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水縣

環首都扶貧攻堅示範區重點縣

淶水縣,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東麓北端,東南部為拒馬河沖積平原,西北部為太行山脈東北段,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呈一個斜的長條狀,素有淶水縣“一條線”之稱。東界涿州市、高碑店市,南與定興縣、易縣為鄰,西與淶源縣涿鹿縣蔚縣交界,北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房山區相接。總面積為1661.6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10月,淶水縣轄1個街道、11個鎮、4個鄉和1個經濟開發區;戶籍總戶數14萬戶;縣政府駐淶水鎮。截至2020年11月1日,淶水縣常住人口為315753人。

隋代,曾改名固安縣、永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始稱淶水縣。1994年,保定地、市合併后,淶水屬保定市。淶水縣屬東部季風性暖溫帶半乾旱地區,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嚴寒少雪。有國道G108京昆線、淶淶高速公路過境。主要文物古迹有慶化寺花塔、西崗塔、皇甫寺塔、怡賢親王墓等。主要旅遊景點為野三坡風景名勝區。

2019年,淶水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25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78億元,同比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5.34億元,同比減少2.6%,第三產業增加值57.13億元,同比增長6.4%。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16.98∶21.17∶61.85調整為18.81∶17.18∶64.01,第三產業所佔比重比上年提高2.16個百分點。

歷史沿革


淶水縣,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為侯國,春秋時屬燕。秦屬廣陽郡。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逎縣(今淶水),屬涿郡。晉屬范陽國。北魏改遒縣,屬范陽郡。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遒縣併入涿縣。
隋曾改名固安縣、永陽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淶水縣。隋大業三年(607年)淶水改屬上谷郡。唐屬上谷郡、易州等。五代時處於涿、易之間,為契丹與中原互爭之地。
北宋屬燕山府路遂武郡。宣和七年(1125年),歸金朝。金大定六年(1166年)系淶水南部、易縣東部、容城西部置定興縣。
元屬大都路易州、保定路易州。明屬保定府易州。
清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淶水屬易州。
民國時期。淶水初沿清制,屬易州。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范陽道)、保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淶水直屬河北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8月,淶水隸屬河北省保定專區。1968年8月,保定專區改稱保定地區,淶水屬保定地區。1993年調整行政區劃,設:淶水鎮、永陽鎮、義安鎮、石亭鎮趙各庄鎮、九龍鎮、三坡鎮等7個鎮,明義鄉、王村鄉、東文山鄉、婁村滿族鄉、宋各庄鄉、其中口鄉、龍門鄉胡家莊鄉等8個鄉,轄284個行政村。1994年保定地、市合併后,淶水屬保定市未變。面積1650.5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淶水縣
淶水縣
淶水縣位於太行山北部東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北鄰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東接廊坊市和滄州市,南與石家莊市和衡水市相連,西部與山西省接壤。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莊125公里,直接可達首都機場、正定機場及天津、秦皇島黃驊等海港。

氣候特徵

淶水縣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年降水量500-600毫米。

地形地貌

淶水地域狹長,形似羔羊,素有“一條線”之稱,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分山區,丘陵,平原三種地貌,淶水至唐縣西部分佈著元古代震旦砂質灰岩、古生代寒武、奧陶系灰岩、頁岩。二迭系砂頁岩零星分佈於淶水縣累子煤礦至曲陽縣靈山等構造盆地中:中生代岩脈活動形成的流紋岩、安山岩輝綠岩零星分佈於西部山區各地;河谷兩側及山間盆地分佈著新生代第三系地層的礫岩。

土壤

淶水縣土壤分五個土類。褐土主要分佈在淶水縣山區、丘陵和山前平原上,面積121253.33公頃;棕壤主要分佈在西北部海拔1050米以上的山上,面積12853.33公頃;潮土主要分佈在淶水縣河流沖積扇上端交接窪地和砂河故道,面積30公頃;沼澤土類分佈在淶水縣石亭鎮士庄村東部,地形為滯水窪地,面積253.33公頃;草甸土類主要分佈在龍門鄉、趙各庄鎮、九龍鎮、三坡鎮部分季節性流水的地溝谷地帶,面積2406.67公頃。

