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血

子規啼血

子規啼血典出《史記·蜀王本紀》,言望帝禪位后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其聲聲啼叫是對戀人的呼喚,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記載傳說


據《史記·蜀王本紀》記載,望帝(“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稱王於蜀,望帝以鱉靈功高,禪位於其。在這之後,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他想,國家交給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將是萬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後,竟然慢慢變了樣,不僅把國家治得亂七八糟,還佔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兒。一個個傳言飄到望帝的耳邊,望帝變得心急如焚,於是想趕回都城勸那宰相回心轉意。可是,人家城門緊鎖,根本連都城都不給他進。望帝求也沒用,喊也沒用,只好鬱鬱寡歡地回到西山,並日夜掩淚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傷過度吧,他黯黯然斷了氣。不久,他化作了一隻鳥,目光獃滯地站在屋頂上,望著遠處曾經熟悉的都城哀聲啼鳴,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紅紅的鮮血來……
相傳,古代有一位蜀國的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死後,他的靈魂變為一隻杜鵑鳥。每年春季,杜鵑鳥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穀! 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鮮血灑在地上,竟然不斷擴大慢慢的染紅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後就變成了杜鵑花。這就是成語“子規啼血”的來歷。
說的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前,有一個叫杜宇的人在四川那邊稱了帝叫望帝。這望帝是個模範丈夫加標準父親,對妻女非常的愛,視如己身;他還非常的勤奮,而且非常的愛民,隔三差五便捲起褲腿跑到田裡去,跟自己的子民百姓一塊樂呵呵地犁田和種地。後來,因為他的宰相治水有大功,又因為這位宰相貌似一位極高尚並極有抱負的人,他開始覺得自己不如人家,覺得自己不好意思再坐帝位了,於是一咬牙將帝位讓給了那位宰相,自己卻一個人躲到西山清修去了。

