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苑
甘棠苑
甘棠苑徠,位於河南省三門峽陝州風景區內原陝州古城的北大街,是由民營企業家吳啟民先生投巨資修建的。該苑於1999年動工,到2001年4月竣工對外開放。佔地18畝,建築面積13000餘平方米。是一處在原遺址上修建集人文景觀與園林藝術為一體的旅遊景點。
如今甘棠苑與鐘鼓樓巧妙地連為一體,秉承古祠遺風,亭台樓閣、幽徑曲水、怪石修竹、浮雕名匾錯落有致,美不勝收。
甘棠苑也稱召公祠,是在原召公祠的遺址上修建的,西周初期,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成王的兩個叔叔周公、召公分陝而治,輔佐朝政,“周公營洛,召公主陝”。召公姓姬名奭(shi),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三公之一。由於召公體恤民情,廣施惠政,深得百姓愛戴。後來,百姓自動捐資修建召公祠,院內栽種甘棠樹,以示對召公的紀念。故陝縣也稱甘棠縣舊治。歷代詩人也動情賦詩讚頌,韓雄詩曰:“春橋楊柳應齊葉,古縣甘棠也作花。”
“甘棠苑”這幅匾額是由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提名,滿清皇族愛新覺羅。傅佐題寫的。著名書法家茹桂先生題寫對聯:“倡廉風年年珠圓玉潤,順民意時時月朗氣清”及東映壁上的“廉風垂範”四個大字,左邊是著名畫家范曾題寫的“甘棠遺愛及召公畫像”。在苑內有一塊湖石近似於古代建築物的影壁,這塊巨石重25噸,是經過湖水長期沖刷自然形成的。仔細望去,其形狀似象非象,似龍非龍。陽光直射上去,朦朧中它便似祥雲繚繞,雲龍騰空,“大象無形”的玄機便油然而生。河南省書協副主席張高山欣然提筆“大象無形”。大象是吉祥的象徵,它寓意中華民族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巨石底座上“聖址千秋”說明聖人召公當年曾在這裡居住,同時也希望甘棠苑能成為紀念召公,弘揚召公精神的聖址。讓召公精神流芳千古,遺愛千秋。
鐘鼓樓
甘棠苑
甘棠苑
甘棠苑
甘棠苑
一、召公其人
關於召公身世,千百年來聚訟紛紛,一說為周王室支族,一說為文王庶子、周公旦之兄。經過今人專家學者的考證,召公為文王庶子之說已成為學界共識。召公曆經文、武、成、康四朝,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長者,《今本竹書紀年》記載他死於康公二十四年,生年則不詳。
召公奭被稱為召公,始於文王遷國都於豐之後。《詩·周南召南譜》:“文王受命,作邑於豐,乃分岐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於所職之國。”岐邦周召之地為周人宗廟之所在,即使是在遷都之後,其作為周朝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始終沒改變。將聖都舊地交與周、召二人治理,召公地位可見一斑。
遷都之後不久,召公奉文王之命,帶侍衛百人,巡行江漢南國。此行的目的,一為遵照文王的睦鄰友邦政策,開展外交活動,布文王教化,宣文王德政,二為結交盟國,組織反商同盟。召公展現出了其傑出的外交才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此次任務。此行不僅擴大了周在南國的影響,加強了周同南國各諸侯之間友好合作關係,更是使商周鬥爭戰略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後來武王滅商創造了條件。
文王病逝,武王承續,“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召公擔負起輔佐武王的重任,與周公一起協助武王完成統一大業。在這一過程中,召公充分顯示了其優秀的軍事才能,在滅商及開拓疆土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詩經·召旻》最後一節歌頌了召公英勇作戰的軍事業績:“昔先王受命,如有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予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
殷滅周立,大行分封,召公被封於燕,其子克到燕地就封,召公則一直留在王都輔佐王室。西周建立后,召公屢次上書,告誡武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據《尚書·旅·獒》載,西方旅國向武王進獻獒,召公得知此事後,做《尚書·旅·獒》篇,勸武王“明王慎德”,不寶遠方珍物,要重用賢能之士以保國安民。
滅商大業既成不久,武王染病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和召公輔佐。為了新建立的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周召二人分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由於周初複雜的形勢,周公採取攝政的舉措,不料引起了管、蔡“三監”叛亂,而召公亦“不說周公”,於是周公作《君奭》以表明心跡,召公疑慮釋然,從國家利益出發,堅決支持配合周公的舉措,“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踐淹、遷其君薄姑”,兩人“內彌父兄,外撫諸侯”,使周人度過了“若涉淵水”的局面。
管蔡之亂平定后,周人開始營建洛邑,召公參與了此次規劃、設計、建設的全過程。《尚書·洛誥》載召公“先周公相宅”,即勘測地形,然後進行占卜,“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於洛,卜宅”,並且動員了大量的殷遺民,開始了艱難的營建工作,“太保乃以庶殷攻於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洛邑的營建,對周王朝具有重大的政治經濟意義,而召公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規劃設計思想也為後世都城的建設提供了借鑒藍本。
