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之一,現已取消。

1955年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面實行軍銜制。條例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共分4等14級,其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是指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十位軍事家,他們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歷史淵源


元帥這個地位顯赫的頭銜,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

官職

元帥一詞用於官職名稱,源於中國,最早出現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時期。當時是表示對軍隊中資歷、威望和戰功最高者“將帥之長”的一種尊重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從南北朝起,元帥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如公元578年的北周宣政元年,宣帝宇文氳任命其叔父宇文盛為“行軍元帥”,率軍作戰。史書中對“帥”的記載,在《左傳·宣公十二年》里“命為軍帥”和《漢書·趙充國傳》“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里的“帥”,都是指軍隊中的最高級別指揮官,如元帥、統帥。到了隋、唐、五代和宋朝,戰時都開始設置元帥職務,而且按其職權輕重和執掌分工,冠以不同名號,如“天下兵馬元帥”、“兵馬大元帥”、“行軍元帥”、“行營元帥”,其中又有“都元帥”、“元帥”、“副元帥”的等級之分。唐太宗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任過“西討元帥”。到了金朝,戰時設置元帥府,任命不同級別的元帥,專掌征討之事。元朝各道、州,凡有軍旅之事的地方,則設置都元帥府或元帥府、副元帥府,任命不同名號的元帥,掌管當地的行政及軍事大權。明朝,在樞密院之下設置諸翼元帥府,任命元帥、同知元帥等官職,統軍征戰。

軍銜

元帥一詞用于軍銜稱號,以表示最高軍銜,則始於16世紀中葉的法國軍隊。當時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4名高級將領以元帥軍銜稱號。至19世紀的拿破崙一世,法國先後有44人被授予元帥軍銜。繼法國之後,元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16世紀有日爾曼帝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日本,20世紀有蘇聯、中國、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芬蘭、印度、泰國、朝鮮、蒙古、埃及、蘇丹、巴西等國。有的國家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等級。元帥級別設置最多的國家是蘇聯,設有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主帥、元帥四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元帥區分為帝國元帥和軍種元帥兩個級別;朝鮮的元帥,區分為元帥和次帥兩級;中華人民共和國1955年的法律文件規定,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兩級,只是大元帥設而未授。有的國家還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元帥、海軍元帥和空軍元帥三種。蘇聯還在陸軍中又區分為炮兵元帥、裝甲兵元帥、工程兵元帥、通信兵元帥等。

評定歷史


元帥方案

在評定高級軍銜的初步方案中,毛澤東為大元帥。除了後來被授予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外,被評為元帥的還有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被評為大將的還有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人。
毛澤東當時是中共中央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是全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理應被授予大元帥銜,是眾望所歸。
周恩來,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5月任中央軍委書記,后與賀龍等領導“八一”南昌起義,創建了第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1931年底任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總政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與毛澤東、朱德等領導指揮紅軍的反“圍剿”作戰。長征中,為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抗日戰爭爆發后,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解放戰爭初期,同毛澤東等轉戰陝北,領導全國的解放戰爭。1947年8月,兼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協助毛澤東部署、指揮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進行戰略決戰,並指導了北平、湖南、綏遠、新疆等地和平解放工作。整個革命戰爭時期,一直是我黨軍事工作主要負責人之一。
劉少奇,早年從事工運活動。1934年參加長征,先後任紅8軍團、紅5軍團中央代表,紅3軍團政治部主任。在1935年1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著名的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抗戰初期,領導華北地區的敵後抗戰。1939年11月進入華中敵後,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領導皖東軍民開闢抗日根據地。1940年任新四軍和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政委。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政委,同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等領導整編部隊,堅持華中敵後抗戰,挫敗日偽軍對蘇中、蘇北地區的“掃蕩”。1943年3月起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抗日戰爭勝利后,在毛澤東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期問,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解放戰爭時期繼續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併兼任總政治部主任,參與制定奪取解放戰爭徹底勝利的重大戰略決策。
鄧小平,1929年12月領導發動百色起義,任紅7軍政委和前委書記。1933年後曾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1934年參加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任八路軍129師政委,同師長劉伯承領導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1945年任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晉冀魯豫軍區政委。抗日戰爭勝利后,同劉伯承奉命指揮晉冀魯豫部隊反擊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進攻。1947年6月,同劉伯承率晉冀魯豫軍區主力12萬大軍強渡黃河,實施戰略反攻。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中原軍區政委。同年11月,任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同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一起指揮中原和華東兩大野戰軍,對徐淮地區的國民黨軍主力發起戰略決戰。淮海戰役后,任第二野戰軍政委。1949年4月,指揮第二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攻佔南京。后與劉伯承率部解放西南諸省。
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三人,在革命戰爭時期,對創建人民軍隊,領導武裝力量對國民黨軍作戰,參與戰略決策功勛彪炳,授予元帥銜當之無愧。1955年授銜時,周恩來任國務院總理,劉少奇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鄧小平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