詩詞


1、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又是滿山杜鵑紅
又是滿山杜鵑紅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 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2、唐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 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3、唐李白《蜀道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 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4、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
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5、唐李賀《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裊裊。村寒白屋念嬌嬰,古台石磴懸腸草。
6、唐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 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7、唐沈佺期《夜宿七盤嶺》:
獨游千裡外,高卧七盤西。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 子規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8、唐溫庭筠《碧磵驛曉思》:
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月落 子規歇,滿庭山杏花。
9、唐崔塗《春夕》: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枝上月三更。
故園書動經年絕,華髮春唯滿鏡生。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10、唐柳中庸《聽箏》: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 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11、唐李群玉《黃陵廟》:
小姑洲北浦雲邊,二女啼妝自儼然。野廟向江春寂寂,古碑無字草芊芊。
風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 杜鵑。猶似含顰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12、唐無名氏《雜詩》: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13、宋文天祥《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蟲四壁。
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14、宋文天祥《金陵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 啼鵑帶血歸”
15、宋王安石《出城訪無黨因宿齋館》:
關外尋君信馬蹄,謾成詩句任天倪。花枝到眼春相映,山色侵衣晚自迷。
今日笑談還喜共,經年勞逸固難齊。生涯零落歸心懶,多謝殷勤 杜宇啼。
16、宋王安石《十五》: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 杜宇,南北總關心。
17、宋蘇軾《築堤》詩:
六橋橫截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煙空。昔日珠樓擁翠鈿,女牆猶在草芊芊。東風第六橋邊柳,不見黃鸝見 杜鵑。
18、宋晁補之《臨江仙·信州作》:
謫宦江城無屋買,殘僧野寺相依。松間葯臼竹間衣,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
一個幽禽(杜鵑)緣底事,苦來醉耳邊啼?月斜西院愈聲悲。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19、宋賀鑄《子夜歌》: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
王孫何許音塵絕,柔桑陌上吞聲別。吞聲別,隴頭流水,替人嗚咽。
20、宋王瀾《念奴嬌·避地溢江,書於新亭》:
憑高遠望,見家鄉、只在白雲深處。鎮日思歸歸未得,孤負殷勤 杜宇。故國傷心,新亭淚眼,更灑瀟瀟雨。長江萬里,難將此恨流去。遙想江口依然,鳥啼花謝,今日誰為主。燕子歸來,雕梁何處,底事呢喃語?最苦金沙,十萬戶盡,作血流漂杵。橫空劍氣,要當一洗殘虜。
21、宋秦觀《踏莎行》: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22、宋秦觀《畫堂春》: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 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23、宋朱敦儒臨江仙》:
直自鳳凰城破后,擘釵破鏡分飛。天涯海角信音稀。夢回遼海北,魂斷玉關西。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 杜鵑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24、宋陸遊《鵲橋仙·夜聞杜鵑》: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 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25、宋趙汝茪《戀綉衾》:
柳絲空有千萬條,系不住、溪頭畫橈!想今宵,也對新月,過輕寒、何處小橋?
玉簫台榭春多少!溜啼紅(指 杜鵑的叫聲),臉霞未消。怪別來,胭脂慵傅,被東風、偷在杏梢。
26、宋趙崇嶓《清平樂·懷人》:
鶯歌蝶舞,池館春多處。滿架花雲留不住,散作一川香雨。
相思夜夜情悰,青衫淚滿 啼紅。料想故園桃李,也應怨月愁風。
27、宋周邦彥《浣溪沙》:
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
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 杜鵑啼。
28、宋辛棄疾《浣溪沙·壬子春,赴閩憲,別瓢泉》:
細聽春山 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朝來白鳥背人飛。
對鄭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誦北山移。
29、宋辛棄疾《添字浣溪沙·三山戲作》:
“繞屋人扶行不得,閑窗學得鷓鴣啼,卻有 杜鵑能勸道:不如歸!”
30、[宋]辛棄疾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 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鞦韆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
漫憶海門飛絮。亂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嘆神遊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32、宋洪咨夔《眼兒媚》:
平沙芳草渡頭村。綠遍去年痕。遊絲上下,流鶯來往,無限銷魂。
綺窗深靜人歸晚,金鴨水沉溫。海棠影下,子規聲里,立盡黃昏。
33、宋陳允平《望江南》:
“鸚鵡州邊鸚鵡恨,杜鵑枝上 杜鵑啼”
34、宋無名氏《鳳棲梧》:
綠暗紅稀春已暮,燕子銜泥,飛入垂楊處。柳絮欲停風不住,杜鵑聲里山無數。
竹杖芒鞋無定據,穿過溪南,獨木橫橋路。樵子漁師來又去,一川風月誰為主。
35、宋王令《送春》: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36、五代尹鶚《滿宮花》:
月沉沉,人悄悄,一炷後庭香裊。風流帝子不歸來,滿地禁花慵掃。
離恨多,相見少,何處醉迷三島?漏清宮樹 子規啼,愁鎖碧窗春曉。
37、毛文錫《更漏子》:
春夜闌,春恨切,花外 子規啼月。人不見,夢難憑,紅紗一點燈。
偏怨別,是芳節,庭下丁香千結。宵霧散,曉霞暉,梁間雙燕飛。
38、宋陳亮《水龍吟春恨》:
鬧紅深處層樓,畫簾半卷東風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遲日催花,淡雲閣雨,輕寒輕暖。恨芳菲世界,遊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金釵鬥草,青絲勒馬,風流雲散。羅綬分香,翠綃封淚,幾多幽怨?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
39、明李贄《焚書詠史》:
盈盈細抹隨風雪,點點紅妝帶雨梅。莫道門前馬車富,子規今已喚春回。
40、清洪亮吉《出關與畢侍郎箋》:
杜鵑欲化,猶振哀音;鷙鳥將亡,冀留勁羽;遺棄一世之務,留連身後之名者焉。
41、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到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