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志
黃山志
目錄
山境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全山面積約l,200平方公里,划入風景區的精華部分約15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的地理坐標是:東經 118°1′,北緯30°1′。
黃山古名黟山,閑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黟,《漢書·地理志》作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據此闡釋山川:浙江(即新安江)“北歷黝山”,黝縣“居山之陽”。然而,黃山地理位置與上述記載不盡相符,使前代學者存疑。宋人李撰《黃山圖經序》,特稱黃山古名為北黟山,以與黟縣黟山相區別。但不論黟山或北黟山,都因“黑”得名。為什麼後來改名黃山?北宋景祐
但《黃山圖經》所載,僅據《周書異記》,《神仙補闕傳》等道教舊籍。天寶六年改名一說,在新舊《唐書》等正史中都無記載。自元末趙汸以後,吳度、陳鼎、汪洪度等相繼提出異議,認為《周書異記》系唐人所“偽撰”,道家“附會之辭”不足為據。趙汸在《送陳太常游黃山詩序》中另立一說:黃山隤然中居,委和四表,因“坤道土德”而得名。這是試圖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黃山形勢,作出山名新釋。根據《易經》,乾為天,坤為地,“天玄而地黃”。古人用金木土水火“五行”,配東南西北中“五方”與青赤黃白黑“五色”,認為土居正中,中央正色是黃色。黃山盤踞於崇山之中,因以黃為名。明人吳度義有專文考辨,引漢人所著《列仙傳》中有陵陽於明“上黃山”一語,論證此書所指只能是徽之黃山,可見早在漢代已名黃山,並非由唐玄宗所始改。
自宋以後,又有黃山即“三天子都”一說。三天子都,或三天子鄣,是古代名山,始見於《山海經》。山址所在,歷代各家註釋不一。或以為是休寧率山、黟縣三王山,績溪大鄣山,雖然所指不同,但都屬黃山山脈;或以為不在黃山周圍,而是江西廬山,以至浙江永康縣的石城山。明代吳時憲又獨創一說,認為徽之黃山是“天子都”,廬山、率山、大鄣山是其三障。姑且不論此說是否妥切,究其本意則在於頌揚黃山。
黃山,更有黃岳、黃海、小華山等別名和美稱。自古以來,歷游名山者多以為黃山之美不亞五嶽。“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認為,黃山“秀甲九州”。但由於它地處皖南萬山叢中,不通大道,不近水流,交通至為阻塞,山上更是榛莽菑翳,薪蒸蔽道。黃山出名,較之五嶽,至少要晚一千餘年,當然不能與五嶽相併。
飛雲漫鋪,群峰浮海,是黃山一大奇觀。“誰信天地間,竟有山頭海!”明人潘之恆嘆為觀止,特將所修山志定名為《黃海》。以華山比黃山,始自北宋李。乾隆《江南通志》:黃山“類太華,故前世亦名小華山”。黃山舊志中有《黃華合評》一文,稱讚二山都是“奇骨”,勝景類似,但又各具特色:“華雄”而“黃秀”。華山猶如“磊落丈夫”,有“氣概壓群”的雄勢;黃山則似“百千天女”,能使游者“憐心醉魄”。
清嘉慶《太平縣誌》:黃山群峰,“莫可數計”,《黃山圖經》只取36峰,“賜以佳名”,實“少而遺多”。始信、飛雲等峰,景物佳秀,卻不在36峰之列。後人於是又命名36峰,合計為72峰。但黃山層巒疊嶂,峰林似海,尚未命名者依然居多數。在遼闊峰海中,蓮花峰為第一高峰,海拔達1,864米。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與瑰奇的蓮花峰鼎足而立,雄峙於景區中心,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太平御覽·地部》綜述黃山峰林特徵:“諸峰悉是積石,有如削成,煙嵐無際,雷雨在下。其霞城、洞室、府竇、瀑泉,則無峰不有。”其中“奇踨異狀,不可模寫,信靈仙之窟宅也。”歷代遊客盛讚“天下名景集黃山”,泰岱的雄偉,華山的峻峭,衡岳的煙雲,匡廬的飛瀑,雁盪的怪石,峨嵋的清涼,黃山兼而有之,游黃山則許多名山勝景盡在眼底。