大將候選

大將的名單中也曾經有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以及張鼎丞的名字。
李先念,1927年參加領導了黃麻起義。1931年後任紅四方面軍團、師、軍政治委員。1939年初進入豫鄂邊地區,相繼任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司令員、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開闢豫鄂邊抗日根據地。1941年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5師師長兼政委,領導部隊積極向敵後發展,多次挫敗日偽軍的“掃蕩”、蠶食和國民黨頑軍的挑釁,鞏固和擴大豫鄂邊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勝利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副書記、中原軍區司令員。1948年5月,任重建的中原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參與軍事、政治領導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湖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譚震林,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縱隊政委、軍政委、福建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紅軍主力長征后,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軍事部部長、副主席,和張鼎丞、鄧子恢領導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初期,任新四軍第2、第3支隊副司令員,率部開闢皖南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6師師長兼政委,領導軍民反日偽軍“掃蕩”、“清鄉”。解放戰爭初期,任華中軍區副政委兼華中野戰軍政委,同粟裕指揮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后兼任內線兵團政委,與許世友一起指揮膠東保衛戰,並參與指揮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為總前委成員,參與戰役的組織指揮。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戰軍第一副政委。4月率7兵團強渡長江,進軍浙江。建國初期,任第一野戰軍暨華東軍區副政委、江蘇省人民政府主席。
鄧子恢,1928年7月任閩西暴動委員會副總指揮和紅軍第7軍團黨代表,參與創建閩西蘇區。後任紅12軍政委。紅軍主力長征后,留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與張鼎丞、譚震林領導遊擊戰爭多次挫敗國民黨軍的“清剿”。抗戰爆發后,任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參與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開展皖東敵後游擊戰爭。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兼第4師政委,與師長彭雪楓領導軍民進行反日偽軍“掃蕩”的鬥爭,鞏固淮北抗日根據地。1948年5月兼任中原軍區副政委,參加淮海戰役的組織工作。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第二政委,參與組織指揮解放中南的重大戰役。
張鼎丞,1928年領導福建永定縣農民暴動。後任閩西暴動委員會副總指揮、閩西紅7軍57團團長。後任中共閩西特委軍委書記、第4軍第4縱隊黨代表、福建蘇維埃政府主席等職,率部轉戰贛南、粵東北,反擊國民黨軍“會剿”。1934年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后,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同鄧子恢、譚震林等一起,領導了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后,任新四軍第2支隊司令員,率部進入蘇南地區,開闢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41年任新四軍第7師師長。抗戰勝利后,任華中軍區司令員,曾參與組織蘇中戰役。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福建軍區政委。
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四位原新四軍的高級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為民族解放事業立下卓越功勛。所以,授予他們大將軍銜也是理所應當的。授銜時,李先念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譚震林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張鼎丞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主席建議

1955年授銜前毛澤東建議:“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
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都未授元帥或大將軍銜,最後確立了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的人選。
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十大元帥正符合這個嚴格的標準。“紅軍之父”朱德元帥年高德昭,“紅軍猛獅”彭德懷元帥勇猛剛烈,“紅軍靈鷹”林彪元帥常戰常勝,“軍神”劉伯承元帥多謀善斷,“賀鬍子”賀龍元帥創立源頭,“詩人”陳毅元帥能文能武,“政治元帥”羅榮桓元帥軍政皆能,“北方帥星”徐向前元帥智勇雙全,“儒帥”聶榮臻元帥儒雅忠勇,“葉參座”葉劍英元帥機敏異常。他們的鴻才睿智,垂範後世;他們的蓋世功勛,彪炳史冊。
1955年我軍實行的軍銜制,對授予元帥軍銜人員的標準規定得很高。這年2月8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由國家主席毛澤東批准公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
對元帥軍銜的批准與首次授予許可權規定得也很高:元帥軍銜,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決定,由國家主席命令授予。

