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

中醫方劑名

左金丸,中醫方劑名。出自《丹溪心法》卷一。為瀉火劑。具有瀉肝火,行濕,開痞結之功效。主治肝火犯胃,漕雜吞酸,嘔吐脅痛,筋疝痞結,霍亂轉筋。

簡介


● 通用名:左金丸
● 英文名:Zuojin Wan

歌訣


左金連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藥名戊己,熱瀉熱痢服之安;連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熱用理一般。

主要成分


● 黃連(一本作芩)六兩(18g)、吳茱萸一兩或半兩(3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末,水為丸,或蒸餅為丸。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2、現代用法:為末,水泛為丸,每服3g,開水吞服。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附方


名稱:戊己丸
組成:黃連、吳茱萸、芍藥
用法:研磨為丸,水服下
主治:肝脾不和。症見腹痛泄瀉,胃痛吞酸,運化不力,及熱痢,熱瀉等
功用:疏肝和脾
名稱:連附六一湯
組成:黃連、附子
用法:加棗,水煎服
主治:肝火太盛,胃脘痛,泛酸,吐酸水
出處:《醫學正傳》
功用:清肝瀉火

方義


本方證乃山肝鬱化火犯胃所致。肝經佈於脅肋,肝氣鬱滯則脅肋脹痛;肝火犯胃,胃失和降,故嘈雜吞酸,嘔吐;肝火循經上炎,故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乃肝鬱而化火之徵。證屬肝鬱化火.橫逆犯胃。治宜清瀉肝火,降逆止嘔。
方中重用苦寒之黃連為君葯,一則清心火以瀉肝火,即所謂“實則瀉其子",肝火得清,自不橫逆犯胃;二則清胃熱.胃火降則其氣自降,如此標本兼顧,對肝火犯胃之嘔吐吞酸尤為適宜。吳茱萸辛苦而溫,入肝、脾、胃、腎經,辛能入肝散肝鬱,苦能降逆助黃連降逆止嘔之功,溫則佐制黃連之寒,使黃連無涼遏之弊,且能引領黃連入肝經,為佐葯。二葯辛開苦降,寒熱並用,瀉火而不涼遏,溫通而不助熱,使肝火得清,胃氣得降,則諸症自愈。

化裁方鑒別


左金丸與龍膽瀉肝湯都能用於肝經實火之脅肋疼痛、口苦等癥狀,左金丸瀉火作用弱於龍膽瀉肝湯,但能降逆止嘔,用於肝火犯胃之嘔吐吞酸,無清利濕熱之功。龍膽瀉肝湯瀉火作用強,用於肝膽實火上炎目赤、耳聾、耳腫,或肝膽濕熱下注之陰腫、陰癢陰汗、小便淋濁、帶下黃臭等,有清利濕熱之功,而無降逆止嘔之效。

運用


1、本方為治療肝火犯胃證常用方。臨證以嘔吐吞酸,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為用方要點。
2、現代多用於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證屬肝火犯胃者。

性狀特徵


● 左金丸為黃褐色的水丸;氣特異,味苦、辛。

主要作用


● 瀉火、疏肝、和胃、止痛。
● 用於可緩解胃脘脹痛、脅肋脹滿、煩躁易怒、吞酸、胃中嘈雜、嘔吐酸水等癥狀。

治療病症


● 用於治療由於肝火犯胃所導致的胃痛,臨床常見有胃脘脹痛、脅肋脹滿、煩躁易怒、吞酸、胃中嘈雜、嘔吐酸水、口苦、不喜熱飲等癥狀。
● 用於治療由於肝火犯胃,肝絡失和,肝失疏泄所導致的脅痛,臨床常見有脅肋脹痛、煩躁易怒、口乾口苦、嘔吐吞酸、脘痞噯氣等癥狀。
● 如果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出現上述癥狀,也可以服用左金丸。

加減化裁


若吞酸重者,加烏賊骨瓦楞子以制酸止痛;脅痛甚者,可與四逆散金鈴子散合用以加強疏肝理氣之功。

用藥前須知


1.左金丸為非處方藥物(甲類),可以在藥店由執業藥師或藥師指導購買和使用,好在醫院由醫生根據病情開處方用藥。
2.如果對黃連、吳茱萸過敏,禁止服用。
3.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服用。
4.患有高血壓、肝病、腎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務必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5.脾胃虛寒胃痛及肝陰不足脅痛者慎用。
6.過敏體質者慎用。
7.懷孕或哺乳期間服用,請務必諮詢醫生。

製劑規格


丸劑,每100粒重6克。

如何服用


● 服用時間:最好在飯後服用。
● 服用方法:按照說明書,取出適量藥丸,溫水吞服。
● 服用劑量: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兒童可酌情減量或謹遵醫囑。

溫馨提示

● 兒童一定要在成年人的監護下服用。
● 如有醫囑,請按醫生要求的劑量服用。

不良反應


● 本品不良反應目前暫不清楚。

注意事項


● 服藥期間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及焦慮。
● 服藥期間應該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食物,以防影響藥物吸收,降低藥效。
● 目前不清楚哪些藥物會與左金丸相互作用,如果同時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諮詢醫生,以防藥物之間發生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 服用左金丸1周后,如果胃脘脹痛,脅肋脹滿,煩躁易怒,吞酸嘈雜,嘔吐酸水等癥狀沒有改善,還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溫馨提示

● 使用中成藥時,首先需要請中醫進行辨證,做到合理應用。
● 不要自行根據癥狀盲目加量、減量使用,也不可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長期使用。
● 發生不良反應時請停葯,並及時去醫院就診,以確定是否繼續用藥,還是調換藥物。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不要聽信廣告宣傳使用中成藥。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成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藥物應放置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
● 密封保存。
● 如果希望了解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