清代學者魏源登黃山絕頂,賦詩讚美奇觀:“峰奇石奇松更奇,雲飛水飛山亦飛。”清人趙吉士《寄園寄所寄》評述:“江南之奇,信在黃山;黃山之奇,信在諸峰;諸峰之奇,信在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拙古;雲霧之奇,信在鋪海。”在黃山無數勝景中,怪石、奇松.雲海.號稱“三奇”;加上溫泉,則成“四絕”。
黃山怪石,星羅棋布。大者石林聳峙,石筍羅列;小者玲瓏剔透,鬼斧神工。有的酷似珍禽異獸,諸如“金雞叫天門”、“孔雀戲蓮花”、“松鼠跳天都”、“猴子望太平”。有的宛若各式人物,諸如“仙人下棋”、“天女繡花”、“五老上天都”、“童子拜觀音”。有的又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而命名,有“蘇武牧羊”、“太白醉酒”,“武松打虎”、“達摩面壁”等。景區有名可指的怪石有120餘處,巧奪天工,妙趣橫生。
黃山奇松,遍布峰壑,是植物學上一個著名的獨立品種。它和其它松不同,大多不滋生於土,而盤根於危岩峭壁之中,挺立於峰崖絕壑之上,破石而生,蒼勁挺拔,虯枝盤結。那姿態美得奇,又奇得絕。巨松高數丈,小松不盈尺,由於大自然的造化之工,使黃山松蒼勁而多姿:或聳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雲;或虯根盤結,如蒼龍凌波;或矯於威武,如猛虎歸山。著名的有玉屏峰前的迎客松、卧龍松、送客松,北海的龍爪松、麒麟松,始信峰上接引松、聚音松,天都峰上探海松,蓮花道上倒掛松,北海岔道口的黑虎松,天海的鳳凰松等。特別是迎客松,更名揚中外,成為中華民族熱情好客的象徵。還有許多奇松與怪石相映成趣,分外瑰奇,如“夢筆生花”、“喜鵲登梅”、“仙女打琴”等,都是由松石組成的著名景觀。
“黃山自古雲成海”。雨後初晴,低溫高壓,谷底水汽凝成雲霧,瀰漫山谷,形成雲海。群峰之間,頓時白浪滔滔,浩瀚無際。峰尖浮海,猶如孤嶼,時隱時現,似見非見,瞬息萬變,氣象萬千。飛雲鋪海時,谷風引起松濤,溪聲泉鳴,交相應和,更如海潮呼嘯,澎湃之聲,不絕於耳。黃山雲海,分為五處,在玉屏樓前觀南海,清涼台觀北海,排雲亭觀西海,白鵝嶺觀東海,光明頂觀天海。五海各有特色,無異蓬萊仙境。尤其是日出和落日時出現的霞海,光華絢麗,色澤斑爛,涌金流銀,織絲鋪錦,更使觀者驚嘆不已,流連忘返。
黃山溫泉,常溫42℃左右,可飲可浴。宋人胡仔《漁隱叢話》:湯泉多含硫磺氣,浴之“襲人肌膚”,唯黃山“硃砂湯泉”,“熱可點,沐之能祛百病”。古人題詠:“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但據現代科學測定,黃山溫泉並非硃砂泉,而是富含重碳酸鹽的淡溫泉,出於山麓石間,不含有害物質,可以泡茶釀酒。沐浴其中,身心俱快,可防治皮膚、關節、神經方面的疾病。現有舒適衛生的浴室,並有寬敞的室內溫泉游泳池,是強身健體、游泳鍛煉的理想場所。
清溪飛瀑,山明水秀,更使勝景增色。諸溪縱橫交錯,深潭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如同琴音。雨後水漲,急流奔騰,聲震山谷。聽濤看泉,別有興味。黃山是長江、錢塘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桃花峰、雲門峰西南諸溪,流經豐樂河,匯入新安江,從錢塘江入海,北坡24溪,合流青弋江而匯入長江。山水進瀉,形成飛瀑,懸垂如練,濺珠噴玉。黃山瀑水,以九龍瀑尤為壯觀。近人邢端在遊記中描寫:缽盂峰下,“松柏參天,猿鳥幾絕”。瀑水“循谷而下,初見其首,繼見其腹,若其趾則必縋絕壁,穿叢莽而後見。他瀑或短肥,或徑瀉,其偶有迂折者,三四疊而止。若九龍則上下九曲,頗有黃河千里曲直之況。”前人有詩讚道: “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除九龍瀑外,黃山尚有人字瀑、百丈泉等。從觀瀑樓看人字瀑,但見瀑水噴涌,一分為二,斜飛而下,恰似書法家筆下剛勁有力的“人”字。從觀瀑亭看百丈泉,就象巨幅白絹從懸崖披掛而下,飄忽瀟灑,饒有情趣。
