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胡
低音拉弦樂器
革胡,中國民族低音拉弦樂器,是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寬的低音拉弦樂器。五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楊雨森(1926~1980)在二胡的基礎上吸取其他拉弦樂器的特點創製而成,故此稱為革胡。以後又經過不斷改進,如今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低音拉弦樂器。
革胡的外形和中胡、低胡都不同,它張有四條琴弦,設有指板,琴筒橫置,琴桿插入琴筒一側。琴筒木製,蒙以蟒皮、馬皮或羊皮。弦馬分為外部扁鏟狀馬與內部傘狀馬。通過與內外馬行程的槓桿原理將琴弦振動傳導至蟒皮,不直接承受弦的壓力。弓子和大提琴弓相同,在弦外拉奏,便於運弓,同時也可運用巴洛克琴弓、低胡弓進行演奏。由於有指板,音色紮實,按弦極為方便,不僅能拉奏,還能撥弦彈奏、拍擊蟒皮演奏。
在傳統的中國器樂合奏中,因傳統流行支聲復調的的音樂織體,沒有功能和聲,沒有所謂“低音聲部”,因此各種樂器以演奏旋律的為多,也沒有一種專門擔當低音及伴奏角色的樂器。似乎,中國傳統的音樂美學觀念都是對追求高亢嘹亮的音色隨著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音樂思想滲入中國音樂和中樂團的成立,傳統中樂合奏以加花齊奏旋律為主的支聲復調漸受歐洲主流的和聲影響。在西方和聲中低音聲部占很重要的地位。中國音樂被“歐洲化”,受西方的傳統功能和聲和配器影響,本身卻缺乏能支撐起整個樂隊的低音樂器,逼使當代音樂家採用西方的低音樂器: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但在一個“中國”的樂團中運用這0“西洋”(尤其是外表)的樂器,總說不過去。於是音樂家紛紛研製一種完完全全,或者至少外表看起來由中國人發明的低音樂器。
低音革胡
可稱完善的中低聲部樂器,故人們惟有把現有的樂器改製成中低音樂器。一九三六年中央廣播電台國樂組根據南胡的原理製成了大胡和低胡后(薛宗明1983:832),人們便把樂隊的胡琴樂器以西方consort概念有系統地分為高胡,二胡,中胡,大胡和低胡五個聲部。(余少華,2001:90)不過大胡和低胡的音域及音量有限,難以支撐起整個樂隊的和聲,於是很多樂隊直接採用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以符合當時樂隊交響化的趨勢。但既然是中國的民族管弦樂隊,理應具備中國特色。採用不屬於自己民族的樂器,怎展現中國的民族風貌秉持著這樣的民族自尊,上海音樂學院的楊雨森於一九四九年決定要發明出自己的民族低音樂器。他從二胡入手,參考大提琴結構,於一九五一年研製出第一把革胡,取名自“改革的二胡”。但初研製成的革胡有很多技術性的問題仍未能克服到,楊雨森不斷改革,至一九七九年研製成“七九型”革胡,為革胡定型。
革胡
一九七八年的“低音拉弦葫蘆琴”等,這些樂器往往有著不同的缺點,例如音質差和音量不夠等,與大提琴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都是發明后不久便無人再用。作為八,九十年代被受國內音樂家稱讚的新型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的革胡,無論在結構,發聲原理,定弦,演奏方法上,均模仿大提琴。但偏偏於音質,音量,共鳴效果,聲音穩定性,演奏規範方便上,無一及上大提琴(人們由始至終也以大提琴為標準)。至於人才方面,在民族樂團中的革胡手大多是學大提琴出身的,他們的演奏習慣,音準聽覺或多或少會受西方音樂所影響,令聲音難以與其他胡琴樂器融和。加上革胡的琴筒要蒙蟒蛇皮,需要的蟒皮面積又大,實在不容易找到這樣的大蟒蛇。再者,近幾年保護野生動物聲浪高漲,這種製成需要殺蟒蛇取其皮的樂器,自然成為保育人士禁制的目標。在中國,很早就有人提過了用人工合成的薄膜來代替蛇皮,不過似乎沒有太大的成果。加上生產成本又高,種種原因令革胡未能成為民族管弦樂隊統一使用的。
