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俞國良的結果 展開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 江蘇無錫陶藝家
俞國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俞國良,男,漢族,1963年9月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心理學博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心理學系,先後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5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心理學博士學位,1995年赴美國喬治亞大學進修學習,1996-199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從事教學科研工作。1996年4月晉陞為副教授,1999年7月晉陞為教授,2000年2月晉陞為博士生導師。1999年至2004年4月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授、教育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兼書記。2004年4月至今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心理學科評審組成員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國教育學會兒童教育心理學研究會理事
北京市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
1. 社會心理學
俞國良
2. 基礎心理學
3. 社會性發展心理學
4.環境心理學
5. 現代心理健康教育
6. 創造力心理學
7. 人際關係心理學
8. 社會心理學導論
9. 創造力與創新能力
10. 差生教育
11. 校園文化導論
12. 學校文化新論
專著還有《角色理論研究》,譯著有《社會心理學導論》等。
1. 教師教學效能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 從創新教育走向教育創新
3. 創新教育的系統觀
4. 離婚家庭子女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5. 教師信念及其對教師培養的意義
6. 日常生活壓力與學生的心理健康
7. 教師互動量表中文版的修訂及應用
8. 影響閱讀困難兒童信息加工過程的因素
9. 家庭教育中親子互動現狀分析
10. 全國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學術研討會綜述
11. 論教師心理健康及其促進
12. 小學生生活壓力、學業成就與其適應行為的關係
13. 學習不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研究
14. 創新教育視野中的學校教育
15. 中小學生創造力的測量和評價
16.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
17. 社會認知取向的學習不良兒童
18. 英語學習不良兒童語音意識、句法意識和閱讀能力關係的研究
19. 創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 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的研究
21. 數學學習不良的研究及趨勢
22. 高年級小學生社會信息加工特點研究
23.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
24. 英語學習不良兒童語音意識與閱讀能力關係的研究
25. 學習不良兒童社會信息加工特點研究
26. 小學生表徵類型與數學問題解決的研究
27. 問題意識、人格特徵與教育創新中的創造力培養
28. 婚姻關係、親子關係對 3~6歲幼兒心理行為問題的影響
29. 教師體罰行為:心理危害、歸因方式和對策研究
30. 數學學習不良兒童問題解決的研究
31. 青春期親子衝突及其相關因素
32. 青春期親子衝突及其相關因素
33. 元認知與學習不良兒童研究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項目等課題20多項,曾獲國家圖書獎等省部級獎勵5次,培養碩士22名、博士20名,出站博士后4名。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2000年7月18日白岩松專訪)、《焦點訪談》、《社會經緯》、《科學調查》等欄目採訪9次,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等20多家媒體專題採訪50多次。
曾在《Journal of Adolescence》、《Psychological Report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International Journal Behavioral Development》等SCI、SSCI索引期刊,《心理學報》、《教育研究》(38篇,其中單獨或第一作者為22篇)、《求是》、《新華文摘》、《心理科學》等發表論文、研究報告100多篇。在《光明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等發表文章100多篇。專著有《創造力心理學》(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環境心理學》和《人際關係心理學》(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獲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社會心理學》(獲第二屆朱智賢心理學著作一等獎),《現代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精典導讀》,《普通心理學》《基礎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前沿》《社會心理學經典導讀》《社會性發展心理學》,《探微集五卷》等,譯著有《人類發展》《社會心理學導論》等,主編有《當代青少年心理與教育大辭典》等。
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第二屆朱智賢心理學著作一等獎等。
入選2006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