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孟春

何孟春

何孟春(1474年-1536年),字子元,郴州(今屬湖南)人,明朝文學家。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初任兵部主事,后升任員外郎、郎中,歷任河南參政、太僕少卿、太僕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雲南巡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在任期間,何孟春為人正派公正,為官廉潔奉公、興利除弊、革除陋規、直言敢諫,做了不少有利於朝廷和百姓的事。

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后,何孟春就誰是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的皇統問題,上書嘉靖帝。但因與之看法不同,后被貶官,任南京工部左侍郎。此後何孟春屢次上書稱病告老,直至嘉靖六年(1527年)春,才被批准。九年後,何孟春去世於家中,年六十二歲,謚號文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何孟春,字子元,湖南郴州人。祖父何俊,曾經做過雲南按察司僉事。父親何說,官至刑部郎中。何孟春少年時代在李東陽門下求學,學問很廣博。考中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后,初任兵部主事。諫官龐泮等被逮進監獄時,他曾經上書搭救他們。明孝宗詔令修建萬歲山毓秀亭、乾清宮西室,役使九千名士卒,計算下來將用掉一百多萬兩銀子,何孟春又抗言上書極力勸阻。清寧宮遇災后,他藉機上書陳述了八件事,奏疏長達一萬多字。後來他升為員外郎、郎中,奉命到陝西管理馬政,結果各種規章制度都得到了實施。回朝以後,又提出五條興利除弊的意見,並且彈劾巡撫的失職行為。
正德初年,他上書要求改正孔廟祭祀的典禮,未能實際執行。后外調為河南參政,廉潔奉公,很有聲威。以後提為太僕少卿,又升為太僕卿。明武宗宣府遊玩時,他曾飛章勸諫。不久以右副都御史的名義巡撫雲南,平定了十八寨造反的蠻人阿勿、阿寺等,奏准設立了永昌府,增設了五所長官司,五處防禦所,登錄戰功,被蔭封一子做官,但他推辭了,沒有接受。

嘉靖重臣

明世宗即位后,他升為南京兵部右侍郎,半路上被召回來做了吏部右侍郎。時值蘇、松各府旱澇相繼,而江、淮以北河水泛濫,淹沒土地、房屋、人口、牲畜,多得無法計算。何孟春仿效漢朝的魏相上書列舉了八條意見,明世宗高興地採納了。不久他升為左侍郎。尚書喬宇被免職后,他代理吏部的事務。

