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是指代內蒙古地區,簡稱“漠南”。
狹義上的漠南蒙古指代內蒙古地區。廣義上的內蒙古地區指代整個沙漠以南,天山南路,阿爾泰山以南。
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是明朝末年蒙古各部落分裂成三部分之後出現的地域和部族概念,沿用至清朝末年。位於蒙古國南部的東戈壁省、東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爾泰省等省份,以及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西部二連浩特一帶以南。
明代末年,我國北方蒙古族以大漠為中心,分為三大部分。在大漠以南各部稱為漠南蒙古,屬於這部分的有:科爾沁、札賚特、杜爾伯特、巴林、札嚕特、奈曼、喀爾喀、茂明安、烏拉特、喀喇沁、烏珠穆沁、察哈爾、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他們的分佈地區“東接盛京、黑龍江,西接伊犁東路,南至長城,北逾絕漠,袤延萬餘里”。
大漠以北,稱為喀爾喀蒙古,其屬有車臣汗、土謝圖汗、三音諾顏、札薩克圖汗等部,分佈地區,“東至黑龍江呼倫貝爾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南至瀚海,西至阿爾台山(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北至俄羅斯”。
上述蒙古各部大多逐水草而居,從事游牧的畜牧業經濟,政治上處於互不統屬的狀況。各部落封建主之間,為了掠奪牲畜、土地和財產、爭奪統治地位,常常發生矛盾,互相殺戮、征伐,他們為了憑藉后金政權實力的支持,保護自己,壯大自己,免於為對方所統治和奴役,16世紀起就紛紛和后金政權建立聯繫。
參見:元朝、北元、韃靼、瓦剌
元亡后,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都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15世紀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即元代的斡亦剌部)和東部蒙古本部(明朝人稱為韃靼)先後向明朝稱臣納貢,與明朝建立了臣屬關係。1409年,明朝封瓦剌部三個封建主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1413年又封東部蒙古本部封建主阿魯台為和寧王。後來達延汗曾一度統一東部蒙古本部各部勢力,並調整了其封建秩序,在整頓大小領地的基礎上,重新劃分了六個萬戶,分左﹑右兩翼各三萬戶。
參見:察哈爾部、林丹汗
“噶爾拜瀚海”即大漠戈壁沙漠
察哈爾蒙古在漠南蒙古各部中勢力為最強,其領袖林丹汗擁有8大營、24部,其勢力東起遼西,西至洮河,士馬強盛,威震河套以西,橫行於漠南,成為挾持和威脅各部的宗主。諸部不堪其苦,故漠南各部的封建主與林丹汗長期存在著較深的矛盾。他們希圖借后金力量抑制林丹汗,擺脫其統治,而後金政權則利用此種矛盾,通過威脅利誘和聯姻、聯盟政策,積極拉攏蒙古各部,並利用他們的軍事力量,採取扶此抑彼各個擊破的策略,征服與之相抗衡或不願歸附於他的蒙古部落。並進而利用蒙古諸部與察哈爾蒙古的矛盾,集中在其統率下的后金和蒙古諸部的聯合軍事力量來對付察哈爾部,多次打敗了林丹汗的攻襲。與此同時,明王朝為抵禦后金政權的進攻和騷擾,削弱、打擊后金的反明勢力,也積極支持林丹汗與后金的爭戰。在明王朝庇護下,林丹汗不僅獨佔明朝給蒙古各部的歲賜,每年可得到明朝賜銀八萬多兩,並通過控制與明朝的貿易通道,坐收漁人之利。明王朝企圖通過收買政策,來達到與林丹汗聯合抗擊后金的目的,但並未能奏效。后金在與明朝爭奪蒙古諸部勢力的鬥爭中,佔有明顯優勢。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蒙古地區的一些部落就與后金遣使通好,往來不絕,漠南科爾沁等部與漠北喀爾喀等部,皆向女真強主,年年往朝,並進貢駝馬,受到努爾哈赤嘉獎。努爾哈赤為抑制蒙古各部勢力,並駕馭他們,不時採取軍事威懾和懷柔相結合的政策:對於一些不聽命於他或不順從他的部落,進行軍事攻佔;對於一些歸順的部落,則採取封官授爵和聯姻的政策,與他們盟誓修好,一致對明。科爾沁蒙古和札嚕特蒙古,曾多次嫁女給努爾哈赤及其子,結為姻親。努爾哈赤稱帝,建立后金政權后,即調遣歸附於他的蒙古各部兵力,四處征戰,威震蒙古各部,其矛頭首先集中指向在漠南有舉足輕重和強大實力地位的察哈爾蒙古。他利用察哈爾部和科爾沁等部落之間的矛盾,拉攏科爾沁部,與之結成“聯盟”,互相支援,對付察哈爾。在努爾哈赤及其子侄諸貝勒的聲援下,科爾沁部曾多次打退察哈爾部的進攻,使林丹汗部眾遺棄大量盔甲和駝馬,狼狽逃竄。努爾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極即位后,為繼承其父統一蒙古未竟之業,繼續實行對蒙古各部威脅利誘和分化瓦解及拉攏的基本國策,削弱蒙古各部,使各部皆聽命於他,大大增強了實力,藉以征服察哈爾蒙古,統一漠南,實現推翻明朝的目的。
漠南蒙古一角示意圖
參見:后金統一漠南蒙古
科爾沁部部長明安和喀爾喀部的錫伯、卦勒察兩部曾參加反建州的九部聯軍,失敗后科爾沁部嗣部長奧巴首先服於后金。林丹汗率部逾興安嶺攻奧巴,被后金軍敗於趙城(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喀爾喀五部中的錫伯、卦勒察兩部也先後為後金和林丹汗攻滅,其餘巴林、翁牛特、扎魯特三部亦相繼臣服於后金。后金還誘使作為察哈爾東部前鋒的土默特、敖漢、奈曼、喀喇沁四部離林丹汗而附已,林丹汗勢力日削。
1628年(明崇禎元年),后金兵大破林丹汗於錫爾哈、錫伯圖、英湯圖一帶(今內蒙古林西至克什克騰旗一線),林丹汗勢力被逐出西遼河流域。1632年(崇禎五年),后金主皇太極會同歸附的蒙古各部大舉進攻林丹汗。后金軍冒雨西進,越興安嶺至達勒鄂漠(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來若爾)。林丹汗不意敵軍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眾沿途散走十之七八。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內蒙古商都),聞追軍將至,倉猝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黃河而南。后金軍在追擊中飛騎散發布告,瓦解察哈爾部眾。皇太極進歸化城后,兵騎四齣,俘獲甚眾,土默特余部亦降於後金。
