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鎮

浙江省諸暨市下轄鎮

馬劍鎮位於浙江省諸暨市的最西端,政府駐地馬劍村,距市中心30公里,與應店街五泄鎮及富陽、桐廬、浦江三縣接壤;交通便利,境內公路與毗鄰的杭州市富陽區、桐廬縣、浦江縣相連接。鎮域面積118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人口15407人(2017)。是國家級生態鄉鎮。諸暨首個茶葉特色鎮鄉。

歷史上馬劍鎮屬浦江縣管轄。1960年1月撤銷浦江縣,建制併入義烏縣部分划入蘭溪縣,馬劍一度受義烏縣管轄;1966年12月恢復浦江縣,1967年1月馬劍劃歸諸暨。

行政區劃


沿革

1956年屬浦江縣,1960年撤縣屬義烏縣。1967年劃歸諸暨,稱馬劍公社。1983年改鄉,1988年建鎮。1996年,面積114.4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馬劍、金沙、相公殿、栗樹坪、獅坑、石門、六蓬、沈家、青山、慶豐、塘塢、上和等32個行政村。1999年末轄32村,人口20366人,面積118平方千米;2000年末人口20131人,2001年末人口19989人,2002年末人口19829人,2003年末人口19584人。
2005年末面積118平方千米,人口1.95萬人。2006年末轄馬劍、金沙、龍門腳、相公殿、上施、華湖口、張胡、鮑家溪、金家山、金竹坑、栗樹坪、仁頭、方口、獅坑、近家山、石門、上山頭、永新、六蓬、沈家、青山、洋湖、白倉、許佳山、龍門山、慶豐、中坑、塘塢、和興、寺塢、坪頂、上和3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馬劍村。
截至2017年人口數為15407人。
代碼城鄉分類名稱
330681111201121馬劍村
330681111205220塘塢村
330681111208220上和村
330681111216220石門村
330681111226220金沙村
330681111227220相公殿村
330681111233220建輝村
330681111234220寺塢坪村
330681111235220慶豐和村
330681111236220馬益村
330681111205220平陽村
330681111238220獅源村
330681111239220雙江村
330681111240220栗金村
330681111241220220龍門村

經濟


馬劍鎮大力發展效益農業,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逐漸形成一鎮幾品,一村一品的農業新格局。總耕地面積12693畝,其中水田10966畝;茶園面積9820畝,竹筍兩用林5000多畝,山林面積達125582畝,其中毛竹17296畝。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72667萬元,國內生產總值2628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6150萬元,第二產業15274萬元,第三產業499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600元。馬劍鎮有學校3所,衛生機構l9個。工業有天興汽配廠、雲劍茶業有限公司、力達彈簧廠、中天工業有限公司、華中襪業、新鵬紡織有限公司等6家骨幹企業,並有織布、織襪、貢緞生產及竹木製品加工等企業。
新增市級文明村1個,市級衛生村4個;成功創建為“浙江省體育強鎮”、“浙江省老年型小康體育鎮鄉”
2013年,全鎮上下緊緊圍繞“發展、穩定、管理”三大核心任務,立足馬劍實際,靠作風吃飯,靠實幹吃飯,積極推進“三大走廊”建設,較好地完成了市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63億元,同比增長10.1%;工農業總產值12.82億元,同比增長30.1%;財政總收入955萬元,同比增長32.7%;農民人均純收入11803元,同比增長19.1%。
繼續堅持發展效益農業。累計投資近兩千萬元新建茶葉基地565畝,改造老茶園1000畝;發展無花果、藍莓、紅心獼猴桃美人指等水果基地330畝;新建鐵皮石斛基地2個,蟲草地參、決明子基地各1個;完成千畝糧食功能區1隻;同時依託紹興市農業龍頭企業“外婆橋食品有限公司”,新建小型農產品加工園區一個,成功申報“高山馬劍”商標一隻。
基礎配套日趨完善。“雙金”線率先實現境內全程通車,支線、標識、標牌等配套設施基本完成。鎮自來水廠、變電所、環境檢測站均已完成前期工作。馬劍溪集鎮段一期整治初顯成效,5隻屋頂山塘整治工程全部完成。完成鎮小200米塑膠運動場改造和兩個村級幼教點改造工程。積極實施通道綠化,在“雙金”線沿線種植桂花、梅花及翠冠梨150畝,實現景觀和效益雙贏。
竹林
竹林
馬劍鎮是典型的的山區鄉鎮,林業資源豐富,擁有12.5萬畝山林。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現有"雲劍"名茶基地7500多畝,板栗基地2000多畝,銀杏基地1000多畝,竹筍兩用林5000多畝,蘆筍500多畝,效益農業已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雲劍"名茶是馬劍鎮的拳頭產品,2000年通過有機茶質量認證,在第二屆國際名茶評比中獲得金獎,2004年被評為“國家無公害產品”、“省級綠色產品”、“紹興市綠色產品”,2005年通過IS2000認證,2006年通過QS質量安全認證,不斷改進內外包裝,加大宣傳力度,成立雲劍茶葉專業合作社,拓寬銷售渠道,現年產1500擔,產值2580萬元。