評元帥銜


最終,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有: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0人。他們能夠獲此殊榮,依據是:

第一

這十位元帥都是我軍創建時期重要武裝起義的領導者或參加者
1927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80年輝煌歷史中,是一個重要的、非同尋常的年份。中國共產黨為了對抗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的反革命行為,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武裝鬥爭的道路,獨自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三次最著名的武裝起義,宣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這期間,還舉行了比較著名的黃麻起義、海陸豐起義、瓊崖起義。接著,在1928年又相繼發動了湘南起義、平江起義、桑植起義等。十大元帥分別領導或參加了上述這些著名的、重要的武裝起義,成為我軍創建時期的領導者或實踐者。
賀龍是南昌起義和桑植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兩個起義軍的總指揮。
劉伯承是南昌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
朱德是南昌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湘南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工農革命軍第1師總指揮。
聶榮臻是南昌起義的參加者之一,時任起義軍第11軍黨代表;廣州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中共廣東省軍委書記。
葉劍英是廣州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副總指揮;為籌劃南昌起義作出過重要貢獻。
彭德懷是平江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總指揮。
陳毅是南昌起義的參加者之一,時任起義軍第11軍第25師73團黨代表;湘南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工農革命軍第1師黨代表。
羅榮桓是秋收起義的參加者之一,時任起義軍工農革命軍第1師師部特務連黨代表。
徐向前是廣州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中的工人赤衛隊第6聯隊長。
林彪是南昌起義的參加者之一,時任起義軍第11軍第25師73團3營7連連長;湘南起義的參加者之一,時任起義軍工農革命軍第1師3團7連連長。
另外,朱德、彭德懷、賀龍、劉伯承、葉劍英等,是從舊的營壘里衝殺出來的將領,又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創始人。
朱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在雲南參加武裝起義。1915年底投身於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任滇軍步兵團長。1917年參加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護法戰爭,任靖國軍第2軍第13旅旅長。1918年改任靖國軍第2軍第3混成旅旅長。1921年任雲南陸軍憲兵司令部司令。1922年任雲南省警務處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
賀龍,1916年以兩把菜刀起事,率領農民襲擊芭茅溪鹽局,奪取槍支,建立起一支農民武裝,旋即任桑植縣討袁護國軍民軍總指揮。1920年10月任湘西靖國軍第3梯團團長。1923年11月被孫中山任命為四川討賊軍第1混成旅旅長。1925年3月任建國川軍第1師師長。同年4月任澧州鎮守使。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6師師長兼湘西鎮守使。8月改任國民革命軍第9軍第1師師長,率部北上討伐吳佩孚。1927年春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5師師長。6月任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
劉伯承,1915年在護國戰爭,1917年在護法戰爭中,歷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3年在討伐吳佩孚的戰爭中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前敵指揮官。1926年12月與楊婺公、朱德等發動瀘順起義,任起義軍四川各路總指揮。
葉劍英,1920年8月參加驅逐桂系軍閥陸榮廷、莫榮新之役。1921年任江防艦隊陸戰隊營長,曾率部參加護衛孫中山、反擊叛軍陳炯明部的作戰。1924年任建國粵軍第2師參謀長。參與籌辦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后兼第2師獨立營營長、新編團團長,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參加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預備隊指揮部參謀長,新編第2師師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通電反蔣,從吉安赴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長。
彭德懷,1923年任湘軍連長。1926年任營長,不久所在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冬任代理團長。1928年1月任團長。
而聶榮臻、陳毅、徐向前、羅榮桓、林彪等,則是由中國共產黨親自培育出來的革命新人。
聶榮臻,1923年任旅歐社會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團訓練部副主任。1925年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為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特派員、湖北省委軍委書記,后在中共中央軍委參與向北伐軍中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1927年7月中旬被指定為中共前敵軍委書記。
陳毅,1925年末於北平中法大學畢業。此後在北京、重慶、武漢等地從事黨的工作。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做政治工作,曾參加粉碎夏斗寅等部進攻武漢的戰鬥。
徐向前,1925年春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後到國民軍第2軍任教官、參謀、團副等職。1926年冬到武漢,任南湖學兵團指導員。1927年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曾率學生隊參加反擊叛軍夏斗寅部的戰鬥。
羅榮桓,1923年在長沙協均中學參加反日愛國運動。1925年在青島大學參加反帝愛國革命運動。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在家鄉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7月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赴鄂南參加農民暴動,任農民自衛軍黨代表。
林彪,1926年從黃埔軍官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葉挺獨立團任見習排長、連長。
比較起來,朱德等人是前輩,聶榮臻等人是後起之秀。

