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光

當代畫家郵票“牡丹之父”

田世光(1916年10月—1999年7月)號公煒,祖籍山東樂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師承張大千、趙夢朱、吳鏡汀于非闇齊白石諸先生。早年拜張大千門下,為大風堂弟子之一。

早年求學於京華美術學院,專攻國畫花鳥,解放前在北平國立藝專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他長期從事花鳥、山水畫創作,繼承了宋元派雙勾重彩工筆花鳥畫的優良傳統技法,並賦之予新的時代精神,為我國現代工筆花鳥畫名家。田世光先生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副會長,中國畫研究院第一屆院務委員。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16-10-27

出生

1916年10月27日,出生於山東樂陵六郎庄一個中農家庭中。

1937

奠定工筆重彩花鳥畫基礎

1937年考入“北平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館,任研究員、講師。在該館研究8年,主攻宋元畫派工筆重彩花鳥畫及元宋山水畫,奠定了工筆重彩花鳥畫的堅實基礎。

1946

拜在張大千大師門下

1946年春,正式拜在大風堂門下(指拜在張大千大師門下)。

1950

發起成立“新中國畫研究會”

1950年和葉淺予、劉凌滄、墨浪等共同發起,在北京市文管會的支持下,成立了“新中國畫研究會”(即現中國畫研究會的前身),這是北京解放后最早成立的群眾美術團體,通過各種社會活動,讓國畫為人民服務作出了貢獻。

1955

同14位著名畫家繪《和平頌》獲反響

1955年,為了響應美國著名畫家安東·里弗勒吉爾的建議:“全世界進步藝術家應通過他們的藝術而對世界和平大會作出貢獻”,同我國14位著名畫家共同繪製了一幅彩墨國畫《和平頌》。畫作送往赫爾辛基后,在世界和平大會上得到了積極反響。

同14位著名畫家繪《和平頌》獲反響
1985

應國防部邀請,繪《松樹白鷹》

1985年,應國防部邀請,為遠望樓賓館作文二巨幅畫《松樹白鷹》,畫面上蒼松挺拔,雄鷹翱翔,浮現出現實與理想的勝境。

應國防部邀請,繪《松樹白鷹》
1964

牡丹畫郵票獲好評,獲“牡丹之父”

1964年中國郵政採用田世光繪製的17款牡丹圖案發行了志號為特61的牡丹小型張和15枚郵票,該套郵票因繪畫藝術高超、印製水平精細和富貴吉祥的內涵廣受集郵愛好者追捧,田世光也因此被尊稱為“牡丹之父”。

牡丹畫郵票獲好評,獲“牡丹之父”
1999-07

去世

1999年7月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田世光老年
田世光老年
1916年10月27日,出生於六郎庄一個中農家庭中。田家的祖居是一座古老的庭院,房頂上鋪著瓦當滴子,兩進的院落,門口原有影壁和上馬石,這原是清末一個官員的房子,后輾轉賣到田家手裡。田世光的先祖於清初逃荒來京,至先生孫輩已六世居住此庄,故先生自題畫室曰:“六世老居”。
六郎庄位於昆明湖東岸,明人沈榜《宛署雜記》中記載宛平縣西北有北海店,“其旁曰牛欄庄”,即指此地。最初只有8戶人家種稻養牛,以後清代修暢春園、頤和園,六郎庄得到發展,庄中不少人在園裡當差,慈禧太后每年春天去頤和園,也是必經過六郎庄。清兵入關后,人民為了表達對清朝統治者的反抗情緒把牛欄庄敷演成“六郎庄”,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內務府總管赫奕的奏摺上。先生幼年居住過的小獅子衚衕東口有一石樁,樁頂鐫有獅像,傳說這是楊六郎的拴馬樁。
田世光作品
田世光作品
六郎庄又名柳浪庄,人們於房前屋后遍植楊柳,明時庄北有“柳浪聞鶯”的佳景,與清華園里的“桃堤春曉”相映成趣。這裡稻畦千頃,荷塘棋布,每年陽春三月,稻地里自動湧泉,乾隆皇帝曾有詩描繪:“垂柳依依村舍寒,新苗漠漠水田稠。”至於蓮藕、荷花、菱角慈姑荸薺、杏樹、桃樹等植物花樹更是應有盡有,黃鵬、伯勞、灰喜鵲、秧雞、鷺鷥、野兔、天鵝、鴛鴦等鳥類也經常棲息在村頭田地里。
這美麗的田園風光與淳樸的民風給了田世光以潛移默化的影響,陶冶了他的性情,在他從藝以後,這些帶有泥土清香的應時景物,就經常出現在他的筆下。他的畫中落款大多是“寫於昆明湖畔柳浪莊上”,亦或是“世光寫我庄小景”。三四十年代,田世光的工筆花鳥在北平畫界就已具聲譽,由於他長年潛居田園,淡泊名利,以“柳浪庄人”自居,並以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追求著藝術的純真,這便形成了他的藝術的獨特風格。