水文

淶水縣境內河流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主要河流是拒馬河,發源於淶源縣,流經境內110千米。境內流程分為兩段:一段從龍門鄉入境,三坡鎮出境,流經3個鄉鎮,共74千米;另一段從宋各庄鄉入境,自鐵鎖崖分成南北拒馬河,南拒馬河流經5個鄉鎮,共36千米,經義安鎮流入定興縣境;北拒馬河流入涿州市。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7年,淶水縣耕地面積為23374.29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07公頃。

礦藏資源

淶水縣已發現礦種30種,其中黑色金屬3種,有色金屬5種,貴重及稀有金屬3種,能源1種,·建材及其化非金屬18種。現已被開發種用的18種,有儲量的礦種16種。主要優勢礦產資源為金、鉬、水泥用石灰岩、飾面石材、建築砂石料、金紅石、煤等,其他重要礦產為鐵、鉛、鋅、滑石等。主要礦產分述如下。金、銀礦:現已查明金礦產地6處於均為小型礦產地,資源總量7199千克,占保定市總資源量的34.97%,資源儲量位居保定市前列。金礦產地主要分佈在縣域西北部的九龍鎮和其中口鄉、龍門鄉、趙各庄鎮。較有規模的有柏林城金礦、上安北金礦、南款西嶺溝金礦、九集庄金礦。最有資源遠景的金礦成礦區為:其中口鄉南款一帶,預測遠景資源量10噸以上。

植物資源

淶水縣植被屬暖溫帶針闊混交林地帶,有101科,356屬,696種。天然次生林以柞木鵝耳櫪為主,伴有山楊、樺木、椴樹等。灌木以胡枝子綉線菊荊條酸棗等為主。草本植物有白草、黃背草、蒿類等,蓋度30~80%不等,人工載培樹種有油松落葉松、楊樹、刺槐、杏樹、柿子、花椒、核桃、板栗、蘋果、梨、桃等。野生藥材有材776種,主要品種有五味子、刺五加、小黃連、知母、柴胡、遠志、北馬兜鈴、蒼朮等。

動物資源

淶水縣境內有陸生脊椎動物149種。其中兩棲類4種,爬行類11種,鳥類102種,獸類32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5種(豹、褐馬雞、黑鸛、金雕、白肩雕),二級保護野生動物16種;有《河北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的鳥類、獸類12種;另有《河北省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經濟、科學價值的陸生脊雄野生動物名錄》中的85種。鳥類有:鷹、貓頭鷹、啄木鳥、斑鳩雉雞、布穀鳥、山鶴、烏鴉、麻雀、喜鵲、鵪鶉、黃雀、石雞、黃鸝、燕子、寒號鳥等。獸類有狐狸、野兔、山羊、松鼠、刺蝟、野狸、狍子、野豬、狼、獾、家鼠、田鼠、蝙蝠等。

水資源

淶水縣平原地下水豐富,在拒馬河下游縣城東側有一地下水庫,存水15億立方米。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2年1月,淶水縣區劃進行了調整,撤銷了城關、石亭、永陽、大河南區,保留白澗、鎮廠2個區,原來的管理區調劃為26個公社。
1984年,淶源縣社改鄉,設2區、1鎮、25個鄉,284個行政村,以村為單位的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93年,淶源縣調整行政區劃,設7個鎮,8個鄉,轄284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街道城區社區管理辦公室街道
淶水鎮
永陽鎮
義安鎮
石亭鎮
趙各庄鎮
九龍鎮
三坡鎮
一渡鎮
明義鎮
王村鎮
婁村鎮
東文山鄉
其中口鄉
龍門鄉
胡家莊鄉
經濟開發區淶水縣經濟開發區
縣政府駐淶水鎮

人口民族


2017年,淶水縣總戶數達到13.62戶,戶籍總人口35.8萬人,常住人口3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0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5.52%。
截至2018年末,淶水縣戶籍總戶數達到13.86戶,戶籍總人口36.17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13.84萬人,鄉村戶籍人口22.32萬人。全縣年末常住人口35.4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6.7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7.41%。
截至2019年末,淶水縣戶籍總戶數14萬戶,戶籍總人口36.41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14.04萬人,鄉村戶籍人口22.4萬人。全縣年末常住人口35.5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0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7.88%。
2021年6月22日,保定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淶水縣常住人口為315753人。

