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爾昌

吳爾昌

吳爾昌(1866-1915),字平伯,清光緒附貢生,江蘇候補道,南潯鎮人。

人物簡介


吳爾昌,字平伯,清光緒附貢生,江蘇候補道。先祖吳鐵江於同治元年(1862)在南潯北柵開設吳晉昌絲行,同治四年(1865)與絲商庄祖綬、李佳馨、華銘軒等,仿上海絲商組織,在南潯籌建絲業公所,為浙江省絲業首創。后因囤絲受潮霉變,虧損甚巨,絲行倒閉,家道亦中落。父吳倬元,字抉雲,縣學生,早年服賈上海。
吳爾昌十三歲即學畢諸經,時太平天國失敗未久,清廷保守,猶持關門主義。其父洞悉西洋立國之本,非講求西方科學不足以圖強,遂命吳爾昌人上海廣方言館(亦稱上海同文館),為外國語文學堂,學法文。因成績優良,得校方補貼獎勵,為首批學外文的學生。畢業後去廣東,受湖廣總督張之洞委任為洋務翻譯,後到徐州襄辦礦務。數年後就前川車道任逢辛觀察之聘,去四川協助處理歷年懸案,如富順縣煤油案等,與諸領事協商,均得和平解決。迨任逢年觀察告老乞歸,吳爾昌亦隨之出川東返。

人物經歷


光緒二十七年(1901)冬,許子衡星使奏調赴韓國,聘他為使署法文翻譯,旋調置仁川領事,又調充使署三等參贊。越二年,劉蘭生星使奏調法國,以二等參贊委吳爾昌充駐葡萄牙國代辦。在葡三年,辦理交涉無不得心應手,故薦扎交騰,旋調任外務部法國股一等科員。宣統二年(1910)奏補日斯巴尼亞國代辦。是年九月又調駐日本神戶領事,次年正月調比利時,任使館二等參贊。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原駐比利時的李偉候星使歸國,由吳爾昌代理使事,雖為時不久,能堅持職守,凡遇交涉,均以至誠相待,不激不隨,故諸外國使節咸重之。吳爾昌談到他處理外事的經驗時常說:“凡辦外交,雖雲有強權無公理,但苟能開誠布公,據理力爭,不稍屈撓,外人亦未始不可就範。若因國勢衰弱,事事先存遷就之心,則未有不失敗者”。
吳爾昌於民國2年(1913)回國,即養病里門,不問政事。袁世凱稱帝時,曾電召其商談外務,以身體健康欠佳推辭,拒絕應召。平時常與二三知交泛舟西湖,或避暑普陀。居家凡詩囊滿貯,惟求生活清雅,不尚名利,年五十病逝滬寓。遺著譯有《農具圖說》三卷、《種葡萄法》二卷,尚有遺詩《蟲鳴漫錄》一卷。據其孫女吳碧蓮回憶,她雖未見過祖父,但自姑母和叔父處獲悉祖父是清末的外交官,原在南潯老家的楠木大廳上,放有前清官府“迴避”、“肅靜”的牌子,還有玉笏和紅纓帽等。據周子美老先生說,吳家的楠木老廳還是從元朝留下來的,約有500年歷史,原是南潯最古老的建築,惜1972年被拆。吳碧蓮還說,祖父治家極嚴,早上起身後,即震鈴催使全家早起,養成勤勞家風。他為官清廉,出使日本時,曾拒收日本人賄賂云云。
吳爾昌有兄吳仲言,前清時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曾任廣東督練公所參謀長,具陸軍上將銜,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廣州黃花崗起義,他被留下的一顆炸彈爆炸,失去了一條左腿,從此退出軍界,改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