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飛英塔
唐懿宗咸通五年始建的建築
湖州飛英塔位於湖州東北角,修建於唐懿宗咸通五年。此寺院始建於唐懿宗咸通五年,唐僖宗中和五年更名為“上乘寺”,北宋真宗景德二年始改為今名。湖州飛英塔有內外兩層塔。內為石塔,又在石塔的外圍建造一座磚木結構的外塔,形成“塔里塔”。
今日“五四”,“五四”的民主與科學精神永存!
湖州飛英塔
——浙遊記之四十一
我楚狂人
湖州有“三絕”:“塔里塔”、“橋里橋”、“廟裡廟”。“橋里橋”指建於明嘉靖十八年的潮音橋,潮音橋位於湖州市南街東側,橫跨於雨溪之上,為三孔石拱橋。因橋洞有海潮之音而得名。“廟裡廟”指府城隍廟廟,位於浙江湖州市人民路和北街之間,湖州城隍廟自始建至明代稱府城隍廟(簡稱府廟),供三代城隍神。第一代是五代清泰元年後唐的“阜俗安成王”,第二代為明武洪二年敕封的“威靈公”,第三代城隍神是明萬曆元年始尊“湖州府城隍勞公神”。因為形如“套廟”而得名“廟裡廟”。其實“橋里橋”、“廟裡廟”都有些牽強硬湊的嫌疑,唯有“塔里塔”飛英塔名副其實。
飛英塔雄踞湖州東北角,飛英寺西側的舍利石塔院內。
據志書記載,唐咸通年間
湖州飛英塔
外塔始建於北宋開寶年間
外塔始建於北宋開寶年間(968~976年),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塔遭雷擊塌毀,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重新修建,元、明、清三代又經過了多次的修葺。因有神光見於石塔()內塔絕頂,遂於北宋開寶年間(968——976),於石塔之外增建木塔罩護之,遂成“塔里塔”。根據建外塔緣由,取佛家語“舍利飛輪,英光普照”中之二字為塔名,更名為飛英塔;上乘寺也因塔易名“飛英寺”。
現在見到的飛英塔外塔為江南習見的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寶塔,七層八面,通高55米,雄渾古樸,端莊秀麗。其具有鮮明宋代建築風格的是平伸舒展的翼角,簡潔樸實的檐面,用材碩大的斗拱和尋杖望柱式欄桿。由於內含石塔,致使外塔構造更為奇特。四層以下中空,沿內壁懸挑出各層平座和扶梯,與各層外平座相通;上三層統設樓面,四層、七層施平纂式天花,六層底架設計十字交叉的千斤梁,懸挑27米高的塔心柱,直插剎尖。頂檐梁架為斜柱結構,堅實穩固,頗為壯觀。外塔斗拱用材碩大,規格甚多亦為一大特色。全塔內外共施木質斗拱348攢,此外還有乳袱下的丁頭拱以及大量的磚刻扶壁斗拱。其中尤以二層內平座下斗拱採用“七鋪作重拱出雙杪雙上昂偷心造”做法,實為現存木結構古建築中所鮮見。登塔樓梯設在副階廊內,拾級登臨,盤旋而上,可直達頂層。在盤旋於石塔身側的木梯上可以細細品味石塔精美的石刻藝術,在外塔高處遠眺則可俯瞰湖州古城風光。飛英塔不施彩繪,紅牆青瓦,樸實無華。飛英塔旁伴一株古銀杏,可數人合抱,與古塔交相輝映,實為珠聯璧合。
飛英塔還附會著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相傳南朝陳武帝陳霸先微時與一飛英姑娘相愛,相約非爾不嫁,非爾不娶。陳霸先歷盡艱險,為將為君后,求娶飛英姑娘。不料飛英姑娘已經為了拒嫁別門而抑鬱而終了。於是陳霸先建飛英塔紀念這位紅顏知己。這個故事雖然附會之跡甚明,但是老百姓還是願意傳說,畢竟美好的情感總是叫人嚮往的。
千百年來,文人名流對飛英塔題詠不絕。宋代蘇軾守湖州,多次登臨飛英塔,有詩云: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卞峰照城鄉,震澤浮雲天。”元代趙孟頫《登飛英塔》詩云:“梯飆直上幾百尺,俯視層空鳥背過。千里湖光秋色盡,萬家煙火夕陽多。魚龍滾滾扶舟楫,鴻雁冥冥避網羅。誰種山中千樹桔,側身東望洞庭波。”
1929年,飛英塔因年久失修,塔頂長期漏損而突然倒塌,內外塔均遭重創,繼而風雨侵蝕,古塔日趨殘破,遊人扼腕。新中國建立后,得以保護和維修。1961年4月,飛英塔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古塔考察團、國 家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所古建築專家先後到湖州對飛英塔作了認真的考查和實地勘察,確認它是國內罕見的古塔珍品。1982年被列為重點維修項目,經國家文物局審檢批准撥款一百餘萬元對飛英塔進行大修,歷時五年,於1986年底竣工。1987年元旦開放,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到湖州,千萬不要錯過飛英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