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菩薩
佛教神話人物
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踏破虛空——華嚴菩薩
元朝時代華嚴菩薩,是蔚州高氏之子。他生下來就天資聰穎,頗具靈心悟性,志願要脫此污濁紅塵,入山修道。
起初父母不答應,可是他表現得意志堅決,一再懇求。
——“容許孩兒出家求道吧!”
——“好吧!”父母沒了辦法,最後不得不答應他得要求。
他很用功,只是潛心讀誦雜華嚴經部,竟閱讀了千部之多,且有相當心得。又時常作華藏世界觀,既是觀想大日如來亘三世常在說法。
有一天,他正入觀時,忽然聽空中有聲音說道:
“融和經義氣可吞山河之慨,少時風雲際會自然能得成就。”
於是立即契入華嚴,頂戴《華嚴經》,不論行住,都不敢有違華嚴之旨。因此世人尊稱他“華嚴菩薩”。
他曾建一藏經樓名“華嚴閣”,閣樓之下有海水,但他曾建一藏經樓名“華嚴閣”,閣樓之下有海水,水面上植有大蓮華,而且塑著毘盧如來聖像端坐在蓮華之上。他每天面對佛像修禪觀,有時候入定經過三、五天才起觀。
大元皇太後仰慕他的德名,三次下聖旨召見,但他無意功名,也自認不善奉迎權貴,因此都沒有遵旨入宮。當朝又以“五路總攝”的僧官職位相授,他又堅決的謝辭了不願接受。
成宗帝臨幸入山,對他禮遇有加,至為看重。
他臨圓寂前夕,對寺眾們說:
“無盡剎海,不離當處,妄情未破,悟入無時。”
門下弟子法忍法師問:
“未知上人今向什麼地方去呢?”
他回答:
“虛空剖出一莖骨”。
意義頗深,門下徒眾再次乞求示偈以解眾人迷津,於是他寫下了這幾句。
“歷劫本來無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不顧。”
沒多久安詳地示寂了。示寂之日在他書寫過的幾桌上顯現出龍瑞,還現出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內。
示寂后經三天,化火自焚其體。門下弟子檢拾到不少舍利,並建塔供藏。
華嚴三聖
《華嚴經》是一部大經,汪洋淵博,古德雲“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華嚴境界是盡虛空徧法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
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
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東晉 佛馱跋陀羅譯〗。
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
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唐 實叉難陀譯〗。
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
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40卷)〖唐 般若譯〗
此經第一譯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萬六千偈,是由慧遠的弟子支法領從於闐(今新疆和田一帶)得來,於晉義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揚州(今南京)道場寺請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出,三藏手執梵本,譯為漢語,法業筆受,慧嚴、慧觀等潤文,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為檀越,於元熙二年(420)六月十日譯竟,劉宋永初二年(421)復校完畢(見《出三藏記集》卷九經後記等)。初譯出時分五十卷,后改為六十卷,內分三十四品,總由七處、八會的說法而成。嗣後唐永隆元年(680)三月,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和法藏校勘此經,見所譯《入法界缺》內有缺文,因更就梵本譯出從摩耶夫人到彌勒菩薩文一段約八九紙補入(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這就成為現行《華嚴經》六十卷本。此經第二譯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萬五千頌,系唐則天武后遣使從於闐求得,並請來其地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武后親臨譯場首題品名,菩提留志、義凈同宣梵本,復禮、法藏等並參與筆受潤文,到聖歷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記寺譯畢(見《開元釋教錄》卷九),成八十卷,內分三十九品,總由七處(同舊譯)、九會(八會同舊譯,新增“普光法堂”一會)的說法而成。后法藏發見此經《入法界品》中尚有脫文,仍與地婆訶羅校勘梵文,於第八十卷初從彌勒菩薩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補入文殊伸手摩善財頂十五行(《華嚴經疏》卷三、《華嚴經略策》),即為現今流行的《華嚴經》八十卷本。
