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脂肪肝

肝臟中脂肪含量超過5%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

徠輕度脂肪肝是指肝臟中脂肪含量超過5%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輕度脂肪肝是各種原因導致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引起的。輕度脂肪肝多無臨床癥狀,部分表現為食欲不振、乏力、厭油、腹脹、上腹部隱痛、噁心、嘔吐、皮膚鞏膜黃染等。輕度脂肪肝的治療以消除病因、生活方式干預為主。若經久不治、飲食不控制會發展為中、重度脂肪肝。有可能引發5種常見病:①肝硬化和肝癌,脂肪肝患者併發肝硬化、肝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0倍。②內分泌系統疾病。③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④影響性功能。⑤影響視力。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

病因


● 輕度脂肪肝是各種原因導致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引起的。
● 肥胖。
● 長期飲酒。
● 某些藥物或化學中毒,如四環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砷、汞等。
● 糖尿病、高脂血症或者肝炎。
● 營養不良。
● 結核、細菌性肺炎及敗血症等感染。

癥狀


● 輕度脂肪肝多無臨床癥狀,多於體檢時偶然發現。部分表現為:
● 食慾減退。
● 乏力。
● 厭油。
● 腹脹。
● 上腹部隱痛。
● 噁心、嘔吐。
● 皮膚、鞏膜黃染

臨床表現


1.食欲不振、乏力、肝區悶脹不適或疼痛
為肝病患者常有的癥狀,患者若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厭油、腹脹、肝區隱痛等,排除感冒、急性胃炎以及其他肝病,均應懷疑患脂肪肝的可能。
2.噁心嘔吐
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損害,可伴有噁心欲嘔、厭油、上腹脹等消化道癥狀。
3.肝臟腫大
約90%脂肪肝患者的肝臟可捫及,30%輕度肝腫大,如肝臟貯脂占肝重的40%以上時,可有明顯肝大,但為無痛性。肝臟雖腫大,而其形態依然保持正常。若檢查肝臟時其質地正常,或稍覺柔軟,並且表面平滑且無觸痛,便應考慮到脂肪肝的可能性。但因為脂肪肝其質地較柔軟,所以雖然腫大而在腹壁下觸診往往難以觸及。
4.內分泌失調
肝臟為許多內分泌激素代謝滅活場所,脂肪肝時,男性患者可能有乳房發育、睾丸萎縮、陽痿,女性患者可有月經過多、閉經、體重減輕或增加等表現。
5.維生素缺乏症
脂肪肝時由於脂肪堆積合併飲食中維生素缺乏,患者易出現多種維生素缺乏症。臨床可見周圍神經炎舌炎口角炎、皮干瘀斑、角化過度等。
6.黃疸
脂肪肝時黃疸類型常為肝細胞性,該型黃疸常伴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癥狀。有臨床資料顯示,脂肪肝患者僅少數出現輕度黃疸。肝內脂肪被清除后黃疸即消退。

檢查


● 確診輕度脂肪肝依靠肝功能檢查、超聲檢查、CT檢查、磁共振、肝活檢等。
● 肝功能檢查:氨基轉移酶白蛋白、鹼性磷酸酶等指標可查看肝功能有無異常情況,有助於疾病診斷等。
● 超聲檢查:主要依據肝血管的清晰度、超聲衰減程度等對脂肪肝進行分級診斷,是脂肪肝的首選診斷方法。
● CT檢查:特異性優於B超,主要顯示肝實質密度普遍或局灶性降低,可以衡量脂肪肝進展的程度。
● 磁共振成像檢查:適用於超聲和CT檢查不能明確診斷者,能夠排除肝腫瘤等其他疾病。
● 肝活檢:肝穿刺活檢細胞學檢查是確診脂肪肝的金標準。