村名一覽


原村名新村名原村名新村名
白倉建輝上山頭石門
許佳山建輝獅坑獅源
龍門山建輝近家山獅源
塘塢塘塢方口雙江
寺塢寺塢坪仁頭雙江
坪頂寺塢坪馬劍馬劍
上和上和金竹坑馬劍
慶豐慶豐和栗樹坪栗金
何興慶豐和金家山栗金
中坑馬益金沙金沙
洋湖馬益相公殿相公殿
沈家馬益上施龍門
青山平陽華湖口龍門
六蓬平陽鮑溪龍門
石門石門張胡龍門
永新石門龍門腳龍門

文化


特產

馬劍茶
馬劍茶
馬劍茶
茶是中國傳統的天然飲料。中國自古就有"客來敬茶"的傳統禮節。
馬劍名茶“雲劍”。雲劍茶產於馬劍龍門山脈主峰三界尖,海拔1000米以上,境內山峰林立,雲遮霧繞,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十分適宜茶樹的生長。產區的茶葉以施農家肥為主,配施少量的化肥,這種特色與當前國際流行要求相吻合。雲劍茶有嚴格的採摘標準:采一芽一葉初展時的芽,留下葉。不允許提采和掐采,不採病芽、紫芽、凍傷芽等。採摘過程中採用只有二十幾厘米高,每次只能裝半斤左右的小竹簍。一天當中鮮葉最佳採摘時間是上午九點至下午四點這段時間內。通過"三烘四炒"這樣精細的加工工藝和機械與手工相結合的方法來炒制嚴格按標準採摘的鮮葉,使茶葉具有了特色:外形挺直圓紫,略扁似一把劍,茸毛依稀可見,色澤銀翠交輝,形態優美,自然香味芬芳勝栗,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醇、甘美,葉底嫩勻明亮,開湯時枚枚茶芽緩緩直立下降至杯底,人稱"海底森林"。
雲劍茶於1999年經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總評為品質良好,具名茶風格,領先於國際流行優質名茶的品質水平,通過了省級新產品鑒定。"雲劍"名茶是馬劍鎮的拳頭產品,2000年通過中國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有機茶質量認證,被評為諸暨市地方名牌產品。"雲劍茶研製"項目獲諸暨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紹興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雲劍茶在第二屆國際名茶評比中榮獲金獎。2004年認定為全國無公害產品產地,同年認定為省綠色產品產地。2005年續評為“雲劍”著名商標。2006年通過IS9001:2000標準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7年通過QS質量安全認證。公司年生產茶葉1500擔,產值2580萬。主要銷往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天津、西安、昆明、深圳、鄭州、香港、中國各地及國外。
馬劍饅頭
馬劍饅頭
馬劍饅頭
馬劍饅頭,又名浦江饅頭,以其出自浙江諸暨市馬劍而名,又因馬劍曾受轄金華浦江縣,故又名浦江饅頭。馬劍饅頭,以麵粉為主要材料,以酒釀發酵,沒有任何的食品添加劑。饅頭色澤亮麗,但不是像劣質的饅頭暗淡無光,或色澤過於亮麗。其形豐滿,入口香醇。如果想吃到真正的馬劍饅頭,以為到馬劍走一趟為宜。以便領略馬劍山水田園風光,一邊享用馬劍饅頭的誘人品味,再泡上一杯馬劍香茗,約四五好友,敘述暢談,不乏為人生一大享受!