這裡還應提及的是散見於各個景區的摩崖題刻。不少題刻,筆力遒勁,古樸典雅。在立馬峰的絕壁上,題有“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10今大字,每字直徑達6米多,“平”字一豎,竟長9米,為世所罕見。
綜上所述,黃山是一座綜合山、石、松、雲、泉等各種景觀的大風景區,奇松、怪石,配以變幻莫測的煙雲,是黃山的主要風景特點。春夏秋冬四時景色各異,啟然美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陳毅曾讚美黃山為“天下第一山”,並概括說:“前山雄偉,後山秀麗”。前山指天都、玉屏、蓮花諸峰和光明頂一帶。這裡地勢開闊,主峰鼎立,群峰錯列,眾壑縱橫,磴道曲折陡峭,偉、奇.幻.險,雄偉壯觀,被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譽為“黃山絕勝處”。後山指松谷庵、芙蓉居一帶,這裡滿山青松翠竹,更有潺潺流水,著名的翡翠池、五龍潭等散布其間,構成與前山完全不同的清幽景色。黃山沒有人工雕琢之痕,景區大,變化大,使人們感到如入仙境,應接不暇。清人方土翌《游黃山紀略》:黃山奇態,美不勝收,“人人游,換一山,時時游,換一山”。這是因為,遊人感受不同,山景又千變萬化,明末楊補在遊記中說:“他山以‘形’勝,觀可窮;黃山以‘變’勝,雲霞有無,一瞬萬變,觀不可窮。”不僅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而且一日之內,朝夕有別,甚至瞬息之間,變幻莫測。因而屢游不厭,臨別依依,一步一回頭,一折一讚歎。“回頭三折望黃山,客路匆匆山寺間。寄語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雲間。”獅子峰的獅林精舍門前,舊有一副妙聯,上聯是“豈有此理,說也不信”;下聯為“真正妙絕,到此方知”。意為黃山之美,為言語所不能表述,只有身臨其境,才識人間有此奇景。
黃山如此奇美,究竟如何形成?舊時有神話傳說:女媧鍊石補天,剩下一塊紫石,化作一座黃山。現代地質考察表明,黃山勝景,是幾次造山運動和第四紀冰川的傑作。黃山地區,“曾經滄海”,在距今四億年以前,曾被古揚子海所淹沒。時序更新,滄桑巨變。兩億年前,在—次名為印支運動的地殼運動中,古揚子海乾涸,黃山地區變為陸地。此後,經過幾次造山運動,黃山花崗岩體從地殼之中,隆起於地表。又經過第四紀冰川的洗禮,終於形成了氣勢磅礴、奇峰穿雲的峰林地貌。黃山至今還存有第四紀冰川的遺跡,如U形谷、擦痕、漂礫等等,對於地質考察,科學研究,頗有價值,受到國內外科學家的注目。
黃山又是生物寶庫,名花嘉木,珍禽異獸,種類繁多。由於山高峰陡,上下氣候懸殊,植物垂直分帶明顯。山頂滋生寒帶植物,如黃山杜鵑、天女花、黃山櫟;山腰盛長溫帶植物,如小葉青岡櫟、交壤木、牛鼻栓;山下則繁殖亞熱帶植物,如紫楠、木蓮、木蘭等。此外,還有第三紀冰川遺留樹種銀杏、貓爾屎;第四紀冰川遺留樹種鵝掌楸等。屬於國家保護的樹種有紅豆杉、香果樹、花楠木等。民國《歙縣誌》記載黃山名貴花卉32種,如黃山杜鵑,“高幹濃香,迥異凡種”;瓔花,色黃碧,“幽倩淡冶,清香雋永”;仙都花,古干屈曲,三年一放,“望望如芙蓉而特香”;天女花,更是世上稀有名花。藥材極多,以肉靈芝最為名貴。黃山毛峰茶,以及石耳、石雞等山產,素負盛名。珍禽山樂鳥,又稱音樂鳥,鳴聲能轉八音;白鷳,羽毛潔白如雪。黃山還是鳥路,候鳥來往,經此棲息,其中有相思鳥,紅嘴翠羽,嬌小玲瓏,是著名的觀賞鳥。異獸有蘇門羚、穿山甲、獐、鹿、麂和玉面狸等。黃山常有短尾猴出沒,小者如幼嬰,大者似猩猩,體重可逾百斤。據統計,黃山野生動物有300餘種,鳥類170餘種,品種占安徽省動物資源種類的三分之二。