第二

他們都是我軍各個時期的重要領導者
十大元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時期,在革命浪潮的風雲際會中,在革命戰爭的大風大浪中奮勇拼殺,充分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而成為各個時期我軍重要的領導者和重大戰役戰鬥的指揮者。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朱德先後任紅一方面軍司令員、紅軍總司令,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劉伯承首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葉劍英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林彪任紅4軍軍長、紅1軍團軍團長,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羅榮桓任紅4軍政治委員、紅1軍團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聶榮臻任紅1軍團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彭德懷任紅3軍團總指揮、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賀龍任紅2軍團總指揮、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參加了紅二方面軍的長征。徐向前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參加了紅四方面軍的長征。陳毅任紅軍江西軍區總指揮兼政治委員等職,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朱德任八路軍總司令;彭德懷任八路軍副總司令;林彪任第115師師長;聶榮臻先後任第115師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先後任第115師政治委員兼代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賀龍先後任第120師師長、晉綏軍區司令員;劉伯承任第129師師長;徐向前先後任第129師副師長、八路軍第1縱隊司令員;陳毅先後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葉劍英先後任八路軍參謀長、中央軍委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朱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彭德懷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劉伯承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陳毅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林彪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羅榮桓任第四野戰軍政委;聶榮臻任華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賀龍任西北軍區司令員;徐向前任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葉劍英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第三

他們分別領導和指揮或參加了我軍重要的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朱德和毛澤東一起指揮了從井岡山會師到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三次反“圍剿”的各次戰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並參加了第五次反“圍剿”。彭德懷、陳毅、林彪、羅榮桓率部參加了井岡山鬥爭和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葉劍英參加了第二至第五次反“圍剿”。劉伯承和聶榮臻參加了第四至第五次反“圍剿”。賀龍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徐向前指揮了紅四方面軍反“六路圍攻”和悲壯的西路軍西征。彭德懷、林彪、聶榮臻、葉劍英參與指揮了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朱德因擔任八路軍和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運籌帷幄,進行戰略決策,而輝映中華;林彪以指揮平型關戰鬥一戰成名;彭德懷以指揮百團大戰而彪炳史冊;羅榮桓以經略山東並使之成為全國最大的解放區而榮耀;賀龍以指揮齊會戰鬥而威名遠播;劉伯承因指揮長生口、香城固戰鬥而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陳毅因重建新四軍的輝煌而聲名鵲起;徐向前因指揮廣陽、響堂鋪戰鬥而再度輝煌;聶榮臻以擊斃日酋阿部規秀而飲譽華北;葉劍英因在國統區進行出色的統一戰線工作而聞名遐邇。
解放戰爭時期:朱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還與毛澤東聯名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命令,推翻了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統治。
彭德懷指揮部隊在陝北地區與十倍於己之敵作戰,連戰皆捷,粉碎了國民黨政府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在戰略決戰階段,率部解放了疆域遼闊的西北五省。
林彪、羅榮桓共同領導了東北的解放戰爭,指揮了遼瀋戰役,隨後又率領東北人民解放軍入關,與華北野戰軍一起取得了平津戰役的勝利。接著,林彪再揮師南下解放了中南廣大地區及海南島。
聶榮臻指揮正太戰役,為晉察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掃除了障礙。還取得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的勝利,創攻克堅固設防大城市的範例。參與了平津戰役的指揮。
劉伯承與政委鄧小平指揮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又率大軍突破黃河河防,千里躍進大別山,多次打破敵重兵圍攻。參與指揮渡江戰役,並直接指揮第二野戰軍解放了華東廣大地區和西南四省。
賀龍轉戰西北,參與指揮了綏遠、晉西北、大同、集寧和晉南等戰役。后又率部入川,協同第二野戰軍發起成都戰役
陳毅與粟裕、譚震林等領導華東軍民粉碎了國民黨政府軍的進攻。後來又參與了淮海戰役的指揮,率部橫渡長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和東南廣大地區。
徐向前組織指揮了指揮臨汾戰役、晉中戰役,還帶病參與指揮太原戰役。
葉劍英任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參加同國民黨政府進行的停戰談判。任人民解放軍總部參謀長,作為毛澤東與朱德的軍事高參,參與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運籌。
建國后,彭德懷指揮志願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至第五次戰役,粉碎了美國侵略軍對朝鮮北部的進攻,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建立了殊勛。