旅遊


馬劍人民革命歷史紀念館
馬劍是革命老區,是當年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金蕭線人民抗日自衛隊,在諸、浦、桐、富四縣根據地的活動中心。1945年抗戰勝利后,按照國共兩黨達成的《雙十協定》,金蕭支隊隨新四軍主力北轍。蔣介石撕毀了"雙十協定",殘酷迫害革命群眾,廣大根據地重新燃起了武裝鬥爭的烈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金蕭支隊"於1948年9月15日在今馬劍鎮石門村重新成立。1949年3月1日,浙東行署第三專員公署在馬劍成立。"金蕭支隊"的活動區域從浙東擴大到浙西,打通了與皖南遊擊隊的聯繫,為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為緬懷金蕭支隊的豐功偉績,馬劍鎮人民和有關部門一起建造馬劍革命歷史紀念館,於1999年9月舉行開館儀式,2000年2月,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將紀念館列為"諸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在紀念館廣場建成紀念亭、紀念碑。
過“小年”風俗
馬劍鎮有農曆六月初過小年的風俗。從六月初一到六月十五,幾乎天天都是節日。感受到瀰漫在馬劍民間的濃濃幸福。馬劍饅頭唱主角過小年這天,這一帶村子家家戶戶的中餐、晚餐一定是極豐盛的。菜肴除常見的雞、羊、魚、肉、蔬菜之外,桌上一定有一盤象徵節節高升的竹筍、一盤意含生活步步高的糯米糕,再有就是一大盤馬劍饅頭。用饅頭夾紅燒肉,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過小年,雖說是小字當頭,但主要是為了與春節有所區分。實際上,這裡的人們對過小年是十分重視的。因為他們認為,哪戶人家賓客越多,哪家就越體面、越榮光,說明這戶人家路廣人發。因此,每年此日,家家戶戶至少備上二三桌菜肴,多的則達十來桌。
對於“過小年”的起源,當地有許多說法。有的認為是父母親盼望自己的子女能多回家看看,也有的認為是此時正值早稻吐穗灌漿之時,經過半年的辛勤勞作,一季糧食豐收在望,農民乘這小段閑暇的時光團聚一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過小年”的風俗。“過小年”從內容到形式,各村基本一致,但日期卻有區別。像華湖口村是六月初一,龍門腳村是六月初三,相公殿村是六月初六,而仁頭、方口、近家山、獅坑一帶是公曆7月1日,六蓬、白倉、許佳山等村是公曆10月1日。各村把過小年的日期錯開,目的就是為了讓親朋之間都有互相走動拜訪的機會。
戴氏宗祠
位於馬劍鎮諸暨桐廬交界處的戴氏宗祠,曾是浙東人民解放軍金蕭支隊的駐地,也是浙東解放區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的辦公地點。
戴氏先人明洪武年間名醫戴思恭曾被朝廷征為八品御醫,深得明太祖信任。著有《證治要訣》十二卷;《證治要訣類方》四卷;《推求師意》二卷;以及校補《金匱鉤玄》三卷。
戴氏宗祠
戴氏宗祠
宗祠中設有戴思恭紀念館。
沈氏宗祠
沈氏宗祠
沈氏宗祠
民國建築。位於諸暨市馬劍鎮沈家村。
建築坐北朝南,東西闊22·60米,南北深48米,佔地1084平!方米。平面共三進,由門廳、戲台、看樓、中廳、過廳、后廳(神堂)、側廂組成。
第一進門廳七開間,面寬22.60米,進深7.85米,前槽船篷軒,門設於前金柱間,屋頂硬山造。前槽梁架雕琢精美,檐擦下皮精刻九獅、九鹿、九馬圖,月梁、檐柱牛腿雕刻人物故事。過門廳中立戲台,而闊5.05米,進深4.95米。內頂藻井,用小蝶拱盤旋內收,製作精細,下層用十八組蝶拱疊砌。拱間雕飾十八組神仙、三國演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外覆高差約0.25米的重檐坡屋頂。、兩側為看樓,梁架構件雕飾亦較精細。戲台與中廳之間過廳系連,坡屋頂,內頂以天花板裝飾。
第二進中廳面闊與門廳相同,通面寬22.60米,通進深9.15米,明間五架抬梁,前槽出雙步梁,步梁中部刻飾人物故事,兩側面飾以花枝圖案。檐柱牛腿較小,但刻飾精細。明間柱徑粗大。柱礎做法別緻,西側均刻飾雙魚、單魚、花枝圖案,東側則為素麵,或日為兩組工匠不同製作風格所致。明、次間后檐柱問築實榻大門,串仿上懸掛“餘慶堂”匾額一。中廳和后廳之間有過廳,內頂構八角形藻井,各面彩繪八仙人物;外緣敷築天花板,彩繪花草樹枝。方形石柱支撐,石柱四面浮雕梅樹、人物、石橋、松樹、花鳥等圖案,形象生動。過廳兩側為廂樓,左題為節孝坊,右為賢功坊,皆為二層建築,面闊6.50米,進深3.45米。
第三進后廳為神堂,三明兩暗,通進深9.45米,為族中存放先輩牌位之處。明、次間用石柱,五架抬梁,前槽月樑上用“工”字形構件承托雙步梁,單步梁做成曲龍形·明、次間后槽設間樓式神閣,構件工藝精細,紅漆或金漆塗抹,使之富麗堂皇,是整組建築的精華所在。
沈氏宗祠布局完整、周佳飾精美、保存完好。2003年公布為諸暨市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人物


