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公

道教重要神仙之一

炳靈公傳說是東嶽大帝的第三子,又稱為“炳靈太子”,為道教重要神仙之一。唐以前傳為惡人形象,騎從華麗,懺若峰王,“魯人畏敬,過於天齊”。後唐長興中,明宗皇帝不豫,泰山僧進葯,小康,應增之請,封泰山郎為“威雄將軍”。

人物形象


宋大中祥符七年,詔封為“炳靈公”。後來吳地有以炳靈公為火神之祖者。現在四川大足舒成岩有宋代的道教造像數龕,其中就供奉有東嶽大帝,淑明皇后和炳靈太子的神像,鐫刻十分精美。
炳靈公
炳靈公

人物經歷


炳靈公主又被稱為“炳靈太子”或“泰山三郎”。泰山神有子,始見於《魏書》。后漸有五子、七子之說,諸子中以三郎最著名,其夫人為永泰公主。《舊五代史》載,後唐長興四年(933年)七月,一個泰山僧人為明宗治病,僧人說曾遇泰山嶽神,托為其第三子求個爵位,明宗遂封泰山三郎為威雄大將軍。《宋史·禮志》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禪畢,宋真宗加封泰山三郎為炳靈公。舊時泰山下有炳靈公廟(今漢柏院內)。道書以農曆五月十二為炳靈公“誕辰”,也有農曆五月二十五炳靈公靈“誕辰”之說。后又有泰山五子即五顯神之說,其中三子炳靈王,即《南遊記》中華光天王,亦即《三教搜神大全》中靈官馬元帥,俱為火神。有人附會為《封神演義》中的黃天化
小說《封神演義》中黃天化被封為三山正神炳公主公主。原文如下:
子牙曰:“今奉太上元始敕命:爾黃天化以青年盡忠報國,下山首建大功,救父尤為孝養;未享榮封,捐軀馬革,情實痛焉!援功定賞,當存其厚,特敕封爾為管領三山正神炳靈公之職。爾其欽哉!”黃天化在壇下叩首謝恩,出壇而去。
《水滸全傳》中亦有關於炳靈公的描寫:“炳靈聖公,赭黃袍偏稱藍田帶”,實隱隱為帝王之象。
《醒世恆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這樣描寫炳靈公:“見十數個黃巾力士,隨著一個神道入來,但見:眉單眼細,貌美神清。身披紅錦袞龍袍,腰系藍田白玉帶。裹簇金帽子,著側面絲鞋。員外仔細看時,與岳廟塑的一般。”