教育經歷

田世光生前留影
田世光生前留影
1933年考入北京京華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受教於齊白石等著名畫家,曾3次獲一等獎。
1937年畢業后考入“北平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館,任研究員、講師。在該館研究8年,主攻宋元畫派工筆重彩花鳥畫及元宋山水畫,奠定了工筆重彩花鳥畫的堅實基礎。青年時代即在北平畫壇享有盛名。

工作經歷

自1938年起,田世光先後在北京京華美術學院、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及解放后的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是北京畫院院/外畫師,第一屆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1993年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生前還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藝術研究室顧問、北京工筆重彩學會副會長、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名譽教授等職。

創作特點


雙勾重彩技法

田世光畫作
田世光畫作
田世光出身於大家族,但在全族中以他家的支脈最窮,幼年常遭到家族中有錢人的白眼,使他痛感“富而不仁”的古語,進生同情窮苦人之心,立志要作出一番事業。他自學齡時起即在本村讀私塾,喜歡畫畫,經常用石筆和粉筆在方磚上畫小雞、小鴨、汽車、飛機,還喜歡回燕子和蝴蝶、草蟲等。看到別人放風箏,自己買不起,也只有自己動手繪製。
他有一位本家舅舅,曾帶他去中央公園(即中山公園)看中國畫學研究會舉辦的展覽會,這時他才知道什麼是山水、花鳥、人物畫,從此便開始用寫字的筆、紙畫了起來。在中小學讀書時,他的美術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的,但以家中經濟困難不得不中途掇學,由親友介紹,去到店鋪學徒。
1933年,17歲的田世光在舅舅的資助下,考入了北平私立京華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受到了工筆花鳥畫教師趙夢朱和山水畫教師吳鏡汀、書法篆刻教師于非闇暗諸先生的啟蒙教導。先生本喜歡山水畫,但選學山水畫課的大齡學生較多,教師授課時年小的同學都被擠在外邊無法近前,因此先生即轉學工筆花鳥,兼學山水畫。趙夢朱先生是田世光的花鳥畫的啟蒙老師,為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對學生熱心教導,是一位修養深厚的沒骨花鳥畫家。田世光虛心學習,對老師的教導洗耳靜聽,深刻領會,因此得趙先生賞識。
我國花鳥畫成為獨立畫種,略晚於山水畫,它發展於盛唐、五代,迄宋、元之際達到高峰。五代黃荃、黃居寀父子的濃艷富麗的勾勒填色回法和北宋徐荃之孫徐祟嗣的輕淡野趣的沒骨畫法,遂成為花鳥畫的兩大脈系。勾勒派工筆花鳥畫至明、清兩代,受到文人寫意畫的衝擊,至咸、同年間漸成絕響(參見鄭午昌先生著《中國畫學全史》)。田世光在刻苦學習工筆沒骨花鳥的同時尚感不足,那時他常到故宮參觀古畫,認為古畫是重紅重綠的,先生就此萌生了光大宋元畫派雙勾重彩花鳥畫技法的宏願,潛心鑽研起來。
因為該技法已失傳多年,故研究起來非常困難。他認為臨摹是承繼傳統精華的重要手段,就想多看看古代作品。由於個人經濟困難,當時故宮博物院門票6角(相當於l/3袋麵粉價格),去不得,參考印品吧,價錢昂貴買不起,只好在廢品地攤上買幾張背面印有古畫照片的過期的故宮台曆,貼在舊雜誌上進行觀摩。他整日揣摹雙勾花鳥畫法及運筆方法。他臨摹過宋人崔白的《竹鷗圖》、元人商琦的《杏雨浴禽》、明人呂紀的《草花野禽》、沈周的《鳩聲晚雨》。田世光一點點地琢磨,不斷領悟宋元勾勒畫家精微觀察、細緻描繪的創作思想和手法,終於掌握了雙勾這一傳統程式技法,並運用於繪畫創作之中。
1938年5月,北平中國畫學研究會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舉辦第十五次成績展覽會,展出了田世光用勾勒法繪製的一幅力作《竹枝伯勞》,畫面上疏竹蘭草簇擁著兩大塊山石,枯枝上立著一隻栩栩如生的伯勞鳥,整個畫面清麗工整,情趣盎然。這幅畫的創作,得力于田世光對伯勞鳥的寫生,還借鑒了宋代崔白的手法。
這幅畫被選登在當年出版的、代表當時北平繪畫創作水平的《藝林月刊》第102期上,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周養庵對此畫評價頗高,稱之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這對當時年僅22歲的田世光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他的研究探索得到了社會的承認。《竹枝伯勞》是田世光發表於報刊的第一幅作品,以後他的創作便如江河涌流,他的作品也不斷在報刊上發表。從這一年起他開始在國畫研究館教課,次年又在京華美專教課。
新中國成立后,田世光先生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工作中,悉心傳授雙勾重彩,為瀕臨失傳的傳統技法得以普及發揚,作出了突出貢獻。令田先生感到欣慰的是,80年代他的一些門人弟子在雙勾渲染技法上又溶中國寫意畫和西方繪畫於一爐,用現代審美意識和情趣,畫出了花鳥畫的新時空和新境界。