胡章保:曾入選1984年奧運會中國男籃
在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作為運動員參賽的還有諸暨人胡章保。身高2.16米的胡章保是籃球運動員,在那一屆奧運會上,中國男籃取得第10名的成績。
這位來自諸暨農村的苦孩子能走上奧運會的賽場,說起來還有一段頗為曲折的經歷。胡章保父母早逝,幼年時與姐姐相依為命,據村裡人講,胡章保上山打柴,因為沒鞋穿,常赤著腳。雖然營養不好,但他的個兒卻躥得很快,據說十三四歲時就已經長到了1.78米。1979年,紹興軍分區派人來諸暨招兵,據說招兵的幹部在汽車站巧遇胡章保,感嘆竟有這麼高的人。於是層層上報到軍分區獨立連指導員那裡,指導員叫人把胡章保送到諸暨人武部,親自接見,還讓他到籃球場上試了試身手,胡章保的表現讓他很滿意,因此進入部隊。
胡章保個子很高,且靈活,打球很有天賦,被隊員們稱為“大胡”,後來經紹興軍分區推薦轉入南京軍區,最後進入國家隊。1984年奧運會結束后,紹興舉辦籃球賽時,胡章保還應邀回來參賽。他很感激自己的“伯樂”,回來后專程去看望紹興軍分區獨立連的指導員。

戴關土

馬劍鎮馬劍村73歲的農民戴關土,經過3年多的不懈努力,幾易其稿,終於完成40多萬字的《馬劍鎮志》。2000年8月,戴關土在閱讀《諸暨日報》刊出的馬劍專版時,萌發了編撰一部《馬劍鎮志》的念頭。他說,馬劍鎮自古名人輩出,明代名醫戴思恭、元代著名學者戴良都是馬劍人氏;馬劍鎮還有許多民間掌故、名人軼事,把這些挖掘整理出來,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戴關土
戴關土
為了編撰鎮志,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戴關土跑遍了馬劍鎮的角角落落,全鎮32個行政村、77個自然村他跑了好幾個來回。同時,他還閱讀了大量的族譜、家譜。為了查閱有關資料,戴關土曾多次赴上海圖書館查閱,最長的一次,戴關土在上海圖書館足足呆了25天。為了編撰這部鎮志,戴關土已花去1萬多元費用,全都是自己掏的腰包。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6月,戴關土終於完成了這部鎮志的初稿。此後,戴關土花8個月時間進行系統修訂。經有關專家審定后,戴關土已將這部鎮志交付出版社出版。

戴思恭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禮,號肅齋,世居浦江九靈山下(現屬諸暨市馬劍鎮馬劍村)。明代醫學家。父士堯為名醫,自幼受家學熏陶,有濟世活人之心,立志學醫繼承父業。時朱震亨醫學負盛名,思恭徒步到義烏拜為師,潛心研究古代醫學理論,學習醫術。朱愛其才敏,盡以醫術傳之。因此“識日廣,學日篤,出而治疾,往往多奇驗”,遂以醫名世。洪武十九年(1386),太祖朱元璋病,詔思恭診治,藥到病除。不久被徵召為太醫院御醫,凡所診治,則多靈驗,深得太祖寵信,委以太醫院主持,以老病辭去,改授階迪功郎,任正八品御醫,風雨免朝。三十一年,太祖病重,因太醫診治無效,即把醫官盡行治罪,獨將思恭叫到床邊撫慰:“你是仁義之人,沒你的事,不要怕。”太祖病死,惠帝即位,獨提升為太醫院使。燕王朱棣患瘕症,數經名醫診治,歷久不痊。后召思恭診治,一劑而愈。成祖登位后,特授為太醫院使。永樂元年(1403),以年老不能任事為由,四次固請辭歸,才得批准。三年,朝廷遣使徵召進京,此時已82歲高齡,皇帝特免其跪拜。至冬季辭歸,返家僅十餘天即病卒。成祖親撰祭文,派人祭奠。
其醫學理論多能闡明《內經》之旨,開諸家無窮之悟。明朱國禎稱為“國朝之聖醫”,后亦有人譽其為“明代醫學之冠”。著有《證治要訣》、《證治要訣類方》、《類證用藥》等書,又訂正其師《金匱鉤玄》3卷,附以己意,多有發揮。

