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津口鄉

山東省泰安市大津口區轄鄉

大津口鄉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境內。這裡四面環山,蒼松翠柏圍繞,獨居山巔,往西看與泰山極頂遙相對對峙清晰可見,驅車可達山頭,停車十分便利。

這裡以奇特的自然風景,配以新古結合的樓房庭榭,加之滿園的松柏盆景,常年鮮花不絕。極力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大津口鄉里有許多景點,如佛爺寺等。美不勝收。

大津口鄉,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安縣,地處泰安市境內,2018年,戶籍人口12488人。 

大津口鄉因人民政府駐大津口村而得名。 截至2020年6月,下轄7個村委會。 2018年,大津口鄉有工業企業個數共12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個。

歷史沿革


大津口鄉
大津口鄉
大津口村明末清初立村,因扼大津河口得名。大津口境內有古代帝王登山祭日的東御道、明堂園兩處遺址,登山口處在泰山東面。
1949年,境域屬泰安縣岱峰區。
1954年5月,建大津口鄉,屬泰安縣第十五區。
1958年9月,屬泰安縣五星公社。
1959年,五星公社更名為麻塔公社。
1982年4月,設大津口管區。
1984年6月,復建大津口鄉,屬泰安市麻塔辦事處。
1985年3月,屬泰安市泰前辦事處;同年7月,屬泰山區。

地理位置

大津口鄉,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東與岱嶽區黃前鎮接壤,南與泰前街道相鄰,西與濟南市長清區相連,北至長城嶺與濟南市歷城區毗鄰,區域面積55.46平方千米。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7千米,總面積55.4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34平方千米,佔61.29%;水域21.47平方千米,佔38.71%。

地形地貌

大津口鄉境內大部為山地,西部為泰山山脈,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最高點在牛山口以北,海拔1479米;最低點在栗杭村東,海拔263米。 

氣候

大津口鄉氣候四季分明,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4℃。 

自然資源


大津口鄉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泰山花崗岩、石英石、石灰石、蛇紋石等。 

行政區劃


村委會范家莊
李家泉
大津口
栗杭
沙嶺
藕池
牛山口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21萬人。總人口中,男性0.605萬人,佔49.94%;女性0.606萬人,佔50.0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佔99.96%。2011年,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長率3.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18人。 
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有15706人。 
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有12488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為總人口數11000人,男5579人,女5421人,家庭戶3344戶,家庭戶總人口數10961人,0-14歲2134人,15-64歲7825人,65歲及以上1041人,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069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大津口鄉財政總收入2345萬元,比上年增長68.1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08萬元,比上年增長55.64%。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71萬元,增值稅36萬元,企業所得稅1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1%、20%、-43%。 
2017年,大津口鄉有企業個數共77個,企業從業人數785人,其中工業企業3個。 
農業
2011年,大津口鄉耕地面積4800畝,人均0.4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940噸,其中小麥640噸,玉米1300噸。 
畜牧業
2011年,生豬飼養量1100頭,年末存欄1200頭;羊飼養量5200隻,年末存欄5500隻;家禽年飼養量3萬羽。 
工業
2018年,工業企業個數共12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個。 
商貿
2011年末,個體工商戶201家,包括商店、飯店、計程車、企業等。集貿市場3處,年成交額740萬元,比上年增長7.6%。 
金融業
境內有泰山區農信、中國郵政儲蓄2家金融機構,2011年末,各類存款餘額達7億元。