經濟


綜述

2019年,淶水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52.36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投資和房地產投資)50.5億元;農村個人投資1.8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中:建設項目投資31.74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5.37億元,技改投資1.97億元;房地產投資18.76億元。
2019年,淶水縣財政總收入11.83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8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4.81億元,實現稅收9.57億元。

第一產業

2013年,淶水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2975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4.92%(按可比價計算),其中:農業產值107815萬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8.41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8.45萬畝,總產量143355噸,其中夏糧播種面積13.93萬畝,產量54598噸,畝產392公斤,秋糧播種面積24.53萬畝,產量88757噸,畝產362公斤,玉米播種面積20.91萬畝,產量為79447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9.53萬畝,其中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32萬畝,油料總產量10461噸,花生播種面積4.26萬畝,產量為10384噸,蔬菜瓜果類播種面積5.12萬畝,產量154570噸,蔬菜面積為4.15萬畝,產量135572噸。林業產值17164萬元,畜牧業產值78681萬元,漁業產值558萬元,新造林2667公頃,四旁植樹110萬株,育苗面積81公頃,其中2013年新育苗木面積53公頃。乾鮮果品總產量40668噸,其中乾果產量2520噸,水果產量38148噸。縣年末大牲畜存欄1.65萬頭,豬存欄14.99萬頭,羊存欄16.76萬隻,家禽存欄70.7萬隻。肉類總產量22805噸,奶類總產量7673噸,其中牛奶產量7653噸,禽蛋產量3585噸。淡水養殖面積57公頃,水產品產量428噸。
淶水縣
淶水縣
2019年,淶水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67億元,同比增長3.52%(按可比價計算),其中農業產值13.90億元,林業產值4.59億元,畜牧業產值8.03億元,漁業產值0.0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2億元,分別增長(可比價)5.64%、8.83%、-2.64%、-2.92%、0.82%。
2019年,淶水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9967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424公頃,總產量121086.61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6543公頃,其中油料作物2772公頃,油料總產量10649.46噸;蔬菜及食用菌面積2908公頃,總產量188472.59噸;瓜果類播種面積669公頃,產量20245.26噸。
2019年,淶水縣造林面積6667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867公頃,封山育林面積2667公頃;森林撫育面積2333公頃。年末果園面積1575.27公頃,實用堅果面積554.47公頃。森林覆蓋率37.45%。
2019年,淶水縣年末大牲畜存欄1.09萬頭,豬存欄5.9萬頭,羊存欄11.48萬隻,家禽存欄77.71萬隻。肉類總產量19147噸;奶類總產量4328噸;蛋類總產量3327噸。淡水養殖面積70公頃(含水庫養殖面積66公頃),水產品產量207噸。
2019年,淶水縣農村用電量20952萬千瓦時,農用化肥施用量(實物量)20510噸(折純量7664噸),農藥施用量156噸,農用膜使用量365噸,農用柴油使用量9935噸。

第二產業

2013年,淶水縣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25639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1.6%,測算完成增加值71068萬元(核算口徑),同比2012年增長16.0%。主營業務收入19478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8%,產銷率95.6%,同比2012年提高0.5個百分點,實現利稅887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56.81%,其中稅金712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7.42%,利潤總額1745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71.81%。2013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4.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8.8%,實現增加值5.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8.8%,其中: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14家,實現產值13.4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5.1%,測算增加值5.0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5.1%。
2019年,淶水縣全年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28.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7.31億元,同比減少12.49%(現價);主營業務收入18.48億元,同比減少7.6%;產銷率98.9%,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實現利稅3.60億元,同比增長15.4%,其中稅金0.94億元,同比減少40.4%,利潤總額2.66億元,同比增長71.9%。規模以上工業法人單位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5.1億,同比減少28.28%(現價),實現增加值1.32億,同比減少20.51%(按可比口徑計算)。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總包)10家,完成產值5.84億元,同比減少61.3%。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9年,淶水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4億元,其中:限上消費品零售額3.17億元。全部批零業銷售額84.23億元,全部住餐業營業額11.19億元,其中:限上批零業銷售額2.83億元,限上住餐業營業額0.45億元。
對外經濟
2019年,淶水縣實現出口總值108萬美元(河北口岸),同比減少72.41%。實際利用外資為零。
財政金融
2019年,淶水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到203.80億元,其中住戶(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43.76億元,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35.51億元,存貸比達到66.49%。
2019年,淶水縣各類(財產)保險金額達371.16億元,保費收入6985.16萬元,處理賠案6838件,賠付金額2923.27萬元。