戴良

戴良詩《渡黑水洋》局部
戴良詩《渡黑水洋》局部
戴良,字叔能,自號九靈山人,元代浦江(今屬浙江諸暨,現為馬劍村)人。初為月泉書院山長,曾任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后至吳中,依張士誠。又復泛海至登萊,擬歸元軍。元亡,隱居四明山。朱元璋定金華時,邀其講論經史和治國之道,任為學正。后棄官,避地吳中。聞張士誠用至正年號,開藩於吳,前往依之。后見士誠不能成事,又挈家泛海至膠州,擬投元將擴廓,因道阻不得達,僑居昌樂。元亡后,不忘故君舊國,誓不改節。洪武六年(1373)南還,改姓埋名隱於四明山,和故元耆儒遺老宴集賦詩。詩文多為悲涼感慨、懷念故元之作,寓磊落抑塞之音。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師,欲與之官,託病固辭,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獄。待罪之日,作書告別親舊,仍以忠孝大節為語。次年,卒於獄中。或說系自裁而逝。曾學醫於朱震亨,學經史古文於柳貫、黃、吳萊,學詩於余闕,博通經史,旁及諸子百家,詩文並負盛名,其詩尤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詩神姿疏秀,亦高出一時”。著有《春秋經傳考》、《和陶詩》、《九靈山房集》等。《明史》有傳。
雙金線公交站台
雙金線公交站台
雙金線
雙金線
雙金線
雙金線

交通


(2016年2月3日最新版公交線路,原211路馬劍車調整為152路和153路)
152路
朱公湖至馬劍(經大唐草塔),投放新車6輛,每車日發4班,共24班,兩車平均間隔時間約28分鐘。
首末班時間:朱公湖:6:00-17:20;馬劍:5:50-17:20
具體站點如下:
朱公湖停車場—三角廣場—望雲亭—教師進修學院—宏嘉山莊(諸暨同濟醫院)—消防中隊—九岩山(廟塢)—汽運公司—山下趙(1)—山下趙(2)—陶朱—何村—諸暨華山醫院—大松—大唐鎮政府—商業城(一百大唐店)—通用彈簧廠—合溪口(大唐襪業城)—雙第彈簧廠—陳家—草塔中學—草塔鎮政府—上史畈—新益襪廠(英其爾)—後山芝—後山芝村口—大樟樹下—石蟹—翁家—獅象—五泄郵政局—下朱—頤明園—上朱—里石塢—齊家—青口—清浜—中坑—戴家—洋塘—平陽—平陽小學—三門頭—仁頭—焦元畈—馬劍農貿市場
153路
朱公湖至金沙(經雙金線),投放新車4輛,每車日發4班,共16班,兩車平均間隔時間約35分鐘。
首末班時間:朱公湖6:15-17:05;金沙:6:15-17:20
具體站點如下:
朱公湖停車場—三角廣場—詹家山—五峰廣場—運管局—雄風配貨中心—環城西路口—世貿廣場—海關—機電市場—人民醫院西門—人民醫院南門—開元小區—開元小區南門—紅泰小區—下塘谷—上塘谷—海迅二創園—沿山—康宇彈簧—馬家塢—后大—柱山—後山芝—翁家—獅象—五泄郵政局—下朱—頤明園—上朱—里石塢—齊家—青口—清浜—中坑—戴家—洋塘—平陽—平陽小學—三門頭—仁頭—焦元畈—馬劍農貿市場—栗樹坪—金家山—潘家塢口—小溪口—金沙村

獲得榮譽


2021年4月,馬劍鎮入選2021年度浙江省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