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石櫃閣的結果 展開

石櫃閣

唐代杜甫詩作

《石櫃閣》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在詩人眼中,石櫃閣雖然也是“臨虛盪高壁”一般的險要,但眼看著深入蜀地,到了人煙漸稠的利州城附近,相信一家人再也不用擔心為凍餒所迫。於是在這首詩的後面,詩人寫下了"優遊謝康樂,放浪陶彭澤"這樣曠逸的句子。

作品賞析


杜子美秦中紀行詩,如“江間饒奇石”,未為極勝;到“暝色帶遠客”,則不可及已。
杜臆》:
“蜀道多草花”,以在季冬,故奇。“清暉回群鷗,暝色帶遠客”,風致奕奕動人。二句五平五仄作對,偶然得之亦奇。公之奔走亦多矣……然公之游,自發秦州以來而始奇。
言山水幽異處,不能停息往探其奇;雖由行李催迫,亦因吾身孱懦,無濟勝之具耳。所以深有愧於陶、謝也。
唐宋詩醇》:
“暝色帶遠客”造語入妙,《光祿坂行》雲“暝色無人獨歸客”,雋致減矣。
讀杜心解》:
此亦臨江之棧也,又言“幽”,不言險,所謂相間成章者也。……“回鷗”、“帶客”,亦是畫句。“羈棲”四句,轉若深幸此來者;“優遊”四句,仍以“不自由”為謝,則境雖幽,亦聊自遣耳。
杜詩鏡銓》:
入畫似小謝佳句。蔣曰:二句(按指“清暉回群鷗”等),亦見“清暉猶在水,暝色已在山”意,寫水間道上,傍晚時景宛然。
《石洲詩話》:
漁洋以五平、五仄體,近於遊戲,此特指有心為之者言。若杜之“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清暉回群鷗,暝色帶遠客”,至於“山形藏堂皇,壁色立積鐵”,於五平五仄之中,出以疊韻,並屬天成,非關遊戲也。

創作背景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隆冬的一天,年過半百的杜甫攜一家老幼在險惡凄絕的蜀道上歷盡艱辛,終於將漫長的荒山野徑拋到了身後。當他一家沿嘉陵江岸平整的沿江棧道踽踽南行,過朝天峽、渡飛仙關,再行十數里,在古道西風與落日殘照之中,漸漸接近了川北重鎮、富庶而繁榮的利州城。
杜甫一家佇足歇息的地方名為石櫃閣,是北出利州(今廣元市)的第一個閣棧,距利州城不過數里之遙。然而,此處的石壁忽又陡峭起來,危崖向上直立,閣如石櫃,向下逼臨大江。站在棧閣處一眼望去,但見江上煙波浩渺,茫無涯際,杜甫胸中鬱積的塊壘,傾刻便冰釋於無形。身為一代“詩聖”的杜甫,當然不會辜負眼前的景色。在險山惡水的秦巴山地跋涉了數十天,他已經很久沒有過這種令人心胸頓開的感觸了。於是一時詩興大發,開口吟下此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