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溝鄉
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轄鄉
烏龍溝鄉,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轄鄉,地處淶源縣東北部,東與易縣蔡家峪鄉和淶水其中口鄉接壤,南連王安鎮,西鄰煙煤洞鄉,北接東團堡鄉。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4千米,南北最大距離8.7千米,總面積75平方千米。2018年末,烏龍溝鄉戶籍總人口6201人。
清末,屬易州。
,屬淶源縣抗政府六區。
,建烏龍溝鄉。
1958年,屬紅光公社。
1961年,析出,建烏龍溝公社。
1984年,復為烏龍溝鄉。
烏龍溝鄉
截至2011年末,烏龍溝鄉轄煤窯、烏龍溝、馬台、北趙家莊、鄧家莊、小庄、大庄、後莊子、柱角石9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烏龍溝鄉轄烏龍溝村、煤窯村、馬台村、北趙莊村、鄧庄村、小庄村、大庄村、後庄村、柱角石村9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烏龍溝村。
烏龍溝鄉地處淶源縣東北部,距淶源縣人民政府35千米,東與易縣蔡家峪鄉和淶水其中口鄉接壤,南連王安鎮,西鄰煙煤洞鄉,北接東團堡鄉。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4千米,南北最大距離8.7千米,總面積75平方千米。
烏龍溝鄉境內為山區,地勢略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
烏龍溝鄉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季風氣候顯著。春季,平均氣溫9℃,平均降水量64.6毫米;夏季,平均氣溫21.7℃,平均降水量379.0毫米;秋季,平均氣溫7.8℃,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冬季,平均氣溫-6.7℃,平均降水量8.7毫米。年日照時數累年平均2780.6小時,日照率為62%;平均年無霜期為160天,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西,年平均風速為6.8米/秒。
烏龍溝鄉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風災、冰雹、低溫、雷擊等。
烏龍溝鄉主要自然資源有鉛鋅、金、銅、大理石等。已探明地下鉛鋅儲量50多萬噸,年開採量7.9萬噸。
截至2011年末,烏龍溝鄉轄區總人口6197人。總人口中,男性3508人,佔56.7%:女性2689人,佔43.3%;14歲以下1312人,佔21.17%;15~64歲4409人,佔71.15%;65歲以上476人,佔7.68%。總人口中均為漢族。2011年,烏龍溝鄉人口出生率4.12‰,人口死亡率4.95‰,人口自然增長率~0.8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0人。
截至2017年末,烏龍溝鄉常住總人口6126人。
截至2018年末,烏龍溝鄉戶籍總人口6201人。
2011年,烏龍溝鄉農業總產值2500萬元,工業總產值1.95億元。財政收入224萬元,支出224萬元。
2018年,烏龍溝鄉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個。
2011年,烏龍溝鄉耕地面積4043畝,全部為旱地,以種植玉米、穀子、馬鈴薯為主。2011年,烏龍溝鄉糧食總產量162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1117頭;羊飼養量2375頭;家禽飼養量1540羽。
2011年,烏龍溝鄉工業以礦石開採和礦石加工為主,工業總產值1.95億元。
2011年末,烏龍溝鄉有商業網點27個,鄉集貿市場5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57萬元。
截至2011年末,烏龍溝鄉有鄉信用社存款餘額4127.9萬元,無貸款業務。
烏龍溝鄉境內有108國道從7個村通過,2個村靠“村村通”公路通行,大部分自然村道路只能通過小型交通工具。
2011年末,烏龍溝鄉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90人;中心小學1所,教學點4個,在校生31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烏龍溝鄉教育經費達165.7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65.7萬元。
2011年末,烏龍溝鄉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9個;各類圖書室4個,藏書10餘萬冊。
2011年末,烏龍溝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71人,月人均60元。農村五保供養32人,月人均158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8人。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13人次。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238人,參保率98.5%。
2011年末,烏龍溝鄉有郵政代辦所1個,從業人員2人;固定電話用戶356戶,寬頻接入用戶212戶。
烏龍溝鄉
● 名字由來
烏龍溝鄉因鄉政府駐烏龍溝村而得名。
● 淶源小米
淶源小米,生長在海拔1000米的淶源縣,烏龍溝鄉為種植區。淶源小米穀殼色淺皮薄,顆粒飽滿,出米率高,米質好,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 淶源豆腐
淶源豆腐,既不是用滷水點的,也不是用石膏點的,而是用“酸漿”點的。酸漿就是把壓豆腐瀝下去的漿水,放入缸中進行發酵製作的。如果發酵的酸度不夠,可以加入一點小米湯進行催化。這樣制出來的豆腐自然帶有一點酸味,因此當地人稱其為“酸豆腐”。淶源豆腐常見吃法有家常炒豆腐、小蔥拌豆腐、香椿拌豆腐、滷水油炸豆腐泡、豆腐丸子等。
● 攤黃子
攤黃子是一種淶源縣風味獨特的烙制食品,原料為小米麵、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蕎面等,也可用小米麵、玉米面摻以少許白面的混合麵粉。做法取麵粉適量,調為糊狀,經發酵后,用勺子舀取,均勻地傾入鏊子中烙蒸。烙制攤黃兒的鏊子為生鐵所鑄,分鏊身與蓋子兩部分。烙制時將鏊子置灶爐上,待鏊底烤熱后,先塗以食油,再傾入麵糊兒,加蓋烙蒸。攤黃子用小鐵鏟將攤黃子剷出,置於箅上降溫,待稍涼后摺疊成半圓形,即成。
● 鋼絲餄餎
鋼絲餄餎,又叫鋼絲面,為淶源風味小吃。主要是用玉米面經過多道工藝製作而成。最初由玉米面加工,後來玉米推皮後進行加工。再後來喬面餄餎,高粱米鋼絲餄餎,紅薯面鋼絲餄餎,江米鋼絲餄餎,白玉米鋼絲餄餎應運而生。
● 烏龍溝長城
烏龍溝長城,位於淶源縣烏龍溝鄉,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竣工於萬曆二年(1574年)秋,主要作用是扼守從宣化、尉縣經飛狐口、東團堡、沿烏龍河而下的來犯之敵,是內長城的一部分。西接山西省平型關南的下關,東北入淶水縣,淶源境內全長22.2千米,敵樓71座,戰台8座,馬面7個,烽火台5座。
烏龍溝長城城門大約三米高,上面寫著“鎮朔門”三個大字,上款為“萬曆甲午歲中秋吉旦”,下款為“欽依烏龍溝把總王國禎立”,城門為瓮城的形式。敵樓高大且密集,大概一千米的範圍內有十幾個,部分敵樓前伸,與後面和側面的敵樓互為依託。
烏龍溝長城城牆用毛石砌邊,內用碎石和土夯實,白灰勾縫,敵樓為料石砌基,樓身為迴廊式磚石拱券結構,1門12箭窗,上下層之間設通道,櫓樓四周砌垛口牆,櫓樓之間飾花牙形檐,櫓樓上通道處置磚木結構小屋。戰台、馬面、烽火台皆用毛石砌邊,內用碎石和土夯實。
烏龍溝長城以東1千米處的烏龍溝城堡,一面靠山,三面環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城牆和城門均用料石砌築,西、南兩面設門,外建瓮城環護。北牆外用毛石圈一演練兵馬的場地。南瓮城門上匾額為“翊荊門”,西瓮城門上匾額為“鎮朔門”。
2001年6月25日,烏龍溝長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