成王以後,召公的地位愈益見重,《史記·周本紀》云:“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太子釗而立。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毋在節儉,無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太子即位是在召公的主持下進行,可見召公此時地位之高。
召公不僅政績突出,政治地位顯赫,由於勤政愛民,更是深得百姓愛戴。《史記·燕召公世家》載:“召公之治西方,深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於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詩曰:
甘棠苑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公所說。
甘棠也因此成為勤政愛民、施行德政的代表。
二、召公治國思想
周公因其講究“德政”的治國思想而被後人尤其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推崇備至,但周公思想的核心如非天命、德政、史鑒思想,卻是由召公首先提出的。
召公在殷末迷信思想特別濃厚的社會環境下首先提出了“天命靡常”、“天不可信”,認為應該“時我”、“惟人”。“時我”即依靠自己,“惟人”即相信和依靠老百姓,就是統治者應該以民心作為制定政策、實施政治的出發點,不要違背人民的意志,“我民罔尤違”。與“非天命”思想相關的是敬德保民思想。召公認為人事之要在於敬德保民,夏殷兩代滅亡的原因就在於“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召公強調對老百姓要以教化為先,勿濫用刑罰,還要求統治者有良好的政治素質,認為只有王和各級官吏清廉勤政,才能達到“祈天永命”的目的。而召公也正是這一治國思想最堅決的執行者,其甘棠樹下理政、不勞百姓而勞一身的事例被後世永久傳唱。
召公還最早提出了取鑒於亡國的殷鑒思想,時刻警惕殷亡歷史的重演。《在尚書·召誥》中,召公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夏殷兩朝的得失成敗,提出了“我不可不鑒於有夏,亦不可不鑒於有殷”的著名論斷。
三、召公的影響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召公南征江漢,經營周的南國;輔佐武王,討滅殷紂;與周公協作,平定三監叛亂;分陝而治,保土安邦;營建洛邑;扶康王即位,不僅為周王朝的大一統立下了汗馬功勞,更是穩住了周初複雜而不安定的政局,促成了周朝“成康之治”繁榮局面的形成,為周朝數百年的基業奠定了基礎。
召公敬德保民的治國思想不僅影響了周公,更是受到儒家孔子及其後學的推崇,對儒家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召公勤政愛民、清廉仁愛的執政方式,更是深得民心而被百姓銘記,長久地流傳於後世,甘棠也因召公之故成為人們讚美的對象。直到今天,全國仍有許多以召公、甘棠命名的村、鎮、河、湖;文人騷客吟詠甘棠、召公的名文更是不勝枚舉。可以說,召公思想深深地烙進了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他是後人為官執政的榜樣,也是百姓心中永遠的理想。
1.《詩經·召南·甘棠》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2.司馬遷:召公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
3.唐·杜甫:天寒召伯樹,地闊望仙台。★
唐·杜甫:巴山遇中使,雲自陝城來。盜賊還奔突,乘輿恐未回。
天寒召伯樹,地闊望仙台。狼狽風塵里,群臣安在哉。《巴山》不清
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至今王化美,非獨在隆周。\
5.唐·白居易:金馬門前揮劍佩,鐵牛城下擁旌旗。
他時萬一為交代,留取甘棠三兩枝。
唐·白居易: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枝柳,長慶二年春
唐·白居易: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
唯向城郡中,賦詩十餘首。
慚非甘棠詠,豈有思人不。
6.王安石(北宋):《召伯》
召伯方為尊,材亦聖人亞。農時憚煩民,聽訟甘棠下。
嗟今千室長,已恥問耕稼。彈琴高堂上,欲以世為化。
7.宋·范仲淹:願此周召風,達我堯舜知。
宋·范仲淹:上有堯舜主,下有周召臣。琴瑟願更張,使我歌良辰。
宋·范仲淹:我願官商弦,相應聲無間。自然召南風,莫起孤琴嘆。
宋·范仲淹:《送江南運使張傅度支》十郡甘棠歌未歇,一方流馬路初開。啟心知有嘉謨在,足亂雲霓憶帝台。
宋·范仲淹:送陳環秀才游金陵江山不可空,台星照吳中。古來王謝地,今有周召風。
8.明·李元伯:在昔召公去,國人愛甘棠。於今樹已空,時復吹清風。
9. 明·范吉:落葉孤村暮,秋風野寺深。甘棠千載村,蔽芾到如今。
10.清·龔自珍:女牆百雉亂紅酣,遺愛真同召伯甘。
11.清·梁啟超:東籬采客淘潛菊,南國人懷召伯棠。
12.於佑任:詩歌甘棠美召伯,天遣江山助牧之。
13.郭沫若:徠雄關如鐵旌旗北,小徑挑糧領袖忙。五里橫排遺荷樹,千秋蔽芾勝甘棠。《賦井崗山》
14.聞一多先生說:“甘棠者,蓋即南國之社木,故召伯舍焉以聽斷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