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菜根

咬菜根

咬菜根 yǎo càigēn

[bite shoot;describe a very hard life] 比喻安於過清苦的生活。語本宋呂本中《東萊呂紫微師友雜誌》:"汪信民嘗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胡安國康侯聞之,擊節嘆賞。"

散文名篇


朱湘代表作之一,文中體現了作者孤憤、狷介,特立獨行的氣質,發出了不與世同的吶喊,透露出一種冷到骨子裡的堅持。

作者簡介


朱湘(1904~1933),安徽太湖人,詩人。著有詩集《夏天》、《草莽集》、《石門集》、《永言集》,散文集《中書集》等。
1933年12月4日,朱湘由上海乘吉和輪赴南京。次日清晨,船過采石磯時,他從隨身攜帶的小皮箱里取出酒來喝,倚著船舷,讀海涅的詩,然後縱身跳入長江

全文


咬 菜 根
朱湘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這句俗語便是我們祖先留傳下來教我們不要怕吃苦的意思。
還記得少年的時候,立志要做一個轟轟烈烈的英雄。當時不知在哪本書內發現了這句格言,於是拿起案頭的筆將它工楷抄出,粘在書桌右方的牆上;並且在胸中下了十二分的決心,在中飯時候一定要犧牲別樣的菜不吃而專咬菜根。上桌之後,果然戰退了“肉絲香乾”的誘惑,致全力在“青菜湯”的碗里搜求菜根。找到之後,一面著力地咬,一面又在心中決定:將來做了英雄的時候,一定要叫老唐媽特意為我們一人炒一大盤肉絲香乾,擺上得勝之筵。
蘿蔔當然也是一種菜根了。一個新鮮的早晨,在賣菜的吆喝聲中起身,披衣出房,看見桌上放著一碗雪白的熱騰騰的粥,粥碗前一盤腌菜,有長條青色的豇豆,有燈籠形的通紅的辣椒,還有蘿蔔,米白色而圓滑,猶如一些煮熟了的雞蛋。這與範文正的淡黃齏差得多遠!我相信那個說“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老祖宗,看見了這樣一頓早飯,絕對會搖他那長滿白髮的頭的。
咬菜根還有一種菜根,白薯,但是白薯並不難咬。我看我們的那班能吃苦的祖先,如果由奈何橋或望鄉台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回家,我們絕不可供些什麼煮得木頭般硬的雞,或是渾身有刺的魚,因為他們老人家的牙齒都掉完了,一定領略不了我們這班後人的孝心,我們不如供上一盤最容易咬的食品——煮白薯。
如果咬菜根能算得艱苦卓絕,那我簡直可以算得艱苦卓絕中最艱苦的人了:因為我不單能咬白薯,並且能咬這白薯的皮。給我一個剛出灶的烤白薯我是百事可做的,甚至教我將那金子一般黃的肉通通讓給你我都做得到,唯獨有一件事我卻不肯做,那就是把烤白薯的皮也讓給你。它是整個烤白薯的精華,又香、又脆,正如那張紅皮是整個紅燒肘子的精華一樣。山藥慈姑也是菜根,但是你如果拿它們給我咬,我並不拒絕。
我並非一個主張素食的人,但我也並不反對咬菜根。據西方植物學者調查,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種,比他們多六倍——我寧可這600種的菜根種種都咬到,都不肯咬一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