直言進諫

大禮”(即誰為明世宗嘉靖帝宗法意義上的皇考問題)的討論開始后,何孟春在雲南聽說,就遞上一篇奏疏說:“我閱讀邸報,看到進士屈儒的奏議請尊崇聖父為‘皇叔考興獻大王’,聖母為‘皇叔母興獻大王妃’。奏議經陛下批示下發禮部。方知尊號還沒有經聖旨欽定下來。我思考前代的帝王從旁支入宮繼承王位,他們推尊親生父母的得失和事迹都記載在史書上。漢宣帝不敢給史皇孫追加皇帝稱號,光武帝不敢給南頓君追加皇帝稱號,晉元帝不敢給恭王追加皇帝稱號,他們都抑制私人情感而遵守禮制。這就是宋朝司馬光所說當時天下人讚美,後世被頌揚為聖人的事迹。漢哀帝漢安帝漢桓帝漢靈帝就給自己的父親、祖父追加了皇帝的尊號,破壞了禮義制度。這是司馬光所說當時被人譏笑,後世也受到批評的事情。過繼給人就是人家的兒子,就不敢再考慮自己的父母。聖人制禮,沒有兩個尊長,這是因為恭敬的心思如果分出一些到那邊,就不能在這邊專一的緣故。
現經大臣們詳細討論,事情還沒有定下來,莫不是皇叔考的稱號有什麼不恰當嗎?不過我雖愚蠢對此也不能無疑。《禮》說,在世時稱為父母,下世后稱為考妣,有世父母、叔父母的名稱,卻沒有世叔考、世叔妣的說法。
現在想把興獻王稱為皇叔考,有什麼古典可作為根據?宋英宗時有人請給濮王加皇伯考的名號,宋敏求嚴厲指斥為荒謬。這樣說來皇叔考的稱號,難道能夠加在興獻王身上嗎?就是稱皇叔父,按理講也不大恰當。經書上稱呼伯父、叔父都是他們在世時別人喚他們用的。等到他們死後,從來沒有人把親屬關係加在他們的爵位之上的。這樣說來皇叔父的稱號,難道可以再用到先朝已經加過謚號的親王身上嗎?我看到陛下以前發布的詔書,陛下稱先皇帝為皇兄,假使真的把獻王稱為皇叔,像宋朝王皀、司馬光所說的那樣,也就已經夠滿意了。可是有少數議論的人認為不對,什麼原因呢?天下是明太祖打下來的。自明太祖傳到明孝宗,明孝宗傳給明武宗,明武宗又特地選擇了陛下您,傳給您祖宗的大業。獻王雖然是陛下的天然至親,然而陛下所以能夠走入皇宮,擁有天下,子子孫孫千秋萬代地做皇帝,這都是明武宗的恩德,明孝宗傳下來的家業啊。所以我希望您以漢宣帝、光武帝、晉元帝三帝作為榜樣,如果提出什麼古來沒有過的名稱或不恰當的尊號,那就不是我對於陛下所寄予的希望了。”
等到何孟春來吏部做官的時候,明世宗已經尊稱自己的父母為興獻帝、興國太后,繼而又改稱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何孟春三次上書請按當初的詔書尊崇,明世宗都不加考慮。此後明世宗更加聽信張璁、桂萼的話,又想去掉本生兩個字。張璁當時盛氣凌人,上書列舉禮官欺君之罪十三條,並且斥責大臣們是朋黨。何孟春和九卿秦金等撰寫了一篇奏疏,大略是說:“伊尹說過:‘有人說話違背了自己的心思時,一定要向道義方面去尋求。有人說話迎合了自己的想法時,一定要向失道之處去核查。 ’近來在關於‘大禮’的爭議中,大臣們所表現出來的邪惡和正直是不一樣的。像大臣們為糾正錯誤而提出的不大好聽的數千萬言,這就是伊尹所謂的違背了自己心思的話,陛下是否曾經向道義方面推求過?那麼一兩個小人,敢假託隨順主上孝心的名義,勾引一些不三不四、不學無術、厚顏無恥的人,迷惑陛下的理智,這就是伊尹所謂的迎合了自己想法的話,陛下是否向失道之處去核查過?為什麼那些人的話那麼容易得逞,而這些人的話這麼難採納呢?”於是提出了十三條質問來反駁張璁。奏疏遞交后被明世宗壓在了宮中。
當時詹事、翰林、給事中、御史及六部各司、大理、行人等許多大臣都寫了諫章,都被壓在宮中,未予批答,一時間群情激憤,不可遏制。正好早朝剛結束,何孟春就號召滿朝大臣們說“:憲宗皇帝在位時,百官曾在文華門哭諫,爭論慈懿皇太后的葬禮,憲宗最後聽從了他們的意見。這是我們明朝的往事啊。 ”修撰楊慎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能不能仗節死義,就看我們今天的表現了。”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張罛等就把滿朝大臣在金水橋南邊攔住,說今天有哪個人不努力爭取,大家就一起揍他。何孟春、金獻民、徐文華又過來號召大家。於是九卿、翰林、給事中、御史、各司郎官,共計二百二十九人都在左順門跪地請願。世宗讓司禮中官傳命他們回去,大家都說:“一定要得到皇上的允准我們才敢回去。”他們從早上跪到中午,世宗兩次傳下指示,仍然跪在地下不肯起來。
明世宗這下大為惱火,就派遣錦衣過去先抓了幾個帶頭的。於是豐熙、張罛、余翱、余寬、黃待顯、陶滋、相世芳、毋德純八個人一起被關進了皇家監獄。楊慎、王元正於是敲打著宮門大聲哭喊,大家也都哭了,哭聲響震皇宮的深宅大院。世宗更加惱怒了,就傳令逮捕了若干名五品以下的官員,而讓何孟春等人等候治罪。第二天,編修王相等十八個人都被杖打而死,豐熙等人和楊慎、元正都被貶官或充軍。明世宗這才把孟春等人以前的奏疏發下來,批評他說:“我即皇帝位,供奉宗廟祭祀,尊崇親生父母的大禮,是我自己決定的。何孟春等詆毀君主,敗壞政事,顛倒是非,罪實在不小。而且張璁等遞上來的十三條意見還留在我手中沒發下來,他怎麼先知道的?希望他老老實實回答我。”於是何孟春等上書認罪,說:“張璁等遞上去的十三條,在沒遞上去的時候就先拿草稿給人看過,並且還有副本存放在通政司,所以我們知道它。我們跟在滿朝大臣的後邊,能夠在旁邊參加討論‘大禮’,私下裡認力張璁等矇騙陛下,所以說些話出來和他們辯論,冒犯了陛下您,罪應萬死。只是我們希望陛下明察秋毫,辨別一下誰正直,誰邪惡,這樣我們即使死了也會感到幸運。 ”明世宗惱怒不休,批評說何何孟春號召大家發泄不滿,不是大臣侍奉君上的方式,本該從重法辦,姑且從輕扣發一個月的俸祿。不久被調出去做南京工部左侍郎。按照過去的慣例,南京各部只設一個侍郎,當時工部已經有右侍郎張琮了,又讓何孟春做左侍郎,實際上是冗員了。

