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水

胃酸的一種臨床表現

凡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隨即咽下者,稱為吞酸;不咽下而吐出者,則稱吐酸。一般說,吐酸是指泛吐酸水的癥狀,輕者又稱泛酸,常與胃痛兼見,但亦可單獨出現。本症多由肝火內郁,胃氣不和而發;亦可因脾胃虛寒,不能運化而成。

診斷要點


臨床以酸水由胃中上泛,或隨即咽下,或由口中吐出等癥狀為特徵。常與胃痛、暖氣等兼見。
吐酸的辨證分析
本證多由肝氣鬱結,胃氣不和而發,這是發病機理的重點。其中有偏寒、偏熱之差異。屬於熱者,多由肝鬱化熱而致;屬於寒者,可由寒邪犯胃,或素體脾胃虛寒而成;飲食停滯之泛酸噫腐者,是由食傷脾胃之故。臨床首當辨寒熱,治療宜泄肝清火或溫養脾胃,並可適當加入海螵蛸、煅瓦楞子等制酸葯。
吐酸的辨證論治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針刺中脘、內關足三里熱證加刺陽陵泉,用瀉法;寒證用補法,並加艾灸。
2.飲食療法
(1)鳳凰衣粥:雞蛋殼若干,去內膜洗凈炒黃研末,每次6克加入熱粥中服食。寒熱證均宜。
(2)白鬍椒海螵蛸煲豬肚:白鬍椒12克,海螵蛸20克,豬肚1個,先將海螵蛸、白鬍椒(打碎)放人洗凈的豬肚內,並加入少量清水,然後把豬肚兩端用線紮緊,慢火煮至爛熟,去海螵蛸及胡椒,調味分次食肉飲湯。適用於寒證吐酸。
吐酸,證名。口吐酸水之症。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因宿食、濕痰、熱郁、停飲等所致。因宿食所致者,兼見氣悶飽脹,噯氣腐臭等證,治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術丸、八味平胃散、乾薑丸等方;若從熱化,宜梔連二陳湯、咽醋丸。因肝鬱犯胃,濕郁化熱所致者,證見兩脅刺痛,口苦咽干,心煩吐酸,脈弦數,治宜泄肝清火,用逍遙散合左金丸,或柴葛平胃散。因脾胃虛寒所致者,證見面色萎黃,飲食減少,苔白,脈弦細,治宜溫養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湯理中湯、溫胃飲等方。參外感吐酸水、內傷吐酸水、吞酸等條。本證可見於慢性肥厚性胃炎、潰瘍病、消化不良、胃酸分泌過多症等疾患。
診斷學
▪ 診法▪ 四診▪ 癥狀▪ 內證▪ 外證
▪ 四診合參▪ 司外揣內▪ 審症求因▪ 平人▪ 望診
▪ 望神▪ 得神▪ 失神▪ 假神▪ 煩躁
▪ 但欲寐▪ 昏厥▪ 神昏▪ 望色▪ 五色
▪ 色澤▪ 常色▪ 主色▪ 客色▪ 病色
▪ 善色▪ 惡色▪ 五色主病▪ 面色▪ 面色萎黃
▪ 身目俱黃▪ 顴紅▪ 面色紅▪ 泛紅如妝▪ 面色青
▪ 面色白▪ 面色蒼白▪ 面色淡白▪ 面色黧黑▪ 面色晦暗
▪ 面垢▪ 口唇青紫▪ 口唇紅腫▪ 口唇淡白▪ 真臟色
▪ 病色相剋▪ 鬚髮早白▪ 望形態▪ 肥胖

相關病症


本篇所論之吞酸、吐酸,與西醫之胃酸過多所產生之吞酸、吐酸含義大致相同。它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所引起之吐酸癥狀。

癥候分型


1.寒證:吐酸時作時止,胸脘脹悶,噯氣臭腐,喜唾涎沫,飲食喜熱,四肢不溫,疲倦乏力,大便溏薄,舌淡紅,苔薄白,脈多弦滑。治宜溫中散寒,和胃制酸,溫養脾胃。可加白螺絲殼、瓦楞子等以抑酸和胃。
2.熱證:吐酸時作,噯臭腐氣,胃脘飽悶,大便臭穢,口乾口渴,或心煩易怒,兩脅脹痛,舌質紅,苔黃厚,脈多弦數。治宜泄肝和胃,苦辛通降。

胃酸過多


1、慢性胃炎:主要是由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而引起的炎症。
2、胃潰瘍:胃酸的過多會導致胃黏膜被胃酸給消化腐蝕掉,造成胃、腸的穿孔(就是我們常說的胃腸潰瘍)。
3、反流性食道炎:胃酸增加,胃黏膜受損,就會出現水腫、出血。那麼,胃炎、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等酸相關性疾病就隨之而發生,胃健康受損,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人體健康就難以保證了。
4、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在胃內發生腐蝕作用,會出現吞酸,反胃,吐酸的現象,甚至造成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嚴重後果,是不可忽略的。

疾病預防


首先應飲食有節,不過食寒涼生冷、酸辣煎炸,以保護脾胃;要注意情志調達,解除七情致病的因素。

疾病治療


胃酸過多在胃內發生腐蝕作用,會出現吞酸、反胃、吐酸的現象,甚至造成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嚴重後果,是不可忽略的。其醫療方法,一般是服用鹼性藥物,如小蘇打等,但中和的效用只能暫時相安,不久胃酸又要分泌過多。若用鹼性葯反覆中和,更能引起胃酸大量分泌,無異火上加油。另外,也有人加入甘草汁飲用,而且發現,服用甘草汁過多,會有血壓升高與尿量增加的副作用,所以還是不用較佳,下面介紹幾種較安全的療法。
據本草載紅茶"能開胃健脾消食",有調和及收斂酸分泌過多的作用,綠茶對輕微泛酸者很適用。
牛奶為本症最適宜的食品,兼吃米粥和麥粥更佳,確能達到抑制酸水產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