濟等也有牽制和排擠的做法,所以這首詩可能是為諷諒當時的君主而作。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和寫法,對於杜甫《出塞》詩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作品賞析


“東武”,泰山下小山名,在今山東省泰安縣。“東武吟”和“泰山吟”、“梁甫吟”同類,是齊地的土風。該篇假託漢朝老軍人的自白,來諷諫當時的君主。
詩歌的前半部寫老軍人對當年戰鬥生涯的回憶,他南征北戰,在戎馬倥惚中度過了不平凡的一生。後半部表達他老年遭棄置的憤懣和悲傷:“時事一朝異,孤績誰復論?”這位當年立馬橫刀的老英雄,如今不得不“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雞屯”。他喟然長嘆:“昔如韝上鷹,今似檻中猿。”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對比,把主人公心靈深處的痛苦展示出來。
這首詩還表現了老軍人即使身處逆境,仍思報國的精神。在詩的結尾,他以“棄席”、“疲馬”自比,向君主表白心跡,希望老有所用,辭懇情切,令人感動。顯然,這位心懷報國之念的老軍人形象中也有著懷才不遇的詩人自我。
這首詩意蘊深厚,時空跨度很大。詩歌的感情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變化,先是慷慨奔放,后是激憤悲愴,顯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整首詩都是假託一個漢代有軍功的人的口吻,敘述自己一生奮戰的經歷,和老年被棄回家的不平,並表達了他對君主的眷戀,希望君主賜恩,不棄置有功之人。宋文帝在位期間,討伐北魏曾多次失敗,對其將領檀道濟等也有牽制和排擠的做法,所以這首詩可能是為諷諒當時的君主而作。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和寫法,對於杜甫《出塞》詩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鮑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諱而作“鮑昭”,字明遠,祖籍東海(今山東郯城,有爭議),大概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南朝宋文學家,與北周庾信並稱“鮑庾”,與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因曾任荊州刺史臨海王劉子頊軍府參軍而被後人稱為“鮑參軍”。
家境貧困,因而年少時曾從事農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鮑照獻詩言志而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之後又先後入劉義季和劉濬幕府,隨後依隨宋孝武劉駿;大明五年(461年),鮑照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
泰始二年(466年),劉子頊因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被時,鮑照於亂軍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