人物事件


古物陳列所研究員

“七七”事變前夕,故宮三大殿古物陳列所所長錢桐牽頭成立了國畫研究館,招收當時各美術學校畢業的學生,田世光於1937年從京華美術學院畢業后,考入了古物陳列所,作了第一期研究員,后升為助教、講師。
錢桐親自向研究員們教授古典詩詞;張大千、黃賓虹、于非闇*被聘為導師,黃賓虹那時在北京國立藝專授課,每周來古物所講授畫理。古物所存有故宮、熱河行宮及頤和園收藏的歷代畫作,由工友每天上午將藏畫取出,供研究員們分三科進行觀摩,下午復由工友點清封好,鎖入庫房加封保管。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抗戰勝利。田世光十分珍惜此一學習機會,對館中徐、黃畫派的花鳥畫名作苦心臨摹,既學黃荃的結構精密、色度濃麗,也學徐熙的著色柔潤,兼收兩家之長,盡得宋元勾勒畫派技法之精髓,逐步形成了造型準確、色彩絢麗,在鮮艷中含有幽雅氣氛的獨特風格。在古物所的8年時間裡,先生遍臨了該所收藏的歷代名作,這對他一生的創作道路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1940年先生開始在京華美術學院任講師,1943年到1945年,在北京國立藝專教課。他治學嚴謹,創作勤奮,十幾年內沒在夜裡l點鐘以前睡過覺。