十大元帥簡介

朱德,四川儀隴人,生於1886年,1922年在德國留學期間加入中共。他是八一南昌起義領導者之一,在井岡山任紅四軍軍長。先後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紅軍總司令、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彭德懷,湖南湘潭人,1928年加入中共,同年7月發動平江起義,此後曾任紅一方面軍副總司令、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他曾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林彪,湖北黃岡人,1925年加入中共,1930年接任紅四軍軍長,次年又任紅一軍團軍團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時指揮了平型關戰役,任東北野戰軍(四野)司令員指揮了遼瀋、平津戰役。劉伯承,四川開縣人,1926年加入中共后歷任紅軍參謀長、一二九師師長、中原野戰軍(二野)司令員。賀龍,湖南桑植人,生於1896年,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並加入中共。他歷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一二O師師長、晉綏野戰軍司令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陳毅,生於1901年,四川樂至人。1923年加入中共,南昌起義后與朱、毛組建紅四軍。后歷任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新四軍代軍長、華東野戰軍(三野)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湖南衡山人,生於1902年。1927年加入中共。歷任紅四軍政委、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四野政委。徐向前,1901年生於山西五台。1927年加入中共后歷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一二九師副師長、華北軍區副司令員等。聶榮臻,1899年生,四川江津人。1923年加入中共,曾任黃埔軍校教官、紅一軍團政委、一一五師師長兼政委、華北軍區司令員。葉劍英,廣東梅縣人,1897年生,1927年加入中共,曾任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八路軍參謀長、解放軍總部參謀長等職。

第四

他們在授銜時的級別很高
其中朱德、彭德懷、林彪3人在1952年全軍評級時是第一等的軍委副主席級,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7人在1952年全軍評級時是第二等的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級別高是他們榮獲元帥軍銜的重要條件之一。

授銜命令


國家元帥

我國1955年授予朱德等十人的軍銜,屬於國家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而非軍隊級,即“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這在當時的立法文件、授銜典禮、授銜命令狀中都有明確表達。
1955年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決議,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條例》在第二章第七條“軍官的軍銜等級區分”中規定,我國的元帥設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這是立法文件規定的軍銜稱號。
1955年9月27日,毛澤東於“下午四時半,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彭真、彭德懷、鄧小平開會,商談軍隊授銜、授勛問題。會後於五時一起參加授銜、授勛典禮。毛澤東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依次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這是授銜典禮宣布的軍銜稱謂。
1955年9月23日,毛澤東簽署的授予朱德軍銜的第一號《授予軍銜命令》,全文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的決定,授予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這是授銜《命令》書寫的軍銜稱呼。

