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焚書坑的結果 展開

焚書坑

唐代章碣七言絕句

《焚書坑》是唐代詩人章碣創作的一首七絕。這首詩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史實作為切入點,明敘暗議,用略帶誇張的手法揭示了焚書與亡國之間的矛盾。次句緊承首句,又從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有利天險也不能守住基業。第三句在點題的同時,進一步對焚書一事做出了評判。最後一句以議論結尾,借劉邦項羽二人不讀書之史實抒發感慨。這首詩以史家筆法,獨闢蹊徑,把“焚書”與“亡國”看似不相關的事情聯繫到一起,層層推進,自然圓轉,言辭誇張,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諷刺了秦始皇焚書的荒唐行為。

作品賞析


這首詩就秦末動亂的局面,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
第一句用略帶誇張的語言揭示矛盾:竹帛化為灰煙消失了,秦始皇的帝業也就跟著滅亡了,好像當初在焚書坑裡焚燒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這一句夾敘夾議,明敘暗議,有實有虛。“竹帛煙銷”是實寫,有形象可見。“竹帛”是古代寫書的材料,這裡指書。“帝業虛”是虛寫。這種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極富韻致。
第二句就“帝業虛”之意深進一層,說是雖然有關河的險固,也保衛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宮殿。“關河”主要指函谷關黃河,當然也包括其他關隘、河流,如散關、蕭關涇河渭河、崤山、華山等。詩以“關河空鎖祖龍居”一句總括了整個秦末動亂以至秦朝滅亡的史實,言簡意深;並且以形象示現,把“帝業虛”這個抽象的概念寫得有情有景,帶述帶評,很有回味。“祖龍”指秦始皇。這裡不用“始皇”而用“祖龍”,決非單純追求用典,而是出於表情達意的需要。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孫萬代諸“龍”之祖。而此時江山易主,“祖龍”一詞正話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對秦始皇的絕妙諷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詩歌用語韻味。
第三句點題,進一步用歷史事實對“焚書”一事做出評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書”看成是禍亂的根源,以為焚了書就可以消災弭禍,從此天下太平。結果適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誇張的言辭,旨在突出焚書行為的乖謬,實際上從焚書到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前後相隔整整四年時間。
最後一句抒發議論、感慨。山東之亂持續了一個時期,秦王朝最後亡於劉邦和項羽之手。這兩人一個曾長期在市井中廝混,一個出身行伍,都不是讀書人。可見“書”未必就是禍亂的根源,“焚書”也未必就是鞏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過秦論》)的有效措施。說“劉項原來不讀書”,而能滅亡“焚書”之秦,全句純然是揶揄調侃的口吻,包含著極為辛辣的諷刺意味。從“竹帛”寫起,又以“書”作結,首尾相接如環,顯得圓轉自然。
這首詩否定秦始皇焚書策略,認為這一舉措對穩固帝業毫無用處,但是詩人沒有提出切實的措施能幫助秦始皇穩固基業,也沒有探討秦代滅亡的真正原因,而是將這種思考留給了讀者。這種方式既可以說是對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也在另一方面透露出詩人見識的不足,難以給讀者一種思想上的警醒。

創作背景


秦始皇消滅齊、楚、燕、趙、韓、魏六國以後,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採取丞相李斯的建議,於公元前213年(始皇三十四年)燒毀圖書(醫藥、卜筮、農作書籍除外),前212年(始皇三十五年)活埋儒生,力圖使他的帝業延續下去。作者可能到過燒毀圖書的地方,耳聞目睹,有感而作。

作品評價


謝榛四溟詩話》:詠史宜明白斷案,章碣曰:“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此孰不知耶?
詩藪》:“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年年點檢人間事,只有春風不世情”、“世間甲子須臾事,逄著仙人莫看棋”、“雖然萬里連雲際,爭似堯階三尺高”、“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皆僅去張打油一間,而當時以為工,後世亦亟稱之,此詩所以難言。
唐詩絕句類選》:近人詠《長城》詩云:“誰知削木為兵者,儘是長城裡面人!”又詠《博浪沙》云::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民間鐵未銷?”皆從此詩翻出。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諷刺議論,字字可泣鬼神,綱目史斷,當退三舍周珽曰:起句便有擒王之勇。后推其心,不過以讀節之儒口議心非,必盡去其書而天下無亂矣;豈知坑灰尚溫而山東已亂,滅秦者又是劉、項不讀書之人哉!嗟薩……亂不生於讀書之輩,乃兆於焚書之時。
吳喬圍爐詩話》:“詩豪”之名,最為誤人。牧之題烏江亭》詩,求豪反入宋調;章碣《焚書坑》亦然。
《載酒園詩話又編》:章氏父子詩格俱單,碣尤力弱,然《焚書坑》一作,自足名家。
《磧砂唐詩》:今讀此詩,如食哀家梨爽而有味。此又論史之最妙者,豈特使事為能!
顧嗣立寒廳詩話》:章碣《焚書坑》詩:“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陳剛中《博浪沙》詩:“一擊車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動搖。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民間鐵未消?”同一意也,而不覺其蹈襲,可悟脫換之妙。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如讀老蘇諸論(末二句下)。

作者簡介


章碣(836年—905年),字麗山,漢族,唐代詩人,睦州桐廬人。章孝標之子。
乾符三年(876)登進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長沙攜邵安石(廣東連縣人)來京,高湘主持考試,邵安石及第。章碣賦《東都望幸》詩諷刺之:“懶修珠翠上高台,眉目連娟恨不開,縱使東巡也無益,君王自領美人來。”表達了對科場制度的不平,廣為人們傳誦。著有《章碣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