交往徐悲鴻

抗戰勝利后,京華美院停辦,北平國立藝專沒有續聘,先生賦閑在家,物價高漲,生活困頓,只得在琉璃廠各南紙店(如榮寶齋)掛筆單賣畫為生。
田世光畫作2
田世光畫作2
1946年6月底,徐悲鴻先生出任國立北平藝專校長,請著名畫家齊白石、吳作人李可染李苦禪等到校任教。是時,田世光創作了一幅長1.2丈的《幽谷紅妝》圖,畫面以海棠花為主,並以瀑布、山壁、錦雞作映襯,這是一幅風格獨特的花鳥與山水相結合的巨幅作品。先生這幅畫頗多含意:當時山水畫家總認為花鳥畫是雕蟲小技;再則人傳徐悲鴻大師說北平畫界沒有巨幅作品。田世光雖然沒有見過徐先生,但得聞此言卻有些不太服氣,他想,畫得好壞姑且不論,但是畫巨幅畫我還是可以的。他有意出品這幅畫讓徐先生看看。先生這幅巨畫參加了在中山堂舉辦的聯展。事後藝專李旭英告訴先生說悲鴻校長在《幽谷紅妝》前看了好幾遍,還打聽作者是否一位老先生?過了幾個星期,藝專教務科長劉均衡代表大師來家看望先生,並詢問可否去藝專教課。均衡建議他去拜訪悲鴻先生,田世光認為當時徐先生正與北平某些國畫家論戰,不必主動去見徐先生。又過了兩個星期,藝專註冊科長張衛銓來家,說徐大師次日擬登門看望。徐大師為了學生,不惜年長親自到一個青年畫家家裡登門聘師,這說明了大師人格之偉大。先生為此非常感動,由衷敬佩大師的為人,第二天便主動去拜望了悲鴻大師,並受聘為藝專講師。從1947年暑假后,先生一直在藝專(解放後為中央美術學院)授課,由講師而副教授而教授,至80年代還帶過研究生。
這次會面,田世光對悲鴻大師有了很好的印象,認為大師虛懷若谷,非常厚道,對美術界新人關懷備至,有長者之風,令人敬佩之至。關於這次會面,廖靜文女士在《徐悲鴻一生》一書中有段敘述,她稱田世光是“一位刻意寫實的畫家,絕非其模擬者可望其項背。”先生和徐悲鴻在後來的交往中,筆墨互有往還。悲鴻大師把自已的作品請世光先生添補合作者有10幅左右,其中一幅《竹外桃花》,就是徐、田二人合作的。題籤上寫有:“東坡詩意悲鴻、世光合作19431950年。”悲鴻大師1943年畫竹在先,1950年田世光補畫桃花在後。

師生情誼

抗戰前夕,田世光有幸認識了張大千先生,大千先生對他的花鳥畫很是欣賞,準備拜門收徒,適值“七七”事變,大千先生去敦煌主持莫高窟的臨摹和研究。當抗戰勝利,張大千先生再返北平時(1946年春),田世光正式拜在大風堂門下(指拜在張大千大師門下)。拜師禮在頤和園長廊東頭的養雲軒舉行,田世光向大千先生行了傳統式樣的三跪九叩的拜師禮。同時拜門的學生還有梁樹年、王學敏、俞致貞
當時,張大千先生就住在養雲軒,因為離得近,田世光常去,為先生理紙磨墨,聆聽先生的教誨。大千先生留著一縷長髯,作畫時像大將上陣似的,袖子一挽,運腕提筆,筆墨到處酣暢淋漓,讓人看著真痛快。為了作畫,大千先生可以連續工作,廢寢忘食。先生後來回憶說,大千先生這種獻身藝術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們這些門人弟子,從他那裡回來,作畫都增加了勁頭。
大千先生說:“師徒之間如父子”。他經常給學生講解自己的作畫心得,或把剛購得的古畫張掛牆上,結合學生習作,講解作品得失,讓學生提問題,他誨人不倦至學生理解了為止,還常指點學生習作的不足之處。張大千還是位美食家,喜歡自己燒菜,當時北平飯館學習他的香酥鴨作法而稱之為張大千鴨。還有一道干燒桂魚,叫張大千乾魚。他吃炸麻雀,一次可吃80多個,因為伙食太好,學生們住上幾天都得回家涮腸子。
大千先生師古不泥古,可將石濤畫卷模仿得足以亂真。構圖敢破格,善截取,表現出個人獨到之處。有的作品從透視比例看是不合理的,雖然畫了一個大人,但並不顯得山小,這就是畫法高於一般人的地方了。他的《風雨歸舟》、《廬山圖》等,對世光先生後來的山水畫創作影響很大。潘絜茲在《田世光畫集序言》中寫道:“他的山水畫也畫得極好,只是為花鳥畫所掩,被人們忽視罷了”。
大千先生1983年在台灣臨終前,把自己新印的畫集10餘冊簽名分贈大陸畫家。其中給北京畫家的有5本:有他朋友李可染、李苦禪,學生胡爽安、田世光和劉力上、俞致貞夫婦。給田世光的這本是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的《張大千書畫集》第四集,扉頁上用蒼勁的筆觸題道:“世光賢弟留閱,不得見者三十餘年,弟藝事大進,而爰衰老矣,八十五歲叟爰”,表現出對得意門生的器重和期望。據說這是大千先生去世前十幾天寫的,待田世光等收到這輾轉寄來的畫冊時,大師已作古月余了。