人物逝世

何孟春屢次上書稱病告老,到嘉靖六年(1527年)春天,才得到批准。等到《明倫大典》編成以後,辭去了他的官職。嘉靖十五年(1536年)於家中逝世,年六十二歲,謚文簡。隆慶初年,朝廷追贈他為禮部尚書。何孟春的住處有一個泉,因為燕去水干、燕來水滿而得名燕泉,他就被人稱為燕泉先生。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何孟春在兵部主事任上,言官寵泮等下獄,他上疏營救;詔修萬歲山等,耗費百多萬元,他抗疏力諫。他研究馬政,后出理陝西馬政。改革許多弊端,還朝後,上奏治理馬政弊端五事,還彈劾撫臣不稱職等。

文學成就

何孟春生平以氣節自許,學問賅博,他對上下古今、時事得失均喜評議,論說性散文較多。《何文簡疏議》從維護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出發,對當時的弊政有所揭露和抨擊,如請求停止萬歲山工役的上疏、條奏治理旱潦相仍災情的八項事款,均侃侃而談,文筆較為恣肆。《余冬序錄》的體制,類似王充的《論衡》,舉凡君道、古今人品、各項雜事,雖一得之見,均加以評論,並能自成一家之言。其中不少議論較為迂僻,如卷二十八議論柳宗元、韓愈部分,識見還不及韓、柳。他的詩歌創作也很平衍無味。只是他到過邊疆地區,對邊陲生活能有所反映:"景色來西徼,蕭條信遠方。水分羌部落,山絕漢封疆。幾處青稞熟,深憂百雨傷。荒城誰為守,十室九逋亡。"(《逃岷道中》)另外,《余冬詩話》對詩歌的看法,不少地方表現出膠柱鼓瑟的淺陋。《四庫全書總目》認為,"以講學之見論文,已不能得文外之致,至以講學之見論詩,益去之千里矣",頗為中肯。何孟春並沒有更多地從藝術角度來思考和創作詩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
何孟春知醫。平時留心醫藥,曾輯有《續群書抄方》一書,未見行世。

個人作品


經部

1、五經晰疑,2、河圖洛書解,3、易疑初筮告蒙約,4、明史文藝志,5、大戴禮注,6、盧文弓家語注序。

史部

1、何文簡奏議,2、撫滇條約,3、平夷錄,4、備荒書,5、何文簡行述,6、名臣琬炎續建文備遺。

子部

1、孔子家語,2、余冬敘錄,3、賈太傅新書注,4、先民遺言,5、恤刑書,6、軍務集錄,7、閑日分義,8、中耳學,9、萬花谷,10、群方續鈔,11、子元案垢,12、論衡均石。

集部

1、孟春文集,2、內齋稿,3、李東陽墓誌文,4、燕泉舊稿,5、燕泉查稿,6、批點李太白集,7、燕泉詩集,8、陶靖節集,9、燕泉遺稿,10、李西涯擬古樂府注。

其他

1、孔子集注,2、懷道集,3、史記評林操,4、馬政元章兵部著為例。

家族成員


祖父:何俊,官至雲南按察司僉事。
父:何說,官至刑部郎中。

史書記載


《明史·何孟春傳》
《郴州地區志》
《湖南通志》
《歷代名人辭典》
《南國郴州》
《郴州史話》

人物評價


何孟春居官時,以提拔人才為己任,凡有真才實學、品德優良者,提拔推薦不遺餘力。他作官清正,嫉惡如仇,敢於直言忠諫。凡朝廷的苛政陋規,均奏請改革,確實為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好事。
何孟春的事迹流傳甚廣,在儒林中尤為深遠,幾百年來,各種書上都可見到他的名字。

後世紀念


何孟春共有疑冢多處,明墓是村頭村仙崗嶺處的衣冠冢。據《萬曆郴州志》載,他的墳墓由朝廷專門派了一名墓丁看守,直至明朝亡國為止。他的墓葬處,原有三十米高的大牌坊拱衛墓地,有墓廬、墓道、華表、碑石、石人,石獅、石像等。可惜歷經歲月滄桑,石人、石獅、石像,在清代即已破壞。解放后只存墓石、華表,其字刻多出自明朝書法家之手,藝術價值很高,是一些珍貴的文物。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繼續遭到破壞。20世紀八十年代因山林劃歸私人代管,因為互爭山界,墓葬被全部毀壞,不僅原有的華表、碑記、石墓盡行打碎或搬走,即其墳堆亦被挖刨,夷為平地,一個具有重要歷史考古價值的文化遺存,被湮沒在雜草叢中日晒雨淋,只流下荒草凄凄,滿目殘垣。可告慰何孟春先生在天之靈的是,現已重修。
現今郴城燕泉路、燕泉河、燕泉廣場等地名,都是因其名號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