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穴

中醫穴位之一

下關穴,人體穴位之一,在面部,在顴骨下緣中央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中。屬足陽明胃經的面部經穴,出自《靈樞·本輸》,為足陽明、少陽之會《針灸甲乙經》。主治面口病證,耳聾、耳鳴、聤耳等耳疾。操作方法為平刺0.5~1寸。

名稱釋義


下,指本穴調節的氣血物質為屬陰、屬下的濁重水濕。關,關卡。該穴名意指本穴對胃經上輸頭部的氣血物質中陰濁部分有關卡作用。本穴物質為頰車穴徠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上行至本穴后,水濕之氣中的濁重部分冷降歸地,本穴如有對上輸頭部的氣血精微嚴格把關的作用,故名。

運行規律


滯重的水濕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輕質的陽氣循經上傳頭維穴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張口時隆起;正坐或仰卧,閉口取穴。
簡單說明:下關穴在面部,耳前方,顴骨與下頜之間的凹陷處。合口有孔,張口即閉。

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主治


耳聾,耳鳴,聤耳;牙痛,口噤,口眼歪斜,面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下頜疼痛,牙關緊閉,張嘴困難、顳頜關節炎

臨床運用


(1)牙痛、牙齦腫痛、牙關開合不利,口噤
用穴義:本穴正當下頜關節處,是牙齒開合之機關,且屬足陽明經,其經脈人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上述病證取本穴常用於治療齒痛、牙關不力、口噤等症,對風火上沖和陽明熱盛所致者效果更優。
(2)面痛、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斜
用穴義:足陽明經循行於口、鼻、面部,上述病證,取本穴可疏通經絡,消腫止痛,對於多種原因導致的面痛、口眼歪斜均可選用,常與顴髎、頰車、地倉合谷等配伍應用。該穴皮膚由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分佈,深層由三叉神經第三支的分支翼外肌神經支配,並支配咬肌,下牙槽神經、舌神經等。
(3)耳聾、耳鳴、耳痛、聤耳流膿
用穴義:本穴位於耳前,其陽明經脈“上耳前,過客主人”,其經筋“頰結於耳前”。又本穴為足陽明、少陽之會,足少陽經脈“下耳後……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因此針本穴有疏風清熱,通關利竅,消腫止痛之功,適用於耳部多種疾患。
(4)眩暈、頸腫
用穴義:風火熱邪,上擾清竅則眩暈;火熱結聚於頸部則腫痛。本穴位於牙關,屬陽明經,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其經脈循行於頭、頸部,且與足少陽、足太陽等經交會,用本穴可清泄三經火熱,治上證屬熱者。

配伍


(1)合谷、下關,功能清熱止痛,主治陽明熱邪上擾之牙痛。《備急千金要方》:牙齒痛配下關、大迎、翳風完骨;口失欠、下牙齒痛配下關、大迎、翳風。
(2)大迎、頰車、下關、地倉、巨髎、風池,功能疏風通絡牽正,主治風痰阻絡之面癱。《甲乙經》:口噼配顴髎、齦交、下關。
(3)下關、聽宮、太沖、中渚,功能疏風清熱降火,聰耳利竅,主治肝膽火旺耳聾。《甲乙經》:耳鳴耳聾配下關、陽溪、關沖、腋門、陽關。

論述


1.《針灸甲乙經》:“失欠,下齒齲,下牙痛,腫,下關主之。”
2.《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偏風,口目喎,牙車脫臼。”
3.《類經圖翼》:“耳鳴耳聾,痛癢出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