創作《和平頌》

新中國成立后,先生追求進步,為了振興國畫藝術,早在1950年就和葉淺予劉凌滄、墨浪等共同發起,在北京市文管會的支持下,成立了“新中國畫研究會”(即現中國畫研究會的前身),這是北京解放后最早成立的群眾美術團體,通過各種社會活動,讓國畫為人民服務作出了貢獻。
1955年,為了響應美國著名畫家安東·里弗勒吉爾的建議:“全世界進步藝術家應通過他們的藝術而對世界和平大會作出貢獻”,我國14位著名畫家共同繪製了一幅彩墨國畫《和平頌》。畫長398厘米,高201厘米,這14位畫家是:齊白石、陳半丁何香凝、于非闇、汪慎生、李瑞齡、馬晉、徐燕蓀、楊敏、王雪濤、吳一舸、張其翼、田世光和段履青(順序按年齡大小排列)。
這年世光先生38歲。“和平頌”三字由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郭沫若題寫。畫是1955年6月在美協作出的,前後歷時10天,其中和平鴿部分是由於非闇和田世光共同完成的。畫作送往赫爾辛基后,在世界和平大會上得到了積極反響。原作現存對外友協。隨著時間的流逝,1985年,應國防部邀請,為遠望樓賓館作文二巨幅畫《松樹白鷹》,畫面上蒼松挺拔,雄鷹翱翔,浮現出現實與理想的勝境。畫作完成後,張愛萍同志偕夫人與先生在畫前合影。田世光的作品在《中國畫集》《當代中國畫》《中國畫選集》等大型畫冊中均有收載。個人畫集,由北京榮寶齋印製中。

作品收藏

田世光的作品早在40年代就廣為國內、國際人士收藏。50年代與郭沫若先生合作“百花齊放”大型畫冊,由郭沫若寫詩,田世光作畫達72幅,並與齊白石、何香凝、陳半丁等共同創作大幅中國畫《和平頌》,為《世界和平大會》獻禮。田世光是國內外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中國畫家。許多作品在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天安門、中南海紫光閣及許多省市的博物館、美術館等均有珍藏。他的作品曾多次在日本、英國、美國和法國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展覽和出版,以及一些國家級的博物館珍藏並獲獎。
作品有《英姿萬古》(藏於中國美術館)、《春暉》《幽谷紅妝》《山雀》等。曾舉辦個人畫展多次。出版有:《田世光花鳥畫集》《田世光畫集》。
印鑒:公煒、田、田世光、百花齊放、世光、田世光印、花間鳥語、柳浪西園。

郵票名作

田世光繪製的牡丹郵票
田世光繪製的牡丹郵票
1964年中國郵政採用田世光繪製的17款牡丹圖案發行了志號為特61的牡丹小型張和15枚郵票,該套郵票因繪畫藝術高超、印製水平精細和富貴吉祥的內涵廣受集郵愛好者追捧,田世光也因此被尊稱為“牡丹之父”。在郵票畫面中田世光採用工筆畫手法,用雙勾重彩描繪盛開的牡丹,表現出了牡丹婀娜多姿、雍容華貴的風範,極具藝術價值。郵票採用彩色影寫版,精美的印刷使郵票更加色澤鮮亮,層次豐富。1980年牡丹郵票曾被評為“建國三十年最佳郵票”,15枚套票也高達2000多元。
田世光繪製的牡丹郵票
田世光繪製的牡丹郵票
中國郵政在2009年的世界集郵展覽上將田世光繪製的牡丹郵票與新發行的牡丹郵票(《國色天香圖》小型張)一起開發為《國郵·國花牡丹》大郵票,《國郵·國花牡丹》大郵票首次採用書畫高仿工藝,將牡丹郵票放大為高706毫米、寬400毫米的巨幅郵票,並採用傳統書畫裝裱方式將牡丹大郵票裝裱成畫軸式郵票,牡丹大郵票分為絲絹版和宣紙版兩種,分別採用高級傳統書畫專用絲絹和專用宣紙;為便於保存和長久收藏,郵票採用防水油墨,對宣紙版還進行了最新的防水技術處理,理論上可以保存數千年。《國郵·國花牡丹》大郵票還是中國第一套採用古畫高度模擬工藝製作的國畫郵票,兼具書畫和郵票雙重收藏價值。
《國郵·國花牡丹》大郵票的發行具有特殊意義,受到2009世界郵展國內外集郵專家的高度評價,並作為郵展評審委員會和徵集委員會委員專享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