文化


特產

又名螭鱗魚,與雲南洱海的油魚等並稱中國五大名魚。赤鱗魚長不過20厘米,重不過百克,錦鱗披身,細密緊湊,頗具觀賞價值和極高的營養價值。
該魚肉嫩味鮮,脂肪含量較鯉魚高兩倍,夏日置魚於岩石上,經烈日曝晒,可化油而流。赤鱗魚身姿俊美,金鱗閃爍,在淺水中呈金黃色,入深水則變為鐵青,生活於海拔300~800米無污染的的深澗溪潭內,其反應靈敏,行動敏捷,遇聲音刺激迅即潛入石下。
歷代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推崇備至,為皇宮貢品。李白曾留下“魯酒琥珀色,汶魚(赤鱗魚)紫錦鱗”的詩句。民國《泰山藥物志》載,赤鱗魚有補腦益智、延年益壽功能。以赤鱗魚製作的八仙瑤池聚會、青龍卧雪、姜太公釣魚等近20種名菜更是馳名中外。
在大津口鄉栽培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為貢品,品種有泰山薄殼、繭棚、紅栗、無花、宋早生等。果實大小均勻,殼薄,內衣皮易剝,色澤光亮,肉質細,水分少,糯性大,香甜可口,營養豐富。維生素、有機酸、尼克酸、蛋白質、粗纖維、鈣、磷、鉀等含量高,是上等營養健身補品,生食、煮食、炒食均可。糖炒栗子是泰山傳統名吃,還可加工成栗糕、栗餅等。
泰山核桃
大津口鄉盛產的泰山核桃,核桃仁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另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中醫常以其配合其他藥物,治療腎虛腰疼、肺虛久咳、氣喘、大便秘結、病後虛弱等症。常食可健腦、固齒、烏髮、潤腸。
泰山女兒茶栽培歷史悠久,明代李曰華《紫桃軒雜綴》中即有記載,《紅樓夢》第六十三回記寶玉酒後即飲用此品,為歷代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所喜愛,明清時代為上流社會的高尚飲品。古有“岱東陰,易茶生”的說法,大津口泰山女兒茶肥厚堅潔茶色清沏剔透、碧綠嬌嫩、清澈晶瑩,飲之回味醇美、沁人心脾,留香悠長,為茶中極品。
中藥
大津口鄉范家莊村是泰山“四大名葯”基地。四葉參何首烏紫草、黃精並稱泰山“四大名葯”,具有治病、保健功效。
大口泰山煎餅。當年黃巢義軍駐紮大津口時,當地百姓以煎餅慰勞。泰山煎餅以玉米、高粱、穀子、地瓜乾等粗糧為原料製成,質地細薄,水分少,耐久儲,香酥可口。這裡的煎餅有甜煎餅、酸煎餅、酥煎餅、油煎餅、糖酥煎餅等眾多風味。

交通


境內兩條交通主幹道橫貫全鄉,泰歷路和泰明路與7個村相連,交通十分便利。

社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鄉綜合文化站1處,村級活動中心7處,各類圖書館7處,藏書8000餘冊。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中學1處、中心小學3處,在校學生1190人,教育經費達1500萬元。 
泰安市泰山區大津口鄉中心小學泰安市泰山區大津口鄉李家泉小學泰安市泰山區大津口鄉栗杭小學泰安市泰山區大津口鄉沙嶺小學泰安市泰山區大津口鄉牛山口小學泰安市泰山區大津口鄉范家莊小學泰安市泰山區大津口鄉藕池小學

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2011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個,其中綜合中心衛生院1個,村居衛生室7個,病床106張。專業衛生人員19人,其中執業醫師9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5人。7個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 

廣播電視

2011年末,7個村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用戶3800戶,入戶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62戶,人數684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7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2萬餘元。敬老院1處,床位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27人。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00餘人。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3萬元,使95戶困難群眾受益。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支出合計216萬元。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260 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郵政局1處,代辦所7個。郵政業務總量4萬元,征訂報紙、期刊960份。通信企業有移動、聯通2家,服務網點5個;固定電話用戶2300餘戶,電話普及率46%,行動電話用戶6000餘戶,網際網路用戶8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26萬元。