診斷


1.分析病史
是診斷脂肪肝的方法之一,許多輕度脂肪肝患者無特異性癥狀。約半數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部分患者有易疲勞、食慾降低、腹脹、肝區不適或隱痛、噁心、噯氣等。患者可能有長期飲酒史或有糖尿病,肥胖、營養不良及中毒性肝損傷等病史。
2.體檢
徠部分患者可觸及肝腫大,並可有輕度壓痛。
3.實驗室檢測
是診斷脂肪肝的方法之一,患者可有血漿球蛋白變化,特別是α1、α2及β脂蛋白增高,血清GGT、ALTAST輕度增高或正常。但這些均為非特異性的變化。
4.B超和CT檢測
是診斷脂肪肝的主要方法之一,B超檢查可見肝實質呈微細緻密的強反射光點,深部組織回升減弱。當肝細胞內脂肪沉積達到肝組織的30%以上時,B超即可作出診斷,隨著脂肪沉積越多,診斷率越高。超聲對重度脂肪肝的診斷率達95%。CT掃描示肝臟密度比其他臟器(如正常脾臟、血管)低下,一般認為其準確性優於B超。正常情況下,肝臟與脾臟密度均勻,CT值接近,比值≥1。但當肝細胞內有脂肪浸潤時,肝臟密度減低,比值變小,因此臨床常用肝脾比值來確定是否有脂肪肝。
5.肝活檢檢測
是確診脂肪肝的金標準。採用的肝穿刺活檢細胞學檢查是確診脂肪肝的唯一方法。目前多在B超引導下進行肝穿刺,抽吸肝組織活檢,遠較過去的盲目肝穿刺法準確安全,尤其對於局灶性脂肪肝或彌慢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島與B超下肝癌鑒別有困難時具有獨特的優越性。通過對活檢組織顯微鏡下觀察可以明確脂肪肝病變程度、類型、有無合併脂肪性肝炎和肝纖維化。對治療以及預后判斷亦有重要價值。但由於它是一種創傷性檢查,存在風險,臨床應用還是要謹慎選擇。

鑒別診斷


肥胖與脂肪肝有密切的關係,肝內脂肪的堆積與體重超標程度成正比。約半數的肥胖者體內可見肝內輕度脂肪浸潤,30%~50%的肥胖症合併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變率可達61%~94%。腹部肥胖的人比其他體型的人更容易發生脂肪肝。肥胖患者發生脂肪肝,在早期、中期多是可逆的,減輕體重、平衡膳食,脂肪肝可改善,甚至痊癒。反之,體重繼續增加,脂肪肝亦會相應地加重。
2.妊娠脂肪肝
多在第一胎妊娠34~40周時發病,病情嚴重,預后不佳,母嬰死亡率分別達80%與70%。臨床表現為驟然持續性噁心嘔吐伴上腹痛、厭油等消化道癥狀,病程後期可嘔吐咖啡樣物,腹脹常較明顯,繼消化道癥狀后出現黃疸並迅速加深,很難與暴發性病毒肝炎區別。及時終止妊娠可使病情逆轉,少數可經自然分娩或剖腹產而脫險。
3.內分泌紊亂性脂肪肝
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而罹患糖尿病時,約有半數患者合併脂肪肝。胰島功能降低,在糖代謝紊亂的基礎上,脂肪代謝必然亢進,出現高血脂症,從而進一步導致脂肪肝。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而罹患柯興氏綜合征或長期用皮質激素治療時,也可能發生脂肪肝。
4.營養不良性脂肪肝
營養不良導致蛋白質缺乏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見於攝食不足或消化障礙,由於蛋白質缺乏,導致極低密度脂蛋白合成減少,造成肝臟轉運甘油三酯障礙,使脂肪在肝細胞內堆積,久而久之造成脂肪肝。一般在給予高蛋白質飲食后,或輸入氨基酸后,隨著蛋白質合成恢復正常,脂肪肝迅速消除。

治療


● 輕度脂肪肝主要採取消除病因、調整飲食結構、增加運動等方式治療,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配合使用藥物治療及其他治療。
● 消除病因
● ● 如長期大量飲酒者應戒酒;營養過剩、肥胖者應嚴格控制飲食,使體重恢復正常;有脂肪肝的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有效地控制血糖;營養不良性脂肪肝患者應適當增加營養,特別是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等。
● 調整飲食結構
● ● 提倡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飲食。不吃或少吃動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飲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質的瘦肉、河魚、豆製品等。
● 增加運動
● ● 主要選擇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騎自行車、上下樓梯、打羽毛球、跳繩和游泳等。
● 藥物治療
● ● 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輔以保護肝細胞藥物、降脂藥物及抗氧化劑等,也可用中藥治療。
● 其他治療
● ● 電生理療法採用治療儀促進肝內脂肪轉運。

危害


● 輕度脂肪肝若經久不治、飲食不控制會發展為中、重度脂肪肝。

預后


● 輕度脂肪肝經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預防


● 調整飲食結構,提倡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飲食。
● 每天堅持體育鍛煉,可視自己體質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
● 飲酒過量者要堅決戒酒。
● 肥胖者應科學減重,將體重和腰圍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 控制血糖、血脂。

參考文獻


● [1] 於皆平,沈志祥,羅和生。實用消化病學.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 [2] 潘國宗。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病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
● [3] Kasper DL,Fauci AS,Hauser SL,et al.哈里森內科學:消化系統疾病分冊.19版。周麗雅,譯。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