文化


文物古迹

淶水縣有慶化寺花塔、西崗塔、皇甫寺塔、怡賢親王墓等文物古迹。
慶化寺花塔
慶化寺花塔,位於淶水縣北洛平村北2.5千米的龍宮山南麓,在原慶化寺山門外正南約100米的山崖平台之上。現慶化寺已毀,僅存此塔。慶化寺花塔為磚結構,通高13米,圍長19.2米,八角形基座,共八層。
2001年6月25日,慶化寺花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崗塔
西崗塔,位於淶水縣城西約1千米的西崗上,原名不詳,後人因地名而稱西崗塔。西崗塔平面呈八角形,為十三層密檐樓閣式磚塔,通高36米,塔身上部浮雕雲頭垂帳。
2006年5月25日,西崗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怡賢親王墓
怡賢親王墓,是清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的墓葬,當地人也叫十三爺墳。該墓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是雍正在位前後的得力助手,被雍正封為怡親王,領戶部。曾疏浚京畿河渠,開拓荒地數千里,因治理京畿有功,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清雍正八年(1730年)病逝,遂建園寢。整個園寢在民國二十三至二十五年(1934~1936年)期間被當地軍閥和地方官吏所破壞。
2006年5月25日,怡賢親王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皇甫寺塔
皇甫寺塔,位於淶水縣城東偏北7.5千米的寺皇甫村,是毗盧寺的一座舍利塔,后因寺毀,只留下塔和兩通古碑。該塔便以村名被稱做“皇甫寺塔”。據淶水縣誌記載,該塔為金朝大定年間所建。該塔為正八角形,十三層密檐式結構實心塔,通高22米。
2013年5月3日,皇甫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

淶水縣非物質文化有西義安村南樂會、布藝(耳枕製作技藝)、南高洛古樂、寺皇甫旱船會。其中西義安村南樂會、布藝(耳枕製作技藝)入選保定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西義安村南樂會
西義安南樂會沒有明確的起源紀年,前身為音樂會,300多年前北京智化寺僧人把它帶到西義安村。在原音樂會基礎上,改加了樂器,把小管改為大管,增加了二胡、小嗩吶、海錐、啞腔等樂器。
耳枕製作技藝
淶水手工耳枕製作技藝源於清朝末期,耳枕別名“御枕”,又名拐枕,是一種可以保護耳朵的枕頭。因枕頭中間挖去一塊,空間大小恰巧可保護耳朵不受頭壓而得名,屬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品。
南高洛古樂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古樂使用笙、管、笛、鑼、鼓、板六種樂器,演奏方式分吹、念、打、對吹、對打等幾種,在每年的正月十三開壇,十七落宴。2003年12月義安鎮被省文聯、省民協、省音協命名為“民俗古樂之鄉”,淶水縣被授予“華夏古樂研究基地”。
旱船會
寺皇甫村旱船會起源於清嘉慶十年(1805年),由原來民間流傳跑旱船的表演形式,結合田漢先生創作的《白蛇傳》及地方民間故事《金山寺》等諸多情節改編而成。全會唱詞共二十五段,約四百餘句。唱腔由本地獨創的中絲調為主,以當地蹦板腔及河北梆子為輔,三腔為一體的獨特演唱腔調,其表演形式有:文唱、武耍、加逗笑。

民族文化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古樂使用笙、管、笛、鑼、鼓、板六種樂器,演奏方式分吹、念、打、對吹、對打等幾種,在每年的正月十三開壇,十七落宴。

