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相疑行

莫相疑行

《莫相疑行》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雜言古詩。詩人運用對比手法,將自己曾經受到皇帝賞識而聲名顯赫與如今同幕互相排擠相對比,襯托出當時官場的醜惡,同時表達了詩人對人世冷暖的、世態炎涼的厭倦和憎惡。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此詩為少年輕薄而作也。上六,暮景而追往事。下六,途窮而慨世情。申涵光曰:起句,說得突兀悲槍。自怪句,從失意中忽作驚人語。“當面輸心背面笑”,視天下朋友皆膠膝,人情風俗可想見矣。
【盧注】輸心文采,竊笑饑寒,此輩好惡無常,老翁漠然不與之爭,彼亦何用相疑哉。末二句,蓋開誠以示之也。

名家點評

宋代學者張戒:“當面輸心背面笑”,乃俗子常態,古今一也。夫子美名垂萬年,豈與世上兒爭好惡哉!而或者疑之,故有“寄謝”之句,且題曰:《莫相疑行》。
宋代詩人劉克莊:他人於“當面輸心背面笑”之下文必有餘怨,公卒章優遊閑暇,了無忿懟。
明代文學家徐中行:人情紙薄。果如此,掩袂老妓《琵琶行》未可與白髮宮娃道也。
清代學者仇兆鰲云:“往時文采動人主,此日饑寒趨路旁”,雖懷抱如斯,亦品地有失。凡詩,必說憂君憂國,太迂;但言愁飢愁寒,太卑。杜公不免有此二病。今按:公之憂君國,根於至性;愁饑寒,出於真情。若欲避此而泛言景物,反非本來面目。宣子之說,未為少陵知音。追昔撫今,無限悲慨,於結尾露意。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永泰元年(765年)辭掉嚴武幕職后,杜甫居草堂之時。唐廣德二年(764年),嚴武復鎮成都后,杜甫應邀入幕,本想有所作為,然而事與願違,詩人既受不了幕制拘束,又受不了其他幕僚的排擠、嫉妒,於唐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初二日辭幕府,歸浣花溪草堂,作此詩一為一吐心中的積鬱與不快,二為向幕僚們表明自己的心志。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