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集鎮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下轄鎮

申集鎮位於五河縣的西北部,東臨沱湖,北靠沱河。南與小圩鎮接壤,西與東劉集鎮相鄰。鎮轄17個村。申集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晟初興集於廟會,該集鎮駐紮地以申姓為大戶,故取名申集。目前最大姓是姓張和姓朱人口最多。

基本概況


申集鎮隸屬於安徽省 蚌埠市 五河縣,地處五河縣城西北20公里處,東靠沱湖,南鄰馬拉溝,北靠沱河與泗縣相鄰,西與固鎮相望,有“兩縱一橫”的交通網路,全鎮已建成40公里村村通水泥路。隨著泗河、關咀兩座跨沱河大橋相繼開工建設,申集鎮已成為五河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商貿重鎮。
該鎮面積124平方公里,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該鎮總人口4.8萬餘人。鎮轄17個村。

歷史文化


申集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晟初興集於廟會,該集鎮又以申姓為大戶,故取名申集。申集歷史上是鹽路重鎮,在交通落後的古代是北鹽南運至蚌埠方向的必經之地。抗戰時期申集曾為泗五靈風縣政府辦公所在地。在下轄旗杆朱村有貞姐墳,趙王墓等古迹。沱河清淤在旗杆朱村自然段挖出古劍等古戰爭留下來的物品。是歷來兵家爭奪地。

行政區劃


申集鎮下轄村:
申集村甄集村南歐村馬集村高廟村於張村喬張村張村村泗河村南喬村台李村大董村大路村朱圩村黃李村彭集村莫圩村

區域交通


申集交通便捷,區位優越。鎮內申小路南與省道五(河)固(鎮)路相接,北與泗縣至草溝路相通,即將鋪設的白夏路西與省道固(鎮)泗(縣)路相交,東與104國道相連。

地理特色


申集鎮-小路
申集鎮-小路
即將鋪設的白夏路西與省道 固(鎮)泗(縣)路相交,東與104國道相連。農作物主要以小麥水稻花生為主。全鎮小麥面積72萬畝,總產22300噸;水稻面積5.6萬畝,總產30000噸;花生面積2.6萬畝,總產8180噸。全鎮土地資源、水資源、飼料飼草資源充足,發展畜牧水產養殖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條件得天獨厚。

經濟發展


申集是外商投資的理想之地。全鎮有耕地8.8萬畝,河湖水面0.6萬畝,沿河湖待開發低洼地1.8萬畝。
農作物主要以小麥、水稻、花生為主。2004年,全鎮小麥面積7 2萬畝,總產22300噸;水稻面積5.6萬畝,總產30000噸;花生面積2.6萬畝,總產8180噸。
全鎮土地資源、水資源、飼料、飼草資源充足,發展畜牧水產養殖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條件得天獨厚。
申集鎮-鄉下
申集鎮-鄉下
申集鎮的主要產業是糧食和油料。2004年全鎮糧食產量55533盹,油料產量8891 噸。主要工業企業是糧食加工條件和建築材料加工業。大米麵粉加工佔90%.年產值3300多萬元。
改革開放以來,申集的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2004年全鎮生產總值3.8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0.62億元,農業總產值1.29億元,財政收入3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05元。
申集是澮北地區商貿重鎮。每逢三、五、八、十逢集,逢集日趕集人數一般在萬人左右。主要貿易商品為糧食、農資、石油、家電摩配、畜禽、肉類、水產品、建築裝潢材料、日雜百貨、服裝、木材傢具、農副產品等,日貿易額達10-15萬元。

基礎建設


申集鎮-工廠
申集鎮-工廠
集鎮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全鎮有中小學22所(其中2所初中,20所小學),在校生8922人,教職工256人。鎮衛生院有醫務人員24人,床位20張。村衛生室、衛生站37所,醫務人員l48人。申集、喬張兩個集鎮開通了有線電視。35千伏變電所正在籌建,日供水l400噸的水廠即將竣工並投入使用。商業主要是農資、農機、家電、傢具、日用百貨、建築材料、服裝銷售等。服務業主要有餐飲、農機修配、家電維修、電信、郵政、運輸、農機、農技等服務。