名優特產

淶水縣野三坡薄皮核桃,具有皮薄易剝,核仁飽滿,指捏即開,易取整仁,殼皮白凈、仁皮金黃、成熟期早、早結果、早豐產等特點。

交通


淶水縣有國道G108京昆線、淶淶高速公路過境。
2019年,淶水縣標準公路里程達1410千米,測算公路運輸完成公路客運周轉量10996萬人千米,公路貨運周轉量12858萬噸千米。全縣年末擁有班線客車112輛、公交車70輛,計程車217輛、貨運汽車3614輛

社會


教育事業

2013年末,淶水縣擁有71所學校,其中:普通中學15所、職業中學1所,小學55所;專職教師2865人,其中:普通中學1059人、職業中學188人,小學1618人;在校學生35817人,其中:普通中學15153人、職業中學1578人,小學19086人。
截至2019年末,淶水縣有中小學校76所,其中:普通中學15所,職業中學1所,小學60所;中小學專職教師3238人,其中:普通中學1349人,職業中學215人,小學1674人;中小學在校學生42618人,其中:普通中學18430人,職業中學1116人,小學23064人。

醫療衛生

2013年末,淶水縣有衛生機構20個,個體診所及村衛生所510個,衛生技術人員1858人,共設標準床位775張。
截至2019年末,淶水縣有衛生機構24個,個體診所及村衛生所508個,衛生技術人員1712人(含個體診所和村衛生所),共設標準床位1163張。

社會保障

2013年,淶水縣共發放離退休人員養老金15713.4萬元;年末全縣城鎮參加養老保險職工23720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92629人,城鎮參加醫療保險的人數達到35065人,其中參加醫療保險的職工17080人,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264271人,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3122人,發放失業保險金75.37萬元,發放率100%;城鎮登記失業率1.51%,新增就業人員2430人。
2013年末淶水縣敬老院2所、光榮院1所,床位數587個。全年國家(含定期補助和定期撫恤)優撫對象4556人,優撫金額863萬元;最低生活保障救濟16702人,救濟金額達到2324.7萬元。
截至2019年末,淶水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87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99元。
截至2019年末,淶水縣職工養老保險全部實現社會化發放,共發放離退休人員養老金36071.23萬元;年末全縣參加養老保險職工24628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99845人,參加城鎮社會養老保險的居民2992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的職工23142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人數277839人;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4513人,失業保險金髮放19.78萬元,發放率100%。城鎮登記失業人數785人,登記失業率3.34%,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535人。
2019年,淶水縣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60所,其中:公辦敬老院2所、光榮院1所,民辦養老院4所,村辦幸福院153所,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1942個。全年國家(含定期補助和定期撫恤)優撫對象3353人,優撫金額1736.58萬元;最低生活保障救濟人數11489人,救濟金額3242.4萬元;農村五保供養人數2182人。

基礎設施

截至2019年末,淶水縣擁有程式控制電話機1.97萬部,行動電話擁有量達30.92萬部,電話普及率235部/百戶;電信四網傳輸信號覆蓋全縣,網際網路寬頻用戶達到11.63萬戶,全縣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70.43%,移動寬頻家庭普及率68.18%。

旅遊


淶水縣旅遊2013年實現增加值達到18億元。野三坡景區全年接待遊客275萬人次,同比增長49.5%,旅遊業總收入8億元,同比增長80.6%,景區主要景點門票收入5000萬元,同比增長35.0%。

野三坡風景名勝區

野三坡地處淶水縣西北部,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交匯處,古涿鹿之地,歷屬幽州漁陽郡、涿郡,為涿州古八景之“盤坡夕照”,明清為涿州八景之“盤坡積雪”,隨區劃調整,野三坡及淶水縣逐漸脫離涿州。野三坡風景名勝區總面積498.5平方千米,分六大景區:嶂谷奇觀——百里峽、風情旖旎——拒馬河、文化長廊——龍門天關、綠色明珠——百草畔、地下畫廊——魚谷洞、風情薈萃——金華山,共有199個景點。
野三坡於1986年開發旅遊業,憑藉其“雄、險、奇、幽”的自然景觀和古老的歷史文化,野三坡風景名勝區先後獲得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優秀單位、中華環保生態示範區、全國創建文明風景旅遊區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土資源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文明單位、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十佳最美旅遊景區等榮譽稱號。是首屆河北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舉辦地。