黃山夏季涼爽,平均氣溫16℃左右。一年中七月份天氣最熱,在海拔650米的溫泉區,平均溫度僅為25℃左右;在海拔1683米的北海區,平均溫度只有20℃。“四月始知春,一歲竟無夏。”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
黃山雖然美如天女,但長期幽居,“深閨人未識”。由於偏處僻壤,交通阻塞,舊時舟車隔絕,遊人罕至。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漢末“會稽陳業潔身清行,遁跡此山。”這是有文字記載的、隱居黃山的第一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游黃山,並在《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中留有名句:“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繼李白之後,遊覽者日漸增多,正如清人鄭板橋所說:“秦漢封錮深,唐宋游屐廣。” (《題程羽震黃山詩卷》)至明嘉靖年間,文壇后七子首領王世貞,帶領三吳兩浙文士賓客一百餘人,浩浩蕩蕩來游黃山,盛況空前。明代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徐霞客,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四十六年(1618)兩次登臨黃山,有著名遊記流傳後世,使黃山名聞天下。徐霞客第一次遊覽是在初春時節,當時冰雪封凍,登山異常艱難,不能遍游名勝。兩年以後,特地再次重遊,直至文殊院(今名玉屏樓),攀登天都峰,飽覽黃山風光,嘆為“生平奇覽”,曾說:“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閔麟嗣《黃山志定本》,清康熙本)
“天下名山僧佔多”。名山的開發,往往和宗教密切相關,黃山亦不例外。唐宋時,山上寺觀日漸增多。唐代詩僧島雲,留居黃山,足遍諸峰,有詩十首,流傳至今。據舊志記載,元至元年間(1264——1294),黃山已有寺廟64座。縱觀黃山開發歷史,較大規模的建設,還在明代以後,主要有三個階段。
一是明代中葉。萬曆三十四年(1606),普門和尚入山,首先創建法海禪院,后受神宗皇帝敕賜,擴建護國慈光寺,費金四萬餘,殿宇金碧輝煌,有僧千人,為當時徽州、寧國兩府梵宇之冠。此後,又在玉屏峰前建造文殊院。明代黃山共建大小寺庵60餘座,相當於以前所建寺庵的總和。與此同時,還開山修路,初步形成南路溫泉至天海、北路松谷庵至天海、東路苦竹溪至北海和西路釣橋庵至溫泉的四條登山路線和簡易盤道,使以寺廟四大叢林為中心的景區建設,初具規模。入清以後,道路與房屋以修整為主,新建甚少,直至清末,沒有明顯發展,卻有許多寺庵圮毀。
二是抗日戰爭前後。民國以前,山上僅有寺廟,沒有居民村落,長期不設行政機構,也無明確的景區範圍。民國二十一年 (1932),由國民黨元老許世英發起,邀集皖籍同仁張治中、徐靜仁,安徽省主席劉鎮華等籌備成立黃山建設委員會。民國二十三年(1934)一月九日,黃山建設委員會在南京成立,有委員72人,常務委員20人,許世英任主任,徐靜仁、張治中任副主任。同年六月,設黃山辦事處。民國二十四年(1935),許世英、劉鎮華等奉命與太、歙兩縣府實地勘測,劃定風景區範圍:南起歙縣湯口鎮,北至太平縣甘棠鎮,東起譚家橋,西至力溪坦,繪成黃山風景區管轄圖,報安徽省政府和內政部行政院核準備案。風景區籌劃建設伊始,即因抗日戰爭爆發而停頓。民國二十八年 (1939),中央賑濟委員會在黃山設難民救濟所,后改為工賑辦事處,以工代賑,建設黃山,整修部分登山道路,新建了居士林、大五間、溫泉樓、正道居、散花精舍,以及東西紫雲樓、翠明軒等公館別墅。民國三十二年(1943)四月,正式成立黃山管理局。民國三十六年(1947),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再次行文上報內政部行政院,進一步明確黃山轄區範圍。至1949年,全山建築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