新農村建設


該鎮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以農業產業化,城鎮一體化,農民知識化,管理民主化為著力點,努力提高農村農民的居住、生活環境。
一、率先在甄集村喬張村進行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已初具規模,本著規劃科學合理,因地制宜,節約集約用地原則,使兩村新農村建設紮實有效的進行,使村容村貌得到了一定期的改觀。
申集鎮
申集鎮
二、在張村廉直和申 集、南喬、喬張街進行了改水工程,觀摩村廉直庄已吃上了乾淨的自來水。
三、在於張村進行了改廁工程,使村衛生環境得到了改觀,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現象。
四、村村通工程在該鎮已基本實施完畢,徹底解決了群眾行路難問題,道路四通八達,暢通無阻。

災后重建


申集鎮位於五河西北邊陲,三面環水,且溝河湖相連。申集鎮2006年遭受了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全鎮8.8萬畝耕地有7萬畝被洪水吞沒,17個行政村有14個被洪水圍困,110個自然庄有86個全面進水,全鎮5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 3億元。
民之安危,重於泰山。確保每一個受災戶有糧可吃、有病可醫、有房可住,鎮黨委、政府作出的鄭重承諾。2006年的大災損失最為慘重的是種植業,改變種植業受制於天的弱勢產業命運,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8.8萬畝耕地的資源優勢,該鎮立足長遠,調整結構,突出抓好三個1/3:一是將1/3土地建成項目。該鎮新栽植的1萬畝片林成功抗禦了災害,使畝效益增加2至3倍。該鎮打算再造一個萬畝片林,形成產業特色,引進林木加工項目,推進林業產業化。二是將1/3土地建成高效農田。對2. 7萬畝旱作區,堅持“秋調春種,春調夏種,夏調秋種”的觀念,大力推行糧經、經經、糧經飼結合和立體間混套種,做到一年四季結構調整不間斷。三是將1/3土地建成旱澇保收區。秋種中,該鎮在確保7萬畝秋種作物及時安種下地的同時,主抓1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示範項目,並與1665戶農戶簽訂了回收訂單,可促使農民增收848.4萬元。
2008年五河縣申集鎮田野,近處是一片片綠油油、長勢喜人的小麥和油菜,遠處是一排排災后新房拔地而起;走進村莊,男女老少都忙個不停,編葦席、打草包、串珠子、搞養殖,到處洋溢著安寧祥和的氣息,讓人難以看到災后的“傷痕”。

養殖產業


申集鎮受災后,政府及時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養殖業上,一抓漁業二次投放,發動千家萬戶買網捕魚,組織養殖大戶回收種苗,僅此一項農民增收240萬元;二抓水禽園區建設。在懷洪新河南沱河、馬拉溝沿岸分別建立3個水禽養殖園區,三個養殖園已入駐養殖戶518戶,養鴨鵝15.5萬隻;三抓千家萬戶養殖。全鎮共發放養殖貸款158萬元,新增黃牛1500頭,新增生豬5680頭,新增山羊8260隻,新增鴨鵝28萬隻。二是實現1/3勞力就地轉移。鎮黨委、政府明確4名黨政班子成員主抓鎮內企業災后恢復,協調70萬元幫助40多家民營企業迅速恢復生產,解決了了3000多名勞力就業問題。與深圳義烏等地建立聯繫,簽訂手工串珠訂單,有6500人參加串珠生產加工;利用稻草多的優勢,動員群眾編草包,有2000餘人從事草編;利用蘆葦多的優勢,動員群眾編葦簾,有3000餘人從事葦簾編織。三是組織1/3勞力外出打工。全鎮外出打工人數達1.1萬人,其中季節工7500人,常年工3500人。僅此一項農民年底可獲利4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