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陶斐榮譽學會
斐陶斐榮譽學會
斐陶斐勵學會,也稱斐陶斐榮譽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是民國時期最重要的學術團體之一。斐陶斐即希臘字母 Phi Tau Phi之音譯,用以代表哲學(Philosophia)、工學(Techologia)及理學(Physiologia)。斐陶斐勵學會以“選拔賢能、獎勵學術研究、崇德敬業、共相勸勉、俾有助於社會之進步”為宗旨,
解放后,斐陶斐勵學會在大陸的活動中斷。1964年,交通大學前校長凌鴻勛受李書田先生委託,在台灣恢復斐陶斐勵學會,改稱斐陶斐榮譽學會。現已成為擁有53個分會,5000餘會員的重要學術組織。
1921年5月25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美籍教授J.H. Ehlers致函國內各主要高校,發起全國勵學組織,定名為斐陶菲,建議一經發出,即得到國內各主要高校的支持,籌備期間由Ehlers擔任總幹事,教育部總長范濂源、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校長郭秉文、國立北京大學教授胡適、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金陵大學校長包文為第一屆董事會籌備會員。
1922年5月4日下午,第一屆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交通大學上海學校(今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國立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燕京大學、聖約翰大學、金陵大學和華西協和大學的代表與會,宣布學會成立,定名為中國斐陶斐勵學會。會議選舉第一屆董事會會員如下:
會長:國立東南大學 校長 郭秉文
燕京大學 校長 司徒雷登
總幹事:聖約翰大學 教授 牛惠生
副總幹事長:交通大學上海學校 校長 張廷金
董事:金陵大學 校長 包文
南開大學 校長 張伯苓
聖約翰大學 校長 卜舫濟
在全國各主要高校設立了分會,並迅速成為民國時期最重要的學術團體之一。在各分會,皆以校內最知名及品格高尚之教授為會員,另在畢業生中擇優選擇,由全體會員投票,獲全票者方能入選為斐陶斐勵學會會員。保證了斐陶斐勵學會會員的優秀。
1935年,交通大學上海本部畢業131名同學,僅有錢學榘等3人被選為斐陶斐勵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