級別確定

1952年11月26日,中央軍委總幹部管理部副部長賴傳珠、徐立清,給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懷並轉毛澤東主席寫報告說:“實行軍銜制度,我們尚無經驗,主要是根據蘇聯顧問介紹的蘇軍經驗及所提方案並結合中國情況進行研究,蘇軍在軍銜工作上的許多原則,我們基本上應當接受……”。蘇聯顧問卡蘇林向總幹部部推薦了蘇聯的軍銜設置模式:“軍銜等級區分為元帥(大元帥、國家元帥、兵種元帥),將官(上將、准上將、中將、少將四級),校官(上校、中校、少校三級),尉官(上尉、一級中尉、二級中尉、少尉四級)……卡蘇林同志對我軍實施軍銜所提的方案也是如此。”
1953年,軍委總幹部部據此草擬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草案第三條擬定的“軍銜等級的區分”是:“一、元帥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兵種元帥。二、將官軍銜——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三、校官軍銜——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四、尉官軍銜——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蘇聯顧問卡蘇林強調:“兵種元帥必須要求能掌握兵種技術(如空軍元帥應當曾擔任過飛行員),並對兵種建設有功勛者方可授予,現在中國還不具備此條件。”因此,在1955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新的軍銜立法文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取消了兵種元帥的設置方案,元帥軍銜只設國家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十帥評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條件是:“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那麼誰可以按這個條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頭銜呢?中央軍委和黨中央經過多次討論,醞釀過幾種方案,最後定形方案於1955年9月11日確定下來。
總幹部部提出的初步方案。據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宋任窮回憶,在醞釀軍銜授予名單初期,總幹部部長羅榮桓和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向黨中央彙報國家元帥名單的初步方案中,除了後來所授的10人外,還有國家大元帥毛澤東,國家元帥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毛澤東當場表示:“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毛澤東問周、劉、鄧“你們的元帥軍銜還要不要啊?”他們都表示:“不要評了”。
軍委座談會提出經政治局批准的11人方案。1955年1月14、15日,中央軍委由彭德懷、羅榮桓主持召開了討論軍銜問題的座談會,對授予元帥、大將、上將軍銜人選的名單進行了研究。會議經兩天的認真討論,取得一致意見:元帥軍銜授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11位委員,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授予軍委主席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授予11位軍委委員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月16日,彭德懷、羅榮桓署名將上述意見報告了毛澤東和黨中央。8月2日,彭德懷再次呈報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名單。8月3日,毛澤東批示:“劉、鄧:請印發各政治局委員,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上討論批准。”
擬以周總理名義將11人方案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批。1955年9月3日,總幹部部羅榮桓部長和宋任窮、賴傳珠、徐立清三名副部長,遵照彭德懷的指示,代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起草了致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信函,全文如下:“關於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問題,中央已決定現任軍委委員之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十一同志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彭副主席要我們起草國務院總理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呈請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函稿一份,現呈請審查修改並請即由國務院秘書處轉送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
中央書記處第一次討論確定的9人方案。總幹部部代周總理草擬的元帥授銜報告,須經中央書記處討論同意后,才可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履行法律手續。1955年9月9日晚上,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會議,討論元帥軍銜問題……劉少奇、陳雲、彭真、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羅瑞卿、宋任窮、陸定一、周揚張際春等出席。會議提出,鄧小平、陳毅雖然擔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但沒有擔任軍隊實質性職務,他倆的實質性職務是中共中央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故二人可以不授軍銜,於是授予元帥軍銜的方案減為了9人。
中央書記處第二次討論最後確定了10人方案。周恩來因外出沒有出席9日晚上的會議,11日他得知書記處討論的情況后,從北戴河打電話給在北京的楊尚昆,主張授予陳毅元帥軍銜。
1954年9月,陳毅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並分管國務院一辦、二辦、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學院的工作。在毛澤東不同意任大元帥,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也不同意本人擔任元帥的情況下。陳毅是否還授予元帥軍銜成了周恩來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經過反覆思量,考慮陳毅同志的歷史功績與在第三野戰軍的影響,考慮他當時與以後的工作,周恩來於1955年9月11日在北戴河打電話給在北京的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主張授予陳毅以元帥軍銜。周恩來特別指出:“軍銜授予,對陳毅同志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均無不便之處,平時可以不穿軍服,必要時再穿。蘇聯的布爾加寧同志也有元帥銜,現在他做部長會議主席的工作就不用元帥頭銜了。可以說是一個例子。”
周恩來給楊尚昆打電話后,毛澤東於“9月11日晚上,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會議,討論評元帥軍銜和農業合作化等問題,劉少奇、陳雲、彭真、鄧小平、陳毅、聶榮臻、宋任窮、楊尚昆出席。”會議決定採納周恩來的意見,形成了授予10人元帥軍銜的最終方案。1955年9月16日,周恩來致函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10人的授銜建議。1955年9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通過公布,10大元帥誕生。

光榮授銜


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
十大元帥
十大元帥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在北京懷仁堂隆重舉行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及授予勳章典禮,毛澤東主席頒發命令狀,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解放軍歷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帥”由此確立。

軍銜沿革


1955年確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系列:
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1965年5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的決定》,1965年6月1日開始實施。
1988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恢復軍銜制。恢復后的軍銜製取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將以及大尉、准尉軍銜。
1988年7月1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確認1955年至1965年期間授予的軍官軍銜的決定》對在1955年至1965年期間被授予軍官軍銜的人員,其軍銜予以確認;犯叛國罪或者其他反革命罪的,犯其他刑事罪被依法判處死刑、無期徒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被開除軍籍的以及按照中央軍事委員會的規定不予確認的除外。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1955-1965)
元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將官▪ 大將▪ 上將▪ 中將▪ 少將
校官▪ 大校▪ 上校▪ 中校▪ 少校
尉官▪ 大尉▪ 上尉▪ 中尉▪ 少尉▪ 准尉
士官▪ 上士▪ 中士▪ 下士
士兵▪ 上等兵▪ 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