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中國
2007年劉志基創作的圖書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到今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文字中國》系列叢書由《漢字藝術》、《漢字的功能》、《漢字的形態》、《漢字的性質》以及《中國文字家族》等五本書構成。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漢字進行了講解,兼顧學術與趣味,圖文並茂,淺顯易懂,通過本書可以了解了解中國漢字的發展歷史和淵源,尤其是少數民族文字,從中可以了解很多關於中國漢字的故事、歷史,對於了解文字學也非常有幫助,文中還附有參考文獻,從書中能夠找到很多資料,能夠開拓視野。
劉志基,男,1955年4月生。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副主任,中國文字學會理事。
主要從事文字學理論研究,及古文字的數字化開發研究,已出版專著十餘種,發表論文百餘篇,科研成果多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以及國家級、省部級圖書獎。目前主持項縱向在研科研項目三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於標準數字化平台的古文字發展史定量研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古文字屬性庫及先秦漢字發展定量研究”、上海市社科基金項目“楚簡帛文字考釋研究集成電子資料庫”
主要研究領域:文字學;古文字的數字化開發研究;先秦漢字發展史
《漢字的功能》第一章 統一文字與統一天下
第一節 從秦始皇“書同文”到“乾隆御筆知多少”
第二節 聽不懂的方言,看得懂的漢字
第二章 鏈接歷史與傳播文明
第一節 古老文字的先民智慧
第二節“敬惜字紙”:敬惜歷史
第三章 字里乾坤
第一節 漢字中的古人生活畫卷
第二節 漢字文化蘊涵的價值
第四章 漢字與生活
第一節 用漢字構築生存空間
第二節 人如其字
《漢字的藝術》
第一章 美的淵源
第一節 書畫同源
第二節 必然選擇
第三節 借巢孵蛋
第二章 美的歷程
第一節 甲骨上的修鍊
第二節 金石之緣
第三節 軟筆生奇
第三章 天生舞者——漢字與書法藝術
第一節 筆畫多姿
第二節 偏旁眾多
第三節 疏密生趣
第四節 同字多異
第五節 方形之美
第四章 基石效應——中國文學中的漢字
第一節 文字形態的工整與文學形式的工整
第二節 漢字意蘊的豐富與文學表達的蘊藉曲奧
第五章 幽默的種子——漢字與民俗
第一節 名字中的漢字
第二節 塑造語詞
第三節 商品經濟大潮中的弄潮兒
《漢字的形態》
……
《中國文字家族》
……
《漢字的性質》
……
《漢字的性質》 第一節 有關漢字起源的種種傳說
世界上稱得上古老文字的不止漢字一種,但是,古老文字能夠一直延續下來,沒有中斷,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的,漢字獨一無二,舉世無雙。
這真是一種神奇的文字,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歷久彌新,青春常駐。漢字是華夏文化的瑰寶,是炎黃子孫的驕傲。有一些專家稱漢字是“萬歲文字”,實在是非常有道理的。漢字誕生至今少說也有3000多年了,在可預見的將來,漢字還將長期與中華民族相伴相隨,充當我們的有力助手。而且,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提升,漢字正大踏步走向世界,在國際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稱漢字是“萬歲文字”,並沒有什麼虛誇。
對於這樣一種如此源遠流長、被如此眾多的人使用的文字,人們自然會對它有方方面面的關注。關注之一,就是它的起源問題。
漢字是如何創造出來的?誰是最初的發明人?
應該說,我們的先人早就注意到、思考過這個問題了,並提出過種種不同的說法。這些說法未必足稱科學,但其中包含著某些可以給今人啟示的內容則是肯定的。
《漢字的藝術》第一章 美的淵源
漢字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文化系統中的一種美學元素?除了前文言及的由“書畫同源”而獲得的與生俱來的先天稟賦以外,還與其獨特的後天經歷有關。從美學的視角來看,漢字是非常幸運的,從它進入我們的視野之日開始,便總有美的塑造因素相伴左右,貫穿於它發展演變的各個階段,滲透於其構形系統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培育著獨特的文字之美。限於篇幅,下面只能選擇這美的歷程中的幾個風景點作簡要介紹。讀者從中可以看到:在漢字的幼年時期,甲骨是如何鍛造了漢字構形的本體之美,進而塑造了其持久生命活力的;“金石”作為歷久不衰的漢字標準的理想載體,是如何規範和引導漢字保持並積累其美學內涵的;毛筆這種獨特的書寫工具,是如何揮運出漢字構形系統的輝煌璀璨的。
《漢字的功能》第一章 統一文字與統一天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常掛在說歷史的人嘴邊的一句話。確實,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中時有分裂割據的情況存在,然而直至今日,中國依然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間斷斷續續的分裂割據只是其中的一個個小插曲。這其中的原因,自然可以從許多角度去闡述。但是漢字作為華夏民族文化認同的根脈所在,對維護統一所起的不容忽視的強大作用則是中外學者們共同的認知。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先生指出:“中國文字在中國的文化發展被地理上的重重障礙所分割的情況下,成為促進中國文化統一的一個多麼有力的因素。”今日的許多學者也有著共同的語言:“漢字是維繫中華民族大一統的紐帶”,“是維繫我中華民族兩千年來大統的最大功臣”。
我們將從兩個角度探究漢字在維繫中華統一方面的功能。首先,自古以來,華夏大地就是多民族共同的舞台,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有不少民族還有自己的文字系統,而漢字則是維繫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的牢固紐帶。由於這一紐帶的綿綿不絕,原僅處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雨歷程中,不斷同化、融合周圍的少數民族,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大一統的統治,都自覺地使用、統一和規範漢字。其次,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由於地域不同造成的方言差異十分明顯,吳儂軟語與燕趙鏗鏘,造就了百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的語言奇觀,使得不同方言區的人常無法直接用自己的方言進行交流。這時,又是超越方言的漢字起到了不同方言間溝通交流的堅固紐帶作用。
《漢字的形態》晚清光緒年間,中原地區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農民正在辛勤地耕耘著廣袤無際的土地。他們誰也不曾意識到:深藏於地下幾千年的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這樣從他們的鋤頭底下重新問世。甲骨文是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當時的人們並不認識這些文字,而這些龜甲和獸骨又與中醫所稱的“龍骨”頗有相似之處,很自然地這些“龍骨”都紛紛進了藥店,用於治療身體虛弱和瘧疾等病症。據說當時靠出售“龍骨”為生的農民,為了使它們和傳說中的“龍骨”更為形似,竟然將上面契刻的文字抹掉后再送去銷售。誰曾想,當時“一斤才值數文錢”的“龍骨”,在百年後的今天,一片可以拍賣到數百萬元的高價!
重新問世的甲骨在藥店“蒙冤”多年後,終於遇到它們的“伯樂”——王懿榮。王懿榮(1845—1900),是清末中國著名的金石學家和古文字學家。
《中國文字家族》 第一節 中國文字知多少
而事實上,擁有眾多民族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能承載本民族悠久歷史而且傳承至今的文字,絕非漢字一種,我國歷史上從古到今的各種民族文字更是異彩紛呈。
我國歷史上共有多少種民族古文字呢?時至21世紀的今日,這依然是一個眾說不一、不易準確回答的問題。
暫且不去管那個“古”字,先說說我國共有多少種民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