此經第三譯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萬六千七百偈(見《貞元釋教錄》卷十七)系南天竺烏荼國王親手書寫遣使於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贈來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囑罽賓三藏般若在長安崇福寺從事翻譯,廣濟譯語,圓照筆受,智柔、智通回綴,道弘、鑒靈潤文,道章、大通證義,澄觀、靈邃等詳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譯畢,成四十卷。其內容系勘同舊新兩譯《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一品,但文字上大為增廣;尤其是四十卷有普賢十大行願,和新添的普賢廣大願王清凈偈,是前此兩譯《華嚴經》中所未有。以上是漢譯此經的三大譯本。此外,此經中某一品或一部分傳譯於中國的為數也不少。公元二世紀中-後漢支婁迦讖曾於洛陽譯出《兜沙經》一卷,當是此經別行本漢譯的開始,吳支謙、西晉竺法護、聶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朝,都有《華嚴經》的支分別行本譯出,在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中曾列舉有這類別行譯本三十五部。至如《華嚴》三大譯本中的唐般若譯四十卷《華嚴》,也同樣是全部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行。
此經的漢譯本中,以唐譯八十卷本的文義最為暢達,品目也較完備,因而在漢地流傳最盛。以下依據這一譯本略述此經的內容:唐譯本經系由九會的說法組合而成。
敘佛在菩提場中初成正覺,道場無量妙寶莊嚴,金剛座上的遮那佛身萬德圓滿。十方世界微塵數菩薩乃至金剛力士諸神諸天等各具無量功德一時雲集,各各說頌讚佛,所有的華藏莊嚴世界海中一切世界也都同樣入佛境界(《世主妙嚴品》第一)。諸菩薩和一切世間主說頌問佛,佛現瑞相放光說頌,又現諸神變,一切法勝音等菩薩各說頌讚佛(《如來現相品》第二)。時普賢菩薩入佛三昧,受諸佛讚歎摩頂,從三昧起,十方一切如來放光頌讚普賢菩薩,一切菩薩也同頌讚(《普賢三昧品》第三)。普賢菩薩以佛神力,向道場海眾諸菩薩說世界海等十事,分別顯示十方剎土的形相和它的原因(《世界成就品》第四)。普賢又說毗盧遮那往昔修行所嚴凈的華藏莊嚴世界海無量妙寶莊嚴功德,乃至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的莊嚴和諸佛號(《華藏世界品》第五)。普賢又說這是由於毗盧遮那過去世為大威光太子時供養諸佛廣修無量妙行的廣大功德莊嚴成就(《毗盧遮那品》第六)。
敘佛在普光明殿蓮華座上,顯現神變,十方菩薩都來集會。文殊師利菩薩承佛的威力,向眾菩薩稱說佛的名號,由於隨應眾生各別知見,遂有無量不同的名號如來為眾說法(《如來名號品》第七)。文殊師利又說娑婆世界中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種種異名,和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不同的四聖諦名,都隨眾生心,令得調伏(《四聖諦品》第八)。這時佛兩足輪放光,普照十方,各現佛事,文殊師利說頌稱揚佛的無邊功德行願(《光明覺品》第九)。文殊師利菩薩又和覺首等九菩薩反覆問答十種甚深佛法明門(《菩薩問明品》第十)。智首啟問,文殊師利答說菩薩身語意業動靜語默中為饒益眾生應發起的一百四十種的清凈願行(《凈行品》第十一)。文殊師利問,賢首以偈答說菩薩修行的無量殊勝功德,信願不虛,定慧圓滿成就等事(《賢首品》第十二)。
敘佛不離菩提樹下,上升須彌山帝釋宮殿,帝釋莊嚴宮殿,迎佛入座,並和諸天說頌讚佛(《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十方佛世界法慧等菩薩都來集會,各說偈頌稱讚佛所修行的無量勝妙功德(《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法慧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無量方便三昧,受到諸佛讚歎並摩頂,他出定廣說十住的法門,每住中各有聞、修十法(《十住品》第十五)。這時正念天子來問,法慧向他宣說修習梵行種種無相觀法(《梵行品》第十六)。又天帝釋來問,法慧向他宣說菩薩初發菩提心所得的種種無量功德,發心便能和佛平等,也無所得(《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精進慧問初發心菩薩如何修習,法慧答說十不放逸,得十清靜,十佛歡喜,十法安住,十法入地,十法行清凈,十種清靜願,十法圓滿大願,十無盡藏等修行的法門和所應得的成就(《明法品》第十八)。
這時佛升向夜摩天宮,夜摩天王莊嚴殿座迎請如來,說頌讚佛,佛即入座(《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功德林菩薩等微塵數菩薩都來集會,十大菩薩各說偈頌稱揚佛周遍法界的行願功德(《夜摩宮中偈贊品》第二十)。功德林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善思惟三昧,受到諸佛稱讚並摩頂,他出定廣說十行的法門,並一一分別其行相(《十行品》第二十一)。功德林又對諸菩薩說菩薩十無盡藏的一一行相,由此能令一切行者成就無盡大藏(《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第五會,這時佛又升兜率天,兜率天王莊嚴殿座迎請如來,說頌讚佛功德,佛即入座(《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金剛幢等十大菩薩和微塵數菩薩從十佛世界來集。各說偈頌稱揚佛德(《兜率宮中偈贊品》第二十四)。金剛幢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諸佛稱讚並摩頂,他從定起,向諸菩薩廣說十迴向法門,並一一分別解說所修行相(《十迴向品》第二十五)。
