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寺
江蘇高郵悟空寺
悟空寺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年間,位於高郵市天山鎮境內,是神居山地標建築之一。
古悟空寺是神居山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位於蘇皖兩省高郵、儀征、天長三市交界處,坐落於高郵市天山鎮境內。
古悟空寺也是神居山乃至淮左地區的佛教文化中心。悟空寺始建於西漢末年。
悟空寺[江蘇高郵悟空寺]
古悟空寺是神居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神居山乃至淮左地區的佛教文化中心。悟空寺始建於西漢末年,當時是 廣陵王劉胥後人,為幫助守護廣陵王陵墓而建。到北宋時期,悟空寺擴建規模達到頂峰。
悟空寺
悟空寺[江蘇高郵悟空寺]
悟空寺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年間,重建於北宋初期,鼎盛時有房屋99間。寺旁有兩棵銀杏樹,樹圍粗可數人抱,根深數丈,枝葉婆娑,所結無心白果,其味尤佳。每年八月間,天高雲淡,登臨山巔,極目東眺,湖水泱泱,鎮國寺塔、凈土寺塔的層級清晰可數。故清代九省疆吏、三朝閣老、一代名儒阮元為悟空寺撰聯:
峭壁貫東南,石棋匝地,銀杏參天,望盂城雙塔懸空古寺,好修佛果;長湖繞西北,松泉飛瀑,葯臼含雲,看甓社一帆穩渡名山,定有仙居。悟空寺到清代末年還剩30餘間禪房,其後一毀於抗日戰爭期間兵燹,再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人禍。西棵銀杏樹,迄今只剩一棵,且岌岌乎殆哉。今逢改革開放,政通人和,為全面落實黨的宗教政策,特組織悟空寺修繕委員會,協助寂誠法師修繕古寺。
悟空寺
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揮兵南京奪取建文帝皇位。據傳說,建文帝在朱棣攻入之前,在侍從的勸告下,削髮為僧,從地宮逃出南京,而其藏身第一座寺院就是神居山古悟空寺;或許是他冥冥中得到劉氏祖先堯帝的庇護,或者是他在古悟空寺參透了諸法空相頓悟生慧,竟然先後輾轉蘇州太湖西洞庭山普濟寺、蘭溪東山寺、餘杭東明寺、台州天台寺、寧波普陀山等地,成功出海,遠走海外,最後駐足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據說明成祖永樂年間,舉全國之力支持鄭和下西洋,同時派錦衣衛跟隨,正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不過此時的建文帝已遁入佛門,遠離塵囂,只是古悟空寺成為他一生魂牽夢繞的地方!同時民間也把古悟空寺作為憑弔建文帝的廟堂,香火日盛。
只可惜,到了明清之交,古悟空寺遭到了空前的破壞,這要從一代梟雄吳三桂的身世說起。吳三桂出生於明代遼東,其祖籍江蘇高郵。吳三桂發跡之後,不忘回鄉祭祖,當時的祭祖典禮,正是在神居山古悟空寺舉行。龐大的祭祖隊伍、豪華的祭祖典禮,震動天下,吳三桂亦聲名遠揚。旦夕禍福、世事無常,據說也正因為這次祭祖,讓古悟空寺慘遭兩次滅頂之災。一次是吳三桂降清后,無論是明朝殘餘勢力,還是 農民起義軍,皆對其恨之入骨,那麼他舉行祭祖大典的古悟空寺也就成了泄憤之地而首當其衝。另外一次則
