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該中心成立於1998年9月,依託於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是北京市科委高技術重點實驗室之一,是北京市從事應用基礎以及應用研究、培養高層次生物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對外交流、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窗口。

生物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首席專家責任制,下設學術委員會。馬榮才研究員任中心主任,曹鳴慶研究員任首席專家。

新機制


中心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科研人員實行全員聘任制。建立固定與流動崗位相結合,按需設崗,按崗付酬,雙向選擇,競爭上崗,全員逐級聘任的新型人事制度。它是面向國內外的開放性科研單位。
中心的固定研究人員在年齡、職稱、學位結構上表現為年青化、高學位制。已形成一支高水平精幹高效的科技隊伍。現有定崗職工31名(含外聘職工4名),其中有26人直接參與各類研究工作。有高級研究人員9名(研究員4名,副研究員5名),佔總人數的1/4。現有博士12名,其中5人有博士后研究經歷,7人有一年以上國外研究經歷。目前中心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8名,與首都師範大學共建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點2個,碩士點3個。 “生物中心”和本院“信息中心”等一起申請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

學術交流


中心自成立以來共接收了70多名流動科技人員來中心從事研究工作和論文研究。每年有流動研究人員30-50名在實驗室工作。流動人員的主體是研究生,他們來自中國農大首師大、北京林大、南京農大、南京林大、四川農大東北農大河南師大河北師大、內蒙農大等單位,其餘為來自我院作物所、蔬菜中心、林果所,北京市種子管理站中科院植物所等單位,流動人員是中心科研第一線的重要力量,他們富有創造性和鑽研精神。同時對中心來說,在完成科研任務的同時,也為國家培養了高質量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人才。
根據實驗室的主攻方向和已承擔的研究課題,“生物中心”有選擇地聘請了一些國內外專家為顧問。

研究方向:


生物中心主要致力於植物功能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研究,植物逆境抗性基因的鑒定、分離和功能研究及農作物和林草的基因工程分子育種。2004年,根據中心的發展和當前形勢對科研方向作了一些調整包括:1.成立微生物技術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基因工程農藥技術、微生物酶製劑技術等;2.研究領域主要為分子育種、基因工程和基因組學;3.積極爭取與大公司合作,推進成果產業化。
設施條件:生物中心具備完善的分子生物學及生物技術研究的設施設備條件。擁有各類儀器設備300多台(套),價值1000 萬元左右。實驗室面積2000M2,各類溫室1000M2,網室400M2,實驗地40畝,另在海南建有南繁實驗室。主要儀器有Beckman CEQ 8000XL DNA序列分析儀、Genomyx熒光差異顯示系統、Molecular Imager FX分子工作站、PE-9700 PCR儀、Biologic HR Systems蛋白快速純化系統、Beckman超速冷凍離心機、Beckman台式高速冷凍離心機、Branstead 超純水系統,Helios α雙光束掃描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Gene Pulser II、Techne分子雜交箱以及各類Lab-line搖床、Fisher Isotemp培養箱等。

科研成果、專利及論文:


自生物中心成立以來,共發表科技專著、科技論文、會議論文169篇,其中科技著作5部、在國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8篇,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5篇,有12篇論文被SCI收錄。近年來中心科技人員發表論文數量和質量呈不斷增加和提高的趨勢。
中心成立六年來,科研人員共獲得市科技進步獎4項,其中“白菜蕪菁花葉病毒基因工程”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單體異附加材料選育小麥新種質”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小麥HMW谷蛋白亞基基因與除草劑抗性基因的轉移研究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曹鳴慶研究員編寫的《作物品質育種》著作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中心共申請了4項專利並獲得國家專利知識產權局的申請號。
1、“一種改良小麥烘烤品質的方法” 。
2、“玉米酪氨酸蛋白磷酸基因ZmRSPTP1及其編碼蛋白與應用
3、“一種調控毛白楊木質素的方法”。申請號
4、與本院草業中心共同申請“馬藺組織快繁體系構建技術”。

中心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板井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內
負責人:馬榮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