神職


【山神】
最早記載炳靈公的文獻,有:
宋代《太平廣記》引錄 唐代《廣異記·趙州參軍妻》。(《廣異記》出自唐代宗大曆年間)
宋代《太平廣記》引錄 唐代《集異記·李納》。(《集異記》出自唐穆宗長慶年間)
《分門古今類事》引錄 北宋 錢希白《小說·段弼得錢》、錢希白《小說·盧瑩無官》。
這幾種文獻里,稱炳靈公為“泰山三郎”。另外錢希白《小說·盧瑩無官》,其中故事似乎承襲的《魏書·段承根傳》,故事裡講的也是泰山神的兒子。
這就是炳靈公最初的起源,他是山東泰山神的兒子,屬於東嶽諸神之一。
可見早期的《廣異記》、《集異記》資料出自代宗、穆宗年間,都晚於唐玄宗時期。唐玄宗被稱為“三郎”,導致“三郎”在後來也成為一些少年神祗的美稱。
到宋元年間的《水滸傳》里,石秀的外號是“拚命三郎”。一說石秀可能與炳靈公有關,稱為三郎,代表他有死神的屬性。另一說石秀的“三郎”與楊雄有關,聯繫到關三郎。
【三山正神】
從起源看,炳靈公屬於泰山諸神。但《封神演義》又稱黃天化為“三山正神”。
《封神演義》大多是以“三山五嶽”代指所有山脈。直到金吒去遊魂關這一節,書中似乎才點出“三山”是什麼:
金吒答曰:“貧道二人乃東海蓬萊島鍊氣散人孫德、徐仁是也。
關內炮聲響亮,三軍吶喊,開放關門,一對旗搖,金吒提劍而來。怎見得,正是:竇榮錯認三山客,咫尺遊魂關屬周。
金吒謊稱自己與弟弟來自蓬萊島,後文金吒就被稱為“三山客”。
那麼,《封神演義》里的三山,指蓬萊瀛洲、方壺海上三神山。
北京東嶽廟又認為,三山是指道教的經籙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經籙三山掌管三山符籙,是道教符籙三宗的聖地。
【冥神、司命之神】
泰山是冥府,泰山諸神也是冥神、死神。
同時道教認為泰山審案、酆都施刑。炳靈公也是掌管福運、禍事、生與死的命運之神。
在早期的《集異記·李納》、錢希白《小說·段弼得錢》、錢希白《小說·盧瑩無官》幾種文獻里,泰山三郎是給人帶來官祿、錢財的福運之神,也是審判人的冥府之神。
而在早期資料,如唐代的志怪傳奇《廣異記》里,泰山三郎則是惡神的形象。他搶人妻子,致其死亡。
後唐至宋代,泰山三郎逐漸被加封為炳靈公。
至此之後,他的那些早期特徵逐漸消退。宋代官封后的炳靈公主要以喜愛笛子、冥界的審判者、急躁勇敢、容貌俊俏的美青年形象出現。
他被認為“贊襄陰天子專司鬼篆”,他是輔佐陰天子、掌管鬼籙的冥神。
見於明代《清平山堂話本》,元明《水滸傳》,明代《三言兩拍·史弘肇龍虎君臣會》、《三言兩拍·鄭節使立功神臂弓》,明代《封神演義》,崑曲《一種情》等資料。
唐代封泰山神為“天齊王”,推動了泰山神信仰。考察史料,全國各郡縣大多稱本地的東嶽廟始建於隋唐。宋真宗泰山封禪后,泰山諸神的祭祀更是被推動,發展為全國性祠廟祭祀。
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的山東魚台祠廟,是官方記載的最早泰山神廟。由山東發展、河南、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區,是較早建立東嶽廟的地區,在唐代即有。
南方地區的蜀地、江南、閩中,是南方建立東嶽廟較早的地區,晚唐五代即有。
隨著唐宋的官方推動,泰山諸神的信仰從山東波及全國。北方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為主。南方以川蜀、江南、湖北、湖南、福建為主。
宋代炳靈公受封后,其信仰興盛於全國各地。在各地區、各傳說里出現了眾多新的神職。
山西【節氣之神】
山西長治市的廟會,是晉東南地區最大的廟會,俗稱二十四神朝玉皇。
二十四神代表了二十四個節氣。領頭者為炎帝,其餘為:大禹王、天齊王、岱陽王、崔府君唐王、大仙姑、二仙姑、三仙姑、河神、三嵕王、華陽君、靈仙、炳靈王、五龍、朱太尉、皮瘍君、東馬神、西馬神、城隍、霧隴、昭澤王以及護駕神關公二郎神
另外,山西運城的東顏村炳靈王廟《重修炳靈王廟碑記》(弘治十六年),稱炳靈公“勤定國事御災捍患”,將炳靈公視為消除災害之神。
江南【火神】
江浙是南方祭祀炳靈公的重點地區。明清時期,江南地區一般將炳靈公視為火神。原因可能是泰山三郎在宋代被封為“炳靈公”,炳靈二字與火有關。
清代《古今圖書集成》引錄《江南通志》:“至聖炳靈公廟,廟在常熟縣治西北,相傳為火神。”
清代《鑄鼎余聞》:“吳俗以炳靈公為火祖,六月二十三日是其誕,或雲是七月十八日。”
清嘉錄》:“炳靈公,東嶽三郎神也。宋祥符間改封,世傳為火神,道書以五月十二為炳靈公誕。”
【四川的一些特殊情況】
四川也是南方祭祀炳靈公的重點地區。當地有一些其他神也叫炳靈,似乎是炳靈公信仰與一些當地神的混淆。
據王家佑所說,成都紅石柱街舊有炎帝炳靈祠,有明建石坊,坊之有對聯曰:“帝德被全蜀,神妙通兩間”。其神炎帝即為縱目三眼。(王家佑:1926年-2009年,四川省博物館資深研究員)。此處可見炎帝炳靈祠應建於明代。
洪雅縣炳靈場鎮的炳靈祠,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祠廟供奉的神,與古蜀神話里的鱉靈有關。
鹽源縣的百靈廟,據說祭祀納西族的百靈太子。當地民間傳說,一說百靈太子是元末人物,一說百靈廟是仿照內蒙古的清代 百靈廟所建。而清代《鹽源縣誌》則稱其為“柏林太子”。百靈是柏林的訛稱,為當地的柏樹神。
清代《四川通志》:“炳靈廟【在州南二里相傳帝堯第十七子食邑於資為土主神】。”資中縣也有炳靈廟,供的卻是帝堯的兒子,名叫“資”。
以上幾種神靈,按考察,其傳說都晚於宋代所封的炳靈公。
有些版本認為泰山神有五個兒子,因此炳靈公受到五通神、五顯神的一些影響。
雷神
陝西堯頭鎮的一塊碑刻:
恆曰炳靈公寶山雷公神也,意以炳靈司火雷公
兄諱文魁,應嘉靖乙酉科鄉薦,此廟於嘉靖乙未歲
這是明代嘉靖年間的一塊殘碑,上邊的碑刻視炳靈公為雷神。
【道教護法神,雷部、火部的天將】
道教的元帥神,也就是武將神,很多都是吸收的某地的地方神。
宋元道教崇拜中心是雷火之法。只要是武將神,通常都跟雷火有關。《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稱炳靈公為“雷火都元帥統攝三山炳靈仁惠帝君”。

生日誕辰


有五月十二日,六月二十三日,七月十八日三種說法。
《鑄鼎余聞》卷一:道書云:五月十二日炳靈公誕辰。均案:吳俗以炳靈公為火祖,六月二十三日是其誕,或雲是七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