是在吳三桂叛清、發動三藩之亂后,作為其祭祖之地的古悟空寺再遭清軍蹂躪,幾近荒蕪。乾隆時期,國至盛世,古悟空寺才得以斷斷續續的重修。清代九省疆吏、三朝閣老、一代名儒阮元為古悟空寺撰聯:峭壁貫東南,石棋匝地,銀杏參天,望盂城雙塔懸空古寺,好修佛果;長湖繞西北,松泉飛瀑,葯臼含雲,看甓社一帆穩渡名山,定有仙居。史料記載,到了清代末年,依然存有三十餘間禪房。那時的寺廟規模是寺門朝東,有前廳、中殿、大雄寶殿前後三進,南北配建庫房、回廓廂房,佔地建築面積逾三畝。供奉韋陀、觀音、釋迦牟尼、四大大王、十八羅漢大小神佛百尊。日常僧眾朝磬暮鼓,誦經念佛。年逢農曆二月底七天佛期,聚集遠近僧尼居士百人日夜修鍊坐禪。一年一度三月初三前後五天廟會,香火特別旺盛,周圍百里信徒香客、虔誠而至朝山,磕頭跪行拜佛。山上山下,人流涌動,迎來送往,絡繹不絕。吸引各地商販設攤買賣,各方江湖俠客雲集比武雜耍獻藝。扶老攜幼,人聲鼎沸,鼓樂喧天,盛況空前。
到了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神居山成為 中日爭奪的戰略要塞,雙方在此展開了激烈的惡鬥;槍炮齊發,古悟空寺隨著中國軍隊的失利而牆倒屋塌、彈痕累累,僅剩下斷壁殘垣。山河冷落,殘照當頭,古悟空寺一片凄涼。但是尚有一些陰刻“古悟空寺”的漢白玉石、牆體嵌砌寺記石刻碑文以及鐵鐘、銅磬等佛器劫后遺存。可是在經歷過數次創傷,尚在苟延殘喘之際,文化大革命爆發,又慘遭打砸,為數不多的法物遺存,幾乎破壞殆盡。
如今的神居山,以其獨特的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已成為 淮左明珠,江蘇省重點旅遊項目。該項目於二OO五年開始實施,目前累計投入過億元。正在建設的古悟空寺新大雄寶殿,佔地九百九十九平方米,是 蘇北第一大殿,目前主體建築已經完工;附屬廂房、禪房、道路、山門及景觀綠化,亦正在進行。在古悟空寺,據當地負責人介紹,他說按照規劃,他們將以古悟空寺為核心,通過寺院大殿、附屬廂房、藏經樓、鐘鼓樓等建設,
悟空寺
古悟空寺是神居山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位於蘇皖兩省高郵、儀征、天長三市交界處,坐落於高郵市天山鎮境內。
神居山一帶是中華民族始祖帝堯出生的地方。因堯母慶都生於此,長於此,故神居山被稱為“淮南眾山之母”,每年三月初三廟會香火旺盛,淮南一帶香客上山磕頭跪拜,絡繹不絕。原名土山,因《山海經》把帝堯作為神來演繹,故名神居山。劉姓是中國最有影響的著名大姓之一,因劉姓最古老的一支源出於帝堯,故漢高祖劉邦自稱是帝堯的後代,西漢廣陵王劉胥死後不葬在揚州附近而要葬在神居山。因帝堯發明了圍棋,故神居山上有仙人棋等遺跡。此外,東晉宰相謝安、南齊亘公都曾上山修道煉丹,留下了石井、石臼、排牙石等許多遺跡。
參天銀杏守候千年
沿著山間小路一直往裡走,就會看到山崖上露出的廟宇飛檐。緩緩而上,一座廟宇巍然屹立。這就是已經存在千年的古悟空寺。據當地人說,這座廟宇在宋代時曾經有過九十九間的輝煌,“每到三月初三的前後5天,這裡的香火特別旺盛,周圍百里的信徒香客紛至沓來,山上山下,人流涌動。香會還會引來各地商販擺攤設點,人聲鼎沸。”吳老描述著古悟空寺當年的盛況,據說當年劉胥在此地建造墓地后,為避免“十墓九盜”的厄運,在山上修建了寺廟,用僧人來專門守陵護墓。
隨著時光的沖刷,這些熱鬧繁盛轉眼凋零。歷經幾代浩劫,幾度擴縮,如今能夠見到的是大雄寶殿,殿門兩邊掛的是後來重刻的阮元所寫的古寺楹聯:“峭壁貫東西,石棋匝地,銀杏參天,望盂城雙塔懸空,古寺好修佛果;長湖繞西北,松泉飛瀑,葯臼含雲,看甓社一帆穩渡,名山定有仙居。”我們到達時,古悟空寺旁,土木工程正忙。在寺旁的庫房裡,我們見到了100年前的光緒年間重建古悟空寺時留下的漢白玉石碑。”
沿著大殿後草木茂盛的山道越往南走,施工的聲音離我們越來越遠,山也顯得靜謐起來,腳下那條通向山崖邊的小道上時不時裸露出幾塊火山石或是古悟空寺的青磚小瓦,讓人浮想聯翩。除了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這裡遊覽遠眺,山崖邊枝繁葉茂的老銀杏,也迎來送往了無數身影。
原來在古悟空寺曾有3棵銀杏樹。“最大的那棵怕要6個人才能環抱過來,那個時候我們常常開玩笑地說——可以在樹洞里打牌了。”吳老說,可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遭遇雷擊及燒香,最大的那棵銀杏的樹洞被燒空了,現在只有這一棵煢煢孑立。我們注意到,因為開山取土,這棵古銀杏的樹根已經暴露出來。