百里峽

百里峽,面積110平方千米,海棠峪、十懸峽、蠍子溝三條峽谷形如鹿角,總長52.5千米(即105華里,“百里峽”由此得名)。主要景點有漢城堡、華容道、落鳳坡、攔路石、牛角峰、木魚石、閻王鼻子、老虎嘴、爽心瀑、一線天、金線懸針、首拜觀音、藻疊層石、天生橋、五子登科、棧道、天亭、擎天玉柱、怪峰、白雲岩、水簾洞、

拒馬河

拒馬河流經野三坡風景區35千米,與京西十渡相連,形成一條百里風景走廊。

白草畔景區

白草畔景區,面積9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983米,與京西百花山為“姊妹峰”,素有“太行山中的綠色明珠”之美譽。白草畔景區有種子植物200多種,山上垂直分佈著4種植被類型,15個植物群系。與植物相伴棲息的野生脊椎動物達159種,其中鳥獸146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5種,堪稱“天然植物園”和“野生動物王國”。1983年,白草畔景區出土了距今28000多年前的完整“智人”(剛有智慧的原始人)化石,考古學家按其出土的地點河北省淶水縣,將其命名為“淶水智人”。

龍門天關景區

龍門天關景區是野三坡六大景區之一,位於京西130千米處,是京都通往塞外的重要關隘,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清代均有重兵把守,因而留下的大量人文建築,大龍門城堡、內長城、二聖祠、大龍門古村、摩崖石刻與自然風景點上天溝、龍門峽谷、杏花溝等九大景觀交相輝映,構成了一處集歷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風光為一體的景區,被譽為華北歷史文化長廊。
龍門天關主峰天柱峰海拔1099米,有距今1.18億年~0.918億年形成的花崗岩組成的斷層峽谷,上有摩崖石刻,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石刻群。

魚谷洞自然風景區

魚谷洞自然風景區是以奇泉怪洞為主體的自然風景區。魚谷洞全長約1800米,共分五層,層層有景,景景奇特,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洞底沉積大量泥土為魚谷洞增添了一大特色,洞內地質奇特,石花、雲盆、地質遺跡等景觀囊括了各種不同時期各種洞穴沉積物。

怡賢親王園寢

怡賢親王園寢背西向東,佔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築物30餘座。現存文物:石牌樓兩座:一為七樓四柱牌,高10米,長25米。一為火焰牌樓,高10米,長25米。神道碑一座,高5米,寬1.4米,。華表一對,高13米,柱基和柱體均呈八梭形,刻有大小騰龍48條。五孔橋一座,長38米,寬7米。

代表人物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年),字文遠。范陽遒(今淶水縣)人。南北朝時代南朝科學家,對天文,數學有較高的造詣。他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數點后七位,即3.1415926至3.1415927之間,並提出圓周率的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歐洲早1000多年。他將其彙集成一部著作,名為《綴術》,唐朝國學曾將此書定為數學課本。在天文學方面,他編製的《大明曆》,第一次將“歲差”引進曆法,提出在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推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8148日,誤差只有50秒左右。他還是一位機械專家,重新製造出早已失傳的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此外,他對音樂、文學也有研究。著作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均已散失。

祖逖

祖逖,(266~321年),東晉名將,范陽遒縣(今淶水縣祖各庄)人,官至豫州刺史。在司州任主簿時,與將領劉琨兩人同床共被而眠,夜半聞雞啼鳴,祖逖以腳把劉琨踢醒,兩人到外面舞劍。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的由來。后祖逖、劉琨二人為收復北方被外族侵佔的失地,互相勉勱,劉琨說:“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鞭先著成為激勵鬥志的警句。後來,祖逖率宗族部曲由江南渡江北上,船到江中,祖逖以船漿拍打船舷,發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這就是“中流擊楫”的典故。

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13日,淶水縣獲評第一屆河北省文明縣城。
2019年,淶水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20年4月,淶水縣被列為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2021年1月18日,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