旅遊


風景名勝

周明堂遺址
位於岱頂東北大津口鄉明家灘村,原稱明堂村,后稱稱明家灘。是古代帝王巡狩祭祀和諸侯朝見的地方。《史記?封禪書》載:“泰山東北址有古明堂處,齊有泰山之明堂也。”《泰山小史》稱:“周明堂在岳之東北,山峪連屬四里,今遺址尚存。”
1921年,李家泉村民韓富甲兄弟在明家灘整修地堰時,挖出周明堂遺物玉器盤、碗、鼎等11件,山民鑿井出土古玉器20餘件,均被濟南茹古齋購去變賣,后流散國外。據《孔子家語》等文獻記載,西周初,明堂牆壁上繪有堯、舜和桀、紂兩類帝王,為後世統治者鑒戒。
春秋末,孔子觀明堂時,還曾見到四門墉上繪製的堯、舜、桀、紂和周公相成王、朝諸侯的畫面。西漢戴德編的《大戴禮?盛德篇》記有:“明堂九室,室有四戶、八牖”等,規模宏大。今村西首山崖下僅存“明堂泉”,泉水清澈見底,涼爽甘甜,附近摩刻尚存。
天井灣“五疊泉”
位於明堂園西部,瀑布從天而降,水聲轟鳴,白珠飛濺,溪水奔騰不息。細看瀑布,分為五截,貼著岩壁飛流直下,落到岩石上濺起很高的水花,飛珠跳玉,風韻獨具。瀑布下面或為深潭,或為淺池,綠水如藍,如翡翠,似碧玉,可見潭底卵石細沙。在太陽的照射下,色彩變化多端,時常有幾尾泰山赤鱗魚竄出石縫,鱗光閃耀,一閃即逝。這裡是泰山赤鱗魚的發源地。
谷山玉泉寺
位於岱陰沙嶺、藕池、牛山口三村之中,又名佛爺寺。北魏創建,金代重建,元代在東北側創建七佛閣,后屢興屢廢。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4次重修。
明清盛時有僧侶百餘名。今院內銀杏參天,石台高築,碑碣遍布。台上有大雄寶殿3間,中祀釋迦牟尼,側立十八羅漢,四周有壁畫。正殿前有獻殿3間,祀唐魏徵等。殿西側為禪房。有一畝松、東佛腳、定陽針等景點。
泰山東御道
始於境內上梨園村,位於漢明堂的西北方向,為歷史悠久的登頂之路,在宋代以前為登山主道。據傳,當年在漢 明堂行完封土之禮后,漢武帝劉徹選取此路騎馬登山,取意“東為首,氣東升”,寓意紫氣東來,國泰民安。而後,歷代帝王多有效仿者,被譽為東御道。
此地“明堂落日”“半山腰玉”“雲海日出”“碧霞佛光”等並稱為泰山八大奇觀。東御道是泰山山脈中一個比較開闊的溪谷,進山路線地勢平緩易於攀登。沿路兩邊古色古香的商鋪、酒店鱗次櫛比,廳閣樓台,各具特色。一派“竹籬迎山茅店月,柴門臨水稻花香”的村舍景緻。
孔子講書堂
位於牛山口村最北部,與齊長城遺址相鄰,此處三面環山,一面臨谷,地勢險峻,環境幽雅。據傳,春秋時期孔子游完泰山來到牛山口,忽見前面不遠處杏花開滿山谷,花香撲鼻,流水潺潺,便選此處講學,後人便把“杏壇”稱作孔子講學的地方,庄名遂改為講書堂。由於這裡人文自然環境絕佳,孔子便成了常客。此後這裡風調雨順、路不拾遺、子孝父慈、人際和諧。講書堂名聲大振。
馬刨泉
與講書堂一山之隔,周圍林木茂密,清泉潺潺。相傳隋末河北起義軍領袖竇建德,被敵軍追趕至此歇息,時竇建德所騎戰馬在此踢出一甘泉,眾兵飲用得救。
齊長城遺址
位於牛山口村北部分水嶺上,經山脊而過。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山東考古錄》云:“大約齊之邊境,青州以南則守在大峴,濟南以南則守在泰山,是以宣王築長城,沿河,經泰山,千餘里至琅邪台入海。”全長618.9公里。
作為齊魯大分水嶺,齊長城將黃河、泰山和東海連接在一起,巍峨恢宏,似東方巨龍,盤旋飛舞於崇山疊嶂之中, 是春秋戰國時代古戰場,是齊魯文化交流的紐帶。
此段長城西自窗戶嶺入岱嶽區道朗鄉黃巢寨山,沿山脊折而東北,再入長清境。自界首北頂山又入泰安境,沿岱陰泰歷邊界線崇山峻岭,經摩天嶺、牛山口西北、馬刨泉村北、講書堂北、大葯鄉北、長城嶺、水泉子村、西門台、天馬頂與長城嶺相接,長82公里,殘垣斷壁處處可見。
其中東段最清晰,自大津口經黃前鎮水泉子村西北濟泰公路山口,至下港鄉谷山村,遺址綿延不斷,長34公里,高2.4米,底寬6.10米,頂寬2.4米,石築,間以夯土。長城依山就勢而築,建築宏偉壯觀。
黃伯陽洞
位於大津口鄉栗杭村西北部,傳說戰國方士黃伯陽曾在此修鍊,《岱覽》云:東北為鹿町山,距龍門山五里。山腰有平曠地,為町疃鹿場。山陽一洞,傳戰國時黃伯陽隱此,因名。現在遺跡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