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閱

宋代詩人陸遊所著的七言律詩

《成都大閱》是宋代詩人陸遊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點明大閱的時令為秋天,環境鮮妍可愛。頷聯承第二句向遠處開拓,寫長安附近之地表達收復長安與漢中的願望。頸聯則轉入寫實,寫風吹而旗影閃動,暗指士兵訓練有素,馳馬輕捷。尾聯抒情,寫詩人久抱從戎壯志,恨“儒冠”的“誤此身”。這首詩筆調多變,首聯用筆清淡;頷聯筆調雄壯;頸聯用筆改為精細、疏淡;尾聯的感慨之音則嫌說得太盡。

作品賞析


賞析

作者狀寫練軍聲威,直有天宇變色、群山讓道之勢。末了,不無遺憾地喟嘆自己“儒冠誤身”的無奈之情。
第一聯寫大閱的時令和環境。“千步球場”,寫閱兵校場的闊大,這裡在練兵講武之餘,也作踢球用,故以球場稱之。詩不明點“秋”字,“爽氣”二字寫出秋季特徵,即是點秋。“新”字既接“爽氣”,寫其新鮮;從第六句看,又兼寫雨後,因為雨後的秋氣尤其新鮮。第一句從近處寫,第二句轉寫遠處。“碧嶙峋”寫出山勢峻峭,山色青碧。這一聯用筆輕淡,卻已把大閱的時令、環境寫得鮮妍可愛,烘托出詩人參加大閱的愉快心情,遠近俱到,景中有情。
中間兩聯寫大閱的情況。頷聯承第二句向遠處開拓。“令傳雪嶺蓬婆外”,似是寫實,因為這一帶地區當時名義上屬四川制置使統轄,而又帶有理想和願望,因為實際上地為吐蕃所佔據。長安是漢、唐故都,當時被金人佔據。陸遊於乾道八年(1172年)到南鄭任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僚之後,時時嚮往於收復關中失地;同時他又認為收復長安與關中,是恢復中原的根本條件,願望更為迫切。他詩中常提到這種願望,如《山南行》:“會看金鼓從天下,卻用關中作本根。”《送范舍人還朝》:“公歸上前勉畫策,先取關中次河北。”詩中的“聲震秦川渭水濱”,是用誇張手法抒寫理想與願望,因為成都閱兵的號令之聲,根本無法傳到這些地區。這一聯用理想與激情,渲染閱兵聲勢的盛大,筆調雄壯,氣勢一揚。頸聯則轉入寫實,寫風吹而旗影閃動,用“倚”字、“弄”字,見風勢不大。“馬蹄”能“不沾塵”,一是明指“經雨”之故,即雨後塵埃不揚;一是暗指士兵訓練有素,馳馬輕捷。這一聯從動態中反映校場中的寧靜、整齊、嚴肅的氣氛,是對大閱的讚美,筆調精細、疏淡。
結聯抒情。“屬囊縛褲”,寫自己身著軍裝;“毋多恨”,寫樂意為此。樂意的原因是詩人久抱從戎壯志,恨“儒冠”的“誤此身”,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儒冠多誤身”句。這一聯在喜悅中帶有感慨餘音。
這一首詩寫詩人以戎裝參加閱兵,是符合他的志趣的,故情主喜悅。但當時朝政腐敗,軍事廢弛,閱兵場面,無法過事鋪張,故喜悅之情又只能以閑淡、冷靜的筆觸來描寫。閱兵事件觸動了詩人的理想與願望,故閑淡中又著一聯富有激情的雄壯筆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最終在喜悅中又不免帶出感慨。

評價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評本篇:“起敘題兼寫景。三、四句法雄邁。五、六濟以和緩。收嫌太盡。”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陳祥耀《中國古典詩歌叢話》:“八句中筆調多變,而以和易清遠為主。”

創作背景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陸遊為四川制置司參議官。這年秋天,他參加成都的閱兵大典而作此詩。

作者簡介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詞人。
陸遊出生時正值北宋滅亡之際,從小便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陸遊“年十二能詩文”,學劍,並鑽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複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戰將領王炎聘陸遊至幕府襄理軍務,使陸遊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軍旅生活使他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之後陸遊歷經多次升降官職,在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之後的二十餘年,長期蟄伏在山陰老家農村。嘉定二年(1210年)陸遊去世,留絕筆《示兒》。
後人每以陸遊為南宋詩人之冠。陸遊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是中國歷史上自作詩留存最多的詩人。陸遊一生力主北伐,雖然屢受主和派排擠打擊,但是他的愛國情操至死不渝,作為一位愛國詩人,滿腔救國熱忱,他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詩人”。
著作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其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