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神
中國民間信奉的司蠶桑之神
青衣神是中國民間信奉的司蠶桑之神。主要是在四川眉山,教民蠶事。在古代,蠶神有著重要的地位,中國勞動人民為了向蠶神表示敬仰,並表達蠶農對來年豐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蠶農們對蠶神進行祭祀,並衍生出許多風俗。瓦屋山——青羌之肆:羌人祭禮青衣神的圖騰崇拜地。
即 蠶叢氏。教民蠶桑,民尊之為神。《路史·前紀四·蜀山氏》“其妻曰妃,俱葬之” 【宋】羅蘋註:“﹝ 南朝 齊武帝 ﹞ 永明二年,蕭鑒刺益,治園江南,鑿石冢,有槨無棺……有篆云:蠶叢氏之墓。鑒責功曹何佇墳之,一無所犯,於上立神,衣青衣,即今成都青衣神也。”清蔡方炳 《廣輿記·四川·眉州》:“﹝ 四川 眉州青神 ﹞青衣神廟。青神,昔蠶叢氏服青衣,教民蠶事,立廟祀之。”
“蜀國多仙山”,在四川盆地西沿洪雅縣境內的瓦屋山就是一座秀拔群峰的仙山。由於它海拔2830米,高矗雲漢之中,神秘幽深、奇觀迭出,明清以來曾被冠以“妖名”從正史中刪除,致使這座曾與峨眉共同媲美天下的仙山銷聲匿跡,幾乎被世人忘卻。網站建設者陸續收集到一些史料,結合當地地名和口碑,試圖拂去塵埃,還原瓦屋山的歷史面目。
瓦屋山——青羌之肆:羌人祭禮青衣神的圖騰崇拜地
青羊之肆在哪裡?在成都嗎?否,因為老子所在的年代還未建成都,這裡的“成都”只是蜀地的代稱。青羊肆是青羊宮嗎?也不是。因為青羊宮是在唐代唐玄宗時,將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的故宅故作道觀的。更重要的是老子到四川的年代,正是蜀王蠶叢去世不久,青衣江邊的羌人正為他們的青衣神舉行規模空前的祭祀活動的年代。
《說文解字》載,羊字通羌,肆與祀同。蠶叢時期的青羊肆即青羌之肆——青衣江流域的羌人祭祀青衣神之肆。瓦屋山即是一處最大的青羌之肆。瓦屋山頂15000畝,從遠處眺望宛如一座瓦屋,古人見象生義,命名為“居山”,意為可居住之山。同時又因其山頂平兀,有幾條瀑布從山頂飛瀉而下,匯成一條大河,倒了一個右拐,圍繞著蠶叢活動的中心區域,旋了半圈,酷似“蜀”字,因此把江又稱作蜀江,把山稱作蜀山。周代以文王演釋的《易經》為立國的指導思想。居山(瓦屋山)雖與鎬京相距千里,然而純樸的蜀人卻從善如流,以“易”為俗,將瓦屋山命名為易俗鄉,並且為了紀念協助武王伐紂的周公,將瓦屋山下的河流叫做周公河。
此時的瓦屋山區,以《易經》為生活準則,卜筮之風大盛。屋巫相通。人們對瓦屋山上出現的天象奇觀無法解釋,只能認為它距天最近,是神仙們居住之地,而頂禮膜拜。當地流傳著“瓦屋山是用金柱頭、銀磉礅建造的,有24座神仙洞府”的說法。每有重大活動,山民均要上山求神許願。至今山上還保留著許多與祭祀有關的地名,如三霄洞、大法洞、五郎洞、晴雨洞、靈牛洞、野牛街、龍神崗、望鄉台、迷魂凼、炳靈祠等以及與占卜祭祀有關的傳說。
千里取經——老子尋求心目中的理想王國,青衣神的蜀國春秋末期,由於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經歷五公稱霸,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衝破《易經》和《周禮》的束縛,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產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以及《孫子兵法》、《論語》、《道德經》、《詩經》等幾部影響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經典巨著。老子及其所著《道德經》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老子(約公元前560年—前400年),生於春秋末期,與孔子同代。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史。他是中國歷史上首先用新的宇宙觀來代替上帝神學統治的第一人,是從宇宙觀的角度考察自然、社會和人生問題的一位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說”。他在函谷關應關令尹喜之邀而寫的《道德經》,集中體現了他的先進思想。後來他被東漢時的張陵推崇為道教的祖師,尊為太上老君。老子西出函谷關到四川來幹什麼?原來是來尋找“青羊之肆”,來尋找以蠶桑興國,敢於首先稱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禮的蠶叢蜀國。
蠶叢以絲綢興邦,不僅加強了同中原的聯繫,而且打通了南方絲綢之路,使蜀中所產蜀布和青筇竹杖,遠銷到身毒(印度)。蠶叢立國興邦的事實,不能不引起身在中原的大思想家老子的矚目和關心,促使他不遠千里,用了三年的時間來考察青羊之肆。老子到了“青羊之肆”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當周之末,居山與世人絕跡。惟有黃髮友五人,手扶青筇之杖,出入室中與老子談。”這青黃不接筇之杖就是青衣江南邛崍山(轎頂山)所產筇竹所制。那五位黃髮友就是瓦屋山的五郎洞主。最後老子升化在瓦屋山——青羊之肆。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其升化處修了會仙橋、太極殿。並且把瓦屋山又叫做君山、老君山。到了唐玄宗時(712—742),將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的府宅改作青羊觀后,人們便將青羊之肆移稱青羊宮,並作為老子升化處予以祭祀。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蠶叢著青衣,教民種桑養蠶,使蜀地經濟勃興,創建了蜀國。死後蜀人感其德,祀蠶叢為青衣神(蠶神),將其出生地命名為青神縣,其主要活動區域亦在青衣命名即青衣江。傳說蠶叢死後葬在瓦屋山東岩與他的家鄉青神縣遙遙相望。山上有川主廟、王爺廟、大槨槽、七槨山。
在蠶叢時代,青衣江流域居住的主要是羌人,除了養蠶、漁獵,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在祭祀青衣神的活動中,在高高的壩子中搭台酬神唱戲,娛神而自娛,形成規模空前的“青羌之祀”,流傳至今的“三月三”、、“五月台會”等均是此種古蜀遺風,而瓦屋山則留下了“聖德”、“薄山”、“遣福”、“萬安”等龐大的祭祀蠶叢的建築群,是當時最集中最典型的青羌之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