三是解放以後。1949年4月17日黃山解放,7月成立黃山管理處,為科級建制。1954年春,管理處升級為縣(處)級后,華東軍政委員會及中共安徽省委發起建設黃山,華東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曾山、中共華東局組織部長舒同、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省委書記牛樹才、省長黃岩等登山規劃。整修登山盤道,開通逍遙亭至溫泉的公路,修建觀瀑樓、溫泉樓、黃山賓館大樓、療養院大樓等。1958年,建成辦公大樓、大禮堂、溫泉游泳池、新溫泉樓、黃山大門等。1963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再次劃定風景區山界:東起苦竹溪黃山勝景坊,南至湯口公路橋,西至力溪坦軍田村,北至輔村。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管理混亂,基建基本停工。到1976年止,黃山建築總面積為兩萬多平方米。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黃山的開發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1979年7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對發展黃山旅遊事業作重要指示后,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在黃山召開會議,萬里、顧卓新、趙守一等出席會議,專題研究發展黃山旅遊事業,決定成立黃山管理局和黃山規劃領導組,景區正式對外開放。幾年來,修通溫泉至慈光閣、溫泉至雲谷寺的公路,開闢丹霞峰等風景點和天都新道,新建桃源賓館、攬勝橋和服務配套設施。到1983年底,全山建築總面積已達7萬多平方米,初步形成溫泉、玉屏、雲谷、北海和湯泉接待區,以及逍遙亭職工生活區。根據國家批准的黃山風景區總體規劃,1984年開始興建雲谷賓館和登山索道。
黃山正式對外開放以來,旅遊事業飛速發展,中外遊客逐年增加。1983年接待外賓、華僑、港澳台胞近5萬人,國內遊客81萬人。該年12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安徽省黃山市,包括黃山風景區、原太平縣全境和歙縣的黃山公社、石台縣的廣陽公社,全市人口 144,000人。黃山市的設立,有利於統一管理黃山風景區和保護各種自然資源。在經濟改革中,中共安徽省委決定,把建設發展以黃山為中心的皖南旅遊區,作為振興中華、建設安徽的四大戰略措施之一。
黃山,祖國錦繡河山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國務院審定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之一。1985年,在國內外評選我國十大名勝風景區活動中,黃山是當選的唯一山嶽風景區,這是當代人們心目中錦繡河山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熱情地期待著中外遊客到此領略大自然的美,來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和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