山崖下,清澈的碧水呼應著四相勾連的遠山。雖然沒有雲遮霧罩的仙氣,沒有懸崖峭壁的風骨,但是這裡卻給人一種無比的實在感。吳老指著南方茂密的樹木說,前面就是當年挖掘的漢墓遺址,現在已經人工掩埋,一點兒都看不出氣勢磅礴的漢墓痕迹了。
“其實,這裡原本沒有水,山體由堅硬的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構成 ,如果不是因為上世紀人們開山取石,相信這座千年帝王級陵墓還將在山岩之中沉睡。”
古悟空寺是神居山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位於蘇皖兩省高郵、儀征、天長三市交界處,坐落於高郵市天山鎮境內。
神居山一帶是中華民族始祖帝堯出生的地方。因堯母慶都生於此,長於此,故神居山被稱為“淮南眾山之母”,每年三月初三廟會香火旺盛,淮南一帶香客上山磕頭跪拜,絡繹不絕。原名土山,因《山海經》把帝堯作為神來演繹,故名神居山。劉姓是中國最有影響的著名大姓之一,因劉姓最古老的一支源出於帝堯,故漢高祖劉邦自稱是帝堯的後代,西漢廣陵王劉胥死後不葬在揚州附近而要葬在神居山。因帝堯發明了圍棋,故神居山上有仙人棋等遺跡。此外,東晉宰相謝安、南齊亘公都曾上山修道煉丹,留下了石井、石臼、排牙石等許多遺跡。
神居山的山頂有座古悟空寺,計 99 間,是宋代重建的,那始建的年代肯定就更早了。寺旁有兩棵銀杏樹,樹圍粗可十多人抱,老於新枝,樹葉婆娑,所結白果無心,其味尤佳,這給神居山又添增了幾分“神”味了。
悟空寺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年間,重建於北宋初期,鼎盛時有房屋99間。寺旁有兩棵銀杏樹,樹圍粗可數人抱,根深數丈,枝葉婆娑,所結無心白果,其味尤佳。每年八月間,天高雲淡,登臨山巔,極目東眺,湖水泱泱,鎮國寺塔、凈土寺塔的層級清晰可數。故清代九省疆吏、三朝閣老、一代名儒阮元為悟空寺撰聯:
峭壁貫東南,石棋匝地,銀杏參天,望盂城雙塔懸空古寺,好修佛果;
長湖繞西北,松泉飛瀑,葯臼含雲,看甓社一帆穩渡名山,定有仙居。悟空寺到清代末年還剩30餘間禪房,其後一毀於抗日戰爭期間兵燹,再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人禍。西棵銀杏樹,迄今只剩一棵,且岌岌乎殆哉。今逢改革開放,政通人和,為全面落實黨的宗教政策,特組織悟空寺修繕委員會,協助寂誠法師修繕古寺。
神居山上還產一種排牙石。宋代樂史撰的《太平寰字記》中記載:排牙石,在高郵之神居山,石齒如排牙,人數之,自始至終,其數必增,自終而始,其增愈甚,竟元能知其數之的者。排牙石的傳說,給神居山增加了幾分“神”采。
每年八月間,天高雲淡,秋風颯颯,登臨山巔,舒適宜人。憑東眺望,湖水泱泱,秋陽燦爛,金波崎麗:極目遠視,鎮國寺塔的層級清晰可數,高大的建築物歷歷可辨。此也是高郵八景之一,名喚“神山爽氣”。遇著好天氣,文人雅士常常三兩結伴,攜美酒,摘香葯,燒紫蟹,渡高郵湖,上神居仙,飲酒賦詩,相互唱和,好不倜儻風流。神居山又因此而增添了幾分“神”韻的了。
一座山有兩座大雄寶殿,而且同在一處平崗上,此前我沒有見過。舊的大雄寶殿在西,規模形制小,所供大佛,妙相莊嚴;新大雄寶殿在東,建築立面頗大,從山腳往上,沿台階拾級而上,更見其雄闊之勢,內供素佛,佛面如初,雖然早已開光,但因整個建築尚未竣工,大佛身上尚未漆彩泥金,便臨時披一幅大紅綢布作袈裟,接受眾生朝拜。我先在兩殿之間空地陳列寶鼎焚香禱祝,而後到兩座寶殿行注目禮。滿殿佛香真是多,四周里涌過來,一層層堆疊上去,抱緊了所有大佛的佛腳,鐘磬悠揚聲中,佛樂唱徹十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