敘佛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諸方世界諸大菩薩都來集會。這時金剛藏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諸佛稱讚並摩頂。他從定起,向眾說出十地的名稱。這時解脫月等諸菩薩請他解說,佛也放光加以神力,金剛藏菩薩便向眾演說甚深的十地法門行相(《十地品》第二十六)。
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薩向佛問普賢菩薩三昧所修的妙行,佛教他自請普賢菩薩宣說。這時大眾希望見到普賢菩薩並殷勤頂禮,普賢菩薩才以神力出現,向眾廣說十大種三昧的高深法門(《十定品》第二十七)。普賢又向大眾說十種神通(《十通品》第二十八)。又向大眾說十種法忍(《十忍品》第二十九)。這時心王菩薩問,佛向他宣說阿僧祇不可說的數量和世間出世問一切諸法不可說說的事理(《阿僧祇品》第三十)。心王菩薩又向大眾宣說諸佛世界的壽量和它們的長短比較(《壽量品》第三十一)。又向大眾宣說十方諸菩薩和他們的眷屬的住處並常住說法的地名(《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這時會中諸菩薩心中希望知道諸佛的國土、本願、種姓、出現、佛身、音聲、智慧、自在、無礙、解脫等不思議事,佛便加持青蓮華藏菩薩向蓮花藏菩薩廣說佛所住的十不思議法門(《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普賢菩薩向諸菩薩演說佛的身相莊嚴,略說有九十七種大人相,以及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佛向寶手菩薩宣說如來的隨好中各有光明,周遍法界,能夠拔出地獄的苦,生兜率天,乃至令證得十地等廣大無盡的功德(《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賢菩薩又向大眾演說佛為解脫眾生結縛,瞋心能障百萬法門,應當勤修十法,具十清凈,十廣大智,得十種普入,住十勝妙心,獲十種佛法善巧智(《普賢行品》第三十六)。這時佛從眉間放光,名如來出現光,如來性起妙德菩薩向佛請問大法,佛又放光入普賢菩薩口,普賢菩薩便廣說佛以十無量法出現,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得到成就。說罷,諸佛稱讚並為會眾授記,普賢最後說頌勸眾受持(《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敘佛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入佛華藏莊嚴三昧,從三昧起,普慧菩薩請問菩薩依、菩薩行乃至佛示般涅盤等二百個問題,普賢菩薩一問十答,分別演說二千法門。諸佛現前贊喜。普賢菩薩再用偈頌重說菩薩的功德行處(《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佛在逝多園林,和文殊普賢等五百大菩薩、大聲聞並無量世主聚會。佛以大悲入師子頻申三昧,遍照莊嚴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說剎塵數菩薩來會,各現神變供養境界。諸大聲聞不知不見。十大菩薩說頌讚佛。普賢菩薩演說這師子頻申三昧的十種法句。佛又顯現種種神變、種種法門、種種三昧等相,文殊菩薩說頌稱讚,諸菩薩都得到無數大悲法門,從事利樂十方一切眾生。文殊菩薩和大眾辭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發心隨同南行。他們行到了福城東,在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說法,這時善財童子等二千人前來頂禮聽法,發菩提心,其中善財童子一心求菩薩道,說頌問教,文殊師利指示他去求訪善知識,善財童子便輾轉南行參訪了德雲比丘乃至彌勒菩薩等五十三位善知識,聽受了無數廣大甘露法門,最後見到普賢菩薩,由於普賢的開示,次第得到普賢菩薩諸行願海,終於證入法界。末了普賢菩薩說頌稱揚佛的功德海相(《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以上是新譯經中九會三十九品的內容梗概。
關於此經古來傳播的情形,相傳佛滅度后,此經在印度曾經隱沒,後龍樹菩薩弘揚大乘,便將它流傳於世。龍樹還造出《大不思議論》十萬偈以解釋此經,現行漢譯的《十住毗婆娑論》十六卷,便是該論的一部分,為此經《十地品》中初二地的解說。在這以後,世親菩薩也依此經《十地品》造出《十地經論》,發揮了《華嚴》的要義,金剛軍、堅慧、日成、釋慧諸論師又各造出了《十地經論》的解釋(日成、釋慧兩釋現存有藏文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