1634年(明崇禎七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后金軍繼續進攻察哈爾余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奉母獻傳國璽歸降。鄂爾多斯部也為後金所並。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統一於後金。從此,明朝失去北方屏障,邊事越發不可收拾——“明未亡,而插先斃,諸部皆折入建州;國計愈困,邊事愈棘,朝議愈紛,明亦遂不可為矣。”
1635年(明崇禎八年,后金天聰九年),皇太極俘林丹汗妻子,察哈爾部被征服。其屬喀喇沁、土默特和鄂爾多斯諸部,亦盡皆歸附,漠南蒙古為後金所統一。
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漠南蒙古16部49個封建主,同滿漢貴族一道共推后金國主皇太極為皇帝。
參見:清朝蒙古
漠南蒙古降順后,向建州進“九白之貢”(白馬八匹、白駱駝一頭),表示臣服。從此,努爾哈赤安定了後方,打通了從西北進入中原的通路,擁有更為雄厚的兵源,佔有更為廣闊的地域,在戰場上取得了更為優勢地位。
此後,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魯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後向清朝遣使納貢。同時,沙俄的侵略魔爪伸進了我國新疆厄魯特蒙古地區,並收買和策動厄魯特準噶爾部貴族噶爾丹等對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發動侵襲,清朝經過多次用兵,終於在1776年平定了準噶爾少數貴族的叛亂,重新統一了蒙古族地區。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在重新調整蒙古原來的大小封建領地“兀魯斯”﹑“鄂托克”的基礎上,清政府參照滿族的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盟旗制度。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蒙古族地區和全國一樣,也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蒙古族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也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著。
在侵略中國的資本主義列強中,沙俄最先伸出侵略魔掌,隨後日本勢力逐漸滲透到蒙古地區。17世紀初,沙俄利用多種方式侵略蒙古地區。鴉片戰爭后,沙俄不僅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佔了我國大片領土,還攫取了各種特權,傾銷商品、輸出資本、修築鐵路、掠奪資源,控制蒙古地區的經濟命脈。辛亥革命時期,沙俄趁機勾結和支持少數封建上層和喇嘛活佛---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區策動所謂“獨立”﹑“自治”,煽動民族敗類發動叛亂,妄圖藉機吞併蒙古地區。
參見: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烏蘭夫
辛亥革命時期,蒙古族人民展開了以保護牧場和反奪地為中心的反抗北洋軍閥的鬥爭。錫尼喇嘛(烏勒吉吉爾格勒)領導的烏審旗“獨貴龍”運動,成為當時伊盟(鄂爾多斯市)革命鬥爭的中心。1912年和1914年先後在後套地區和達拉特旗爆發了反對王公出賣旗地、苛捐雜稅和官差徭役的鬥爭。這年冬天,朝陽、綏東、建平等地的蒙、漢各族人民也掀起了抗捐抗稅鬥爭。
辛亥革命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我國東北和東蒙古地區。20世紀30年代初,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他們網羅蒙、漢奸頭目,如德穆楚克棟魯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湊偽軍,建立傀儡政權,對淪陷區蒙、漢各族人民進行殘暴統治,掠奪和搜刮財富。
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內蒙古蒙、漢各族人民在伊克昭盟和大青山地區抗日游擊根據地開展抗日鬥爭。抗戰勝利后,蒙奸補英達賴等在錫林郭勒盟西蘇尼特旗成立了所謂“內蒙古共和國臨時政府”。烏蘭夫等同志對這種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在發動群眾的基礎上,召開了內蒙古人民代表大會,解散了“臨時政府”,1945年11月在張家口召開了內蒙古各盟旗代表會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1946年4月3日在承德召開了自治運動統一會議,撤銷“東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和興安省人民政府。1947年5月1日,正式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
解放戰爭中,從1947年5月至1950年8月,內蒙古騎兵參加大小戰鬥600多次,殲滅敵軍2萬多人,繳獲戰馬2萬多匹,各種槍支1萬多件。他們為民族自身的解放以及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實現了對蒙古民族社會制度的重大改變。
1947年,中共設立內蒙古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