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耀干
方耀干
方耀干(1958年12月18日-),出生於台灣台南,籍貫為台南縣安定鄉,成功大學台灣文學博士,目前擔任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方耀干(Wade-Giles:Fang Yaw-chien;POJ:Png Iāu-khiân;1958年12月18日-),出生於台灣台南,籍貫為台南縣安定鄉,成功大學台灣文學博士,目前擔任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方耀干集台語文學創作者、研究者、教育者、編輯者於一身,是台語與台灣文學學者和作家。主要研究領域涵蓋台語文學、台灣文學史、文學史書寫理論、戰後現代詩等,其創作語言為台語,以詩及戲劇為主。
方耀干出生於台南,其先祖世世代代於曾文溪畔務農,直到祖父那一代,才從事漢醫事業。祖父方榮欽(1902年-1975年)是一位中醫師兼漢詩詩人,對漢詩、南管有所鑽研,在漢古典文學耳濡目染之下,使其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父親方能安,曾擔任過小學教師,後來繼承家業成為中醫師。父親於其就讀大學時溘然長逝,故與母親相依為命。方耀干在母親晚年中風照顧至其過世之際,為了紓解其對母親病情的無力感與尋求和母親對話的窗口,遂將其感情投注在母語詩創作上。第一本台語詩集《阮阿母是太空人》乃其對母親的懷念與不舍。方耀干已婚並育有兩女。
中學階段受其大哥方耀鴻之影響,並大量閱讀其購置之文學書籍和剪報,而有志於文學生涯。1980年進入中國文化大學英國文學系,1984年於中國文化大學西洋文學研究所英文組攻讀英、美文學,在此時期方耀干拓展其世界文學的觸角,並且奠定其文學理論與創作的基礎。
1991年方耀干開始投入台語文之研究與運動,積極致力於台灣母語的復振工作與文學創作。此外,方耀干參與多個台語文社團,以及擔任多個台語文雜誌之編務。
2004年方耀干進入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班深造,於2008年以《Uì邊緣kà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論文拿到博士學位。在這篇論文里,他提出“多元脈絡理論”,企圖建立台語文學的主體性,扭轉檯灣文學史的一元書寫,成為互為主體的多元中心書寫
方耀干自1988年開始從事教職,曾經任教單位計有崑山工專、台南家專、台南市救國團、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台南大學(前身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社區大學、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方耀干曾擔任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語文組副教授、台南女子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主任兼視聽教育中心主任、《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執行編輯、《菅芒花台語文學》主編、《菅芒花詩刊》總編輯、《海翁台語文學》編審委員、《台灣e文藝》主編、《台文戰線》發行人、菅芒花台語文學會理事長、漢家出版社主編等。
方耀干積極從事台語文學創作與推廣,曾架設台語教學網站“台語教育學院”及台語文學網站“方耀乾文學網”,參與相關社團,及主辦多場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其中“2005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為第一次純台語的文學學術研討會。
方耀干致力於台語文學研究與台語文學史的建構,主張“解構論”和“建構論”的交替運用,企圖以“多元脈絡理論”建立少數文學(尤其台語文學、客語文學、原住民語文學)的主體性,解構台灣文學史一元書寫,建構使之成為互為主體的多元中心書寫。
其亦於2008年12月6日於南台科技大學主辦的“台語藝術論述與表演研討會”提出“影音文學”理論,企圖拓展文學研究的視野與領域。
方耀干自1991年開始研究台語文,1997年開始從事台語文學創作和台語文學研究,作品以詩及戲劇為主,以台語詩見長,寫作主題涵蓋母子親情、夫妻愛情、鄉土景緻、社會關懷、族群認同、本土歷史、台灣主體精神等面向。
方耀干目前創作以台語詩為大宗,作品具有較大的形式變化和文學創作技巧,是個勇於嘗試的詩人,主要寫作特色有“多變的寫作形式”、“生動的修辭技巧”、“鮮明的意象營造”。茲分述如下:
寫作形式
修辭技巧
意象營造
其作品中主要呈現“自然意象”、“感官意象”和“整體意象”;“自然意象”著重在“植物類”、“自然現象類”等,“感官意象”著重在“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整體意象”著重在“夫妻情”、“平埔族”、“台灣人”等。
方耀干寫作風格主要受到中國古典詩、西洋文學的影響,作品呈現多面向形式和語言風格,目的在於提高台語詩的文學價值。他曾經為自己寫作風格下過這樣的註解:“我的詩是浪漫主義、寫實主義佮現代主義的結合,這佮大多數的台語詩是寫實主義的,較無仝,按呢做的原因是,欲試驗台語詩會當行到啥乜地步。”
林央敏:“方耀干是戰後台語文學第二代(1990年代)重要作家和研究台語文學的權威學者。”
張春凰:“方耀干詩句看似簡單,但內容的深度和形式的變化,在台語詩界是一個變革。”
葉笛:“詩人方耀干按照家己內在精神的節奏,台語的音節,獨創四行體裁的情詩(即情話)共五十首,有日本和歌、俳句佮五絕、七絕的韻味,念起來語音和諧流暢形象新鮮活潑,上可貴的是親切好捌,滋味若咧食咸橄仔。”
王娟娟:“方耀干是屬於意象詩派的。中國詩詞的素養是他聚焦鏡頭的基礎;母語的音節是他心情的旋律;西洋詩歌的薰陶,使他行文中更放手、更浪漫:…”
許獻平:“方耀干是個勇於試驗的詩人,他不墨守成規,以一般技巧呈現為滿足,他嘗試三行詩、四行詩甚至視覺詩的寫作;他也嘗試不定詩題,而以圖畫編號的方式,留給讀者更大的想像空間,如讀畫作般一幅一幅去瀏覽、感受。”
歐純純:“方耀乾的台語詩,喜歡追求變化與創新,不論是題材選擇或是寫作技巧運用,經常有出人意表的呈現。此外,其詩歌最動人之處,在於真摯而濃郁的情感,這一個部份,最易打動讀者的心,引起讀者的共鳴。”
歐純純:“方耀乾的詩歌長期以來一直以關懷本土見長,對於台灣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有深刻的體悟與觀察,他將這些感觸形諸歌詠,變成一篇篇動人的詩章。除了情感上以在地事物為寄託外,其寫作技巧多變,將各式文學手法熔鑄一爐,並勇敢嘗試體制上的新巧變化,具備著鮮明的開拓精神……”
胡長松:“透過對鄉土的追尋與歌頌,方耀乾的詩歌為他的自我認同找到了一個很清晰實際的方向,這也是當代台語詩發展的重要脈絡。”“戰後,眾多台語詩人拿起筆找尋自己,並在鄉土上找到了自己。我們不能輕忽這件事,這是當代台灣人自我追尋之路的重要現象,而方耀乾的詩歌成就,是其中重要的里程碑!”
胡長松:“我們很有理由相信方耀乾的創作,乃是追求某種獨特生命形式的努力,而這個努力,或許不止於說明它做為一個台語詩人的個人特質,重要的是,他的努力背後同時意味著一整個時代的獨特的台灣人的生命形式特質:尤其是屬於台語詩人群積極追尋的,一種企圖從母語文化形式特質來區別於殖民者的文化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