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基
林培基
林培基(1849~1893年),字發夔,號植齋,閩縣(今閩侯縣尚干鎮)人,祖上世代務農,培基有4個兄弟,他居長,從小跟隨父母參加農業勞動,青少年時期已是耕田種地的能手,以勤勞著稱。
清同治年間,尚干興林寺(俗稱帝爺寺)設有練武館,培基雖有心習武,但因家貧交不起學費而無法入館。不久,武館教習慧眼識珠,認為他很有培養前途,特許他在勞動之餘到武館為武童燒茶,免費學習武術。培基膂力過人,在武館中學得一身好武藝,但在鄉里絕不逞強好鬥。
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為光緒帝登極慶典特詔舉行恩科,培基時年27歲,在參加福建省鄉試中被選取第二名武舉人。次年,在熱心的親朋戚友資助下,湊集進京會試的川資。他路過山東的時候,病倒在客棧,耽誤會試日期,所帶的錢也將用盡。幸得山東武舉某慷慨仗義,邀他到家中養病並切磋武藝。在山東武舉指導下,培基加強對開弓射箭的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研習和刻苦鍛煉,兩人武藝都有很大長進。光緒三年又是會試之年,兩人偕同赴京應試,雙雙高中。林培基得中第二名進士。殿試時,欽賜第一甲第三名(武探花),授御前侍衛。
光緒十年,培基丁憂在籍。六月間,法國軍艦侵入馬江,7月,法國向中國發出撤兵、賠款通牒,同時,任命孤拔為遠征軍司令,帶領海軍艦隊、陸戰隊,出兵中國東南沿海,進犯福州、基隆。8月上旬,法軍入侵基隆被擊退,轉而進攻福州。8月6日,法艦侵入馬江,6艘布防於江面,2艘布防長門口,企圖控制閩江口,威脅福州城。面對法國侵略者的戰爭挑釁,閩江下游兩岸軍民反侵略熱情十分高漲,與馬尾港隔江相望的尚干鄉民更是磨拳擦掌,誓與侵略者決一死戰。在群眾反帝鬥志的感染下,培基挺身而出,與同鄉武舉人林錦亨、林錦泰兄弟倡首組織尚干群眾,由培基領銜向閩浙總督何璟呈遞“萬民摺”請戰,並提出自備乾糧武器參戰和制敵之策,但遭到何璟的斥責,並以“亂動則以軍法從事”相威脅。於是他們又到馬尾向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張佩綸請戰,張佩綸雖不拒,但亦不準。後來,屢經請戰,才獲准“飭在籍二等侍衛林培基選募水師弁勇人夫三百四十一名”。但仍誡以“必讓敵炮先開,方可還擊,不得輕啟戰端”。獲准招募義勇后,尚干鄉“子弟踴躍爭先,不旬日間應募者三百名”。由培基率領“駐紮於馬江海潮寺右,與水軍成犄角”。準備參加反侵略戰鬥。馬江附近駐有清軍24個營,1萬多人,軍艦11艘近1萬噸,以及師船8艘,炮船10艘,汽艇7艘,均泊於羅星塔東南和港區附近,與法艦臨近對峙。是時,閩侯全縣人民同仇敵愾,閩亭鄉青壯年2000餘人自發加入守軍,在沿岸構築防禦工事,抗擊法軍。尚干在籍二等侍衛、武探花林培基邀同武舉人林錦亨、林福泰倡首組織群眾,領銜向清政府呈遞萬民摺請戰,遭到閩浙總督何璟的拒絕,后經反覆請求,才獲准招募義勇300名,由培基率領進駐馬尾海潮寺、朏頭一帶備戰;閩江口船民自發集合木帆船30艘停泊長門口待命,以備拋石堵港,切斷法艦退路。但是,清廷西太后慈禧卻嚴諭“無旨不得開炮”,李鴻章也嚴令“釁不可自我開”,福建水師只能坐而待斃。
七月初三(8月23日)下午1點45分,法艦發起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倉猝拔錨應戰,廣大官兵臨危不懼,頑強戰鬥,兩岸軍民奮力助戰,但終因戰機全失,武器裝備懸殊,以致福建水師全軍覆沒,陣亡官兵近800名,儘管清軍中不少官兵抱著“男兒食祿,宜以死報”的決心,英勇還擊,終因船弱(多木質薄殼鐵船)炮小,未能給法軍以有力殺傷,交戰僅4分鐘,清艦“揚威號”、武裝船“琛航”、“永葆”號即中彈沉沒,“振威”、“飛雲”、“濟安”號中彈燃燒,“福星”、“福勝”、“建勝”亦遭炮擊。4時55分,炮戰停止。海戰中犧牲的4個官帶(艦長)都是閩縣或侯官人。整個戰鬥僅歷時30分鐘,“尚干義勇以未獲一戰為恨”。翌日,培基率尚干義勇受命移屯於鼓嶺,七月初十,法國侵略者懾於閩江下游兩岸軍民反帝鬥爭的決心和威力,不得不放棄佔領福州的企圖,全部撤出閩江口。而尚干義勇直到九月間才被“檄令裁撤”。8月23日下午1時許,法艦開炮攻擊,清軍倉促應戰。戰鬥一開始,清軍就處於被動地位。是夜,尚干鄉農民林獅獅帶領十幾名勇士駕1條武裝鹽船,暗渡馬江,隱蔽於道慶洲江邊蘆葦中,出其不意地向法軍旗艦“伏爾他”號發動攻擊,打傷法國侵略軍司令孤拔的左臂,林獅獅等亦在戰鬥中犧牲。30日,法軍艦隻全部撤離閩江口,馬江戰役結束。法軍被擊沉魚雷艇1艘,傷軍艦3艘(一說傷5艘),傷亡200餘人。清軍被擊沉軍艦7艘,武裝商船2艘,傷軍艦2艘,陣亡官兵、民勇796人,傷數百人。為紀念抗法戰役中英勇獻身的壯士,清政府在馬尾馬限山下建立昭忠祠。
經馬江一戰,培基看清清廷的腐敗無能,不想仕進,長期休閑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