革胡是中國民族低音拉弦樂器,有四弦,設有指板,琴筒橫置,琴弓與大提琴弓相同,可拉奏亦可撥奏,有多種演奏形式。革胡的音響低沉明亮,圓潤雄厚,音域寬廣,由於弓在弦外,演奏技巧也極為豐富。它吸收了二胡、中胡、墜胡、馬頭琴的演奏技巧並有所發展。在民族樂隊中,它還能代替中胡和低胡,可用於獨奏、重奏、合奏或伴奏等各種演奏形式。但如今僅被我國香港中樂團與吳昱忻等個別演奏家所使用。
紅木、花梨木制,全長170厘米。琴頭雕刻龍頭,琴桿插入琴筒一側,琴桿表面設弧形指板。琴筒圓形,長37、前口外徑38厘米。蒙蟒皮。后口置音窗。置四軸,張四弦。可用低胡弓拉奏,亦可用大提琴弓演奏。琴弦振動通過外琴馬穿過琴筒,連接於內琴馬與蟒皮接觸,同時又通過槓桿原理放大了振幅,使音量得以保證。因為純蟒皮發聲,音色與高、二、中胡銜接性佳,在民族樂團中不突兀,相比大提琴、低音提琴有更好的樂團融合性。革胡常用定弦為C、G、d、a,音域可達五個八度。七十年代又研製成圓方筒協振式和全板式革胡。前者協振鼓為膜板結合式,蟒皮後面貼有桐木板,發音堅實響亮;後者琴筒呈扁瓮形,不蒙皮膜,前、后和右側三面設桐木板,通過音柱和槓桿直碼使三板協振,音色淳厚低沉。然而經過積年累月的演奏論證,第一代58型在音色、演奏、性能、外觀上為最優。革胡與低音革胡的蟒皮直徑分別為33厘米、50厘米,原材料與二胡一致,無需特供“巨蟒”,關於革胡蟒皮原料難以尋找的言論不攻自破。
革胡可以拉奏、撥奏以及敲擊蟒皮演奏。弓子和大提琴弓相同,在弦外拉奏,便於運弓,同時也可運用巴洛克琴弓、低胡弓進行演奏。由於設有指板,音色紮實,按弦極為方便。因琴頸與二胡一致貫穿全身,在演奏上不會受到類似“提琴琴肩”阻擋的困擾,其演奏可塑性更高,有更多的演奏技巧發展空間。
1958年楊雨森發布了第一代“58型”革胡,圓筒型琴身,側面蒙以蟒皮並通過內外琴馬與琴弦相接,與二胡一致為100%皮膜振動發聲。經過積年累月的演奏論證,第一代58型在音色、演奏、性能、外觀上為最優。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楊雨森成功研製了圓方筒協振式革胡。協振鼓為膜板結合式,在木製的長圓形鼓圈上,前面蒙以蟒皮,後面貼有桐木薄板。琴弦左右方向的振動,通過槓桿直馬傳導到蟒皮上,從而將中、低頻反映出來;琴弦前後方向的振動。作用在協振鼓的蟒皮與桐木板上。從而將高頻與次高頻反映出來。弦馬由扁鏟式改為雙卷耳式槓桿直馬,構造複雜,使琴弦振動得以較好傳導。圓方筒協振式革胡擴大了琴弦振動幅度,保留低胡的基本音色。發音堅實響亮。低音革胡定弦為C、G、d、a,音域為四個八度,倍低音革胡定弦為E1、A1、D、G。音域也相當寬闊。
革胡製作工藝
革胡演奏
中國低音拉弦樂器未發展完善是不爭事實,若同意中樂團繼續朝著“交響化”的道路進發,適當地引進外來樂器,也未為不可。現實是:若把中樂團的西洋樂器如定音鼓,各種西洋敲擊樂器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都摒棄掉,音色會相差很遠,亦難以走上近幾年來中國音樂家所追求中國民族樂隊“交響化”的道路(按:但這種音色正是西方的音色)。另一權宜之計是視乎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樂器。例如當演奏高度需要弦樂器音色統一融和的時候,便使用革胡和低音革胡,當樂曲需要豐厚的低音時,便使用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但長遠來說,設計出一種專門為民族樂隊所用的完善低音樂器是必須的。因為中國器樂合奏的“交響化”已成為大趨勢,樂器的改革不得不跟隨交響化的步伐。
革胡發明最初是以”民族交響化“為需求,目前其發展前景已遠遠超出了發明之初的規劃。在2020年廣東衛視《國樂大典》第三季中,受江雲鎧認可的革胡第二代傳承人吳昱忻攜帶革胡、低音革胡登上舞台,演繹出革胡在獨奏、流行、搖滾、爵士、電音等音樂類型中無可比擬的可塑性與融合度,並攜低音革胡與霍尊同台演出於2021廣東衛視牛年春晚。
革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