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插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傳統插花,北京林業大學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傳統插花是以花枝為材料的一種生活藝術。據考證,傳統插花藝術萌芽於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經歷漢代的初始期、南北朝的發展期、隋唐的興盛期、宋代的極盛期、元明的成熟期、清代後期的衰落期等各個階段。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崇尚自然簡約之美,善於用線條造型和不對稱構圖營造詩情畫意的境界,充分表現出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傳統中國人的審美意識。
2008年6月7日,傳統插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插花作品
據現有資料考證,中國傳統插花藝術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經過了漢代的初始期、南北朝的發展階段、隋唐的興盛期、宋代的極盛期、元明的成熟期、清後期的衰落期等各個階段發展至今。
秦漢時期出現了原始容器插花的形式,在河北望都東漢(公元25—220年)墓道壁畫中,繪有一陶質圓盆,盆內均勻地立著一排六枝小紅花,甚似折枝花插在陶盆中,圓盆置於方形幾架之上,形成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象,當為中國插花藝術產生的初期形式。
南北朝時期容器水養插花正式見於史籍中。最早出現的關於佛前供花的記錄為公元5世紀的《南史·晉安王子懋傳》,其中記載: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嬡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以花獻佛,祈求母病,霍然痊癒。這是已知的歷史遺存中,關於容器插花水養的最早文字記載。
唐代宮廷插花興盛,宮廷中舉行牡丹插花盛會,有嚴格的程序和豪華的排場。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幄(障風)、金錯刀(剪截)、甘泉(漫)、玉缸(貯)、雕文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新詩(詠)。”將牡丹宮廷插花的9個程序,名曰“九錫”,視為至高無上,不容擅動的莊嚴儀式,就像帝王賜給有大功或有權勢的諸侯大臣的9件器物一樣。對插花放置的場所、剪截工具、供養的水質、幾架以及掛畫都有嚴格的規定,並詠詩、作歌、譜曲,再飲以香醇的美酒方能盡興,進行視覺、聽覺、味覺多層次的藝術欣賞。
五代據宋代陶谷《清異錄》中載:“李後主每春盛時,梁棟窗壁,柱拱階砌,並做隔筒,密插雜花,榜曰:‘錦洞天’。”盛況空前,這是插花史上最早舉辦的大型插花展覽會。郭江洲創造了能夠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盤,在一銅盤內均勻立著銅管,銅管下口相通,向盤中注水,花材插於管內能固定位置並可以吸水,相當花插和容器二者相結合的器物,使用方便,插作靈活。
宋代崇尚理學,插花受理學思想的影響,不只追求怡情娛樂,還注重構思的理性意念,內涵重於形式,多以表現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節操等為插花主題。宮廷插花如張邦基在《墨庄漫錄》中所記:“兩京牡丹聞名天下,花盛時,太守作萬花會。宴集之所,以花為屏帳;至梁、棟、柱、拱,以筒儲水,簪花釘掛,舉目皆花也。”民間愛花之風不減唐代。吳自牧的《夢梁錄》有:“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留連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挂名人畫,裝點門面。”根據吳自牧的記載,當時不論官吏庶民,在吉凶慶節時,一切筵席通常是由四司六局承辦。而四司六局的職掌中,香藥局管燒香,茶酒司管點茶,帳設司管掛畫,排辦局管插花。四者合成:“燒香、點茶、掛畫、插花’,稱為“四藝”,為當時非常流行的民間社交禮儀規範,可見插花已成人們生活必需品了。
明代初期受宋代的影響,以中立式廳堂插花為主,莊嚴富麗,造型豐滿,構圖嚴謹,寓意深邃,對日本花道立華的形成具有較大的影響。中期插花追求簡潔清新,色調淡雅,疏枝散點,樸實生動,不喜豪華富麗,常用靈芝、如意、珊瑚等裝點插花,取其吉祥如意等寓意。花器多用銅或瓷瓶,花材選用注重花性。構圖上汲取書法和繪圖上抑揚頓挫,曲折多變的運筆手法,造型講求線條美。晚期插花理論日臻成熟,許多有關插花藝術的專著問世,為歷代之冠。其中以袁宏道(1568—1610年)的《瓶史》影響最大,書中談到了構圖、採花、保養、品第、花器、配置、環境、修養、欣賞、花性等諸多方面,在理論和技藝上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論述。它是中國插花史上評價最高的一部插花專著。還有張謙德的《瓶花譜》、高濂的《遵生八箋·燕閑清賞》、屠本畯的《瓶史月表》等,對花材的選擇、處理技術、保養方法、插花風格、花性認識、構圖技巧、色彩和體量的協調、品賞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論述。
清代流行寫景式插花和諧音式插花。受盆景藝術的影響,利用花材表現自然景色,採用寫實的手法,將自然風光濃縮於盆中。諧音式插花是以花卉和果實名稱的諧音為主題,作為取材和造型的基礎。如馬貽所繪作品,以銅錢、拂塵、萬年青、李子為花材,取其諧音為主題“前程萬里”。年節吉慶,一律以吉祥為主題,這也是中國插花有異於他人之處。
文人沈復的《浮生六記·閑情記趣》提出“起把宜緊”“瓶口宜清”兩個技巧秘訣,對插花理論的發展和完善起了促進作用。此外,還自創了初期“劍山”,對當時和後世插花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借鑒前人的經驗,總結出“撒”的花材固定法。陳淏子在《花鏡·養花插瓶法》中對插花水養方法、花枝處理技術、陳設和花器選擇亦有論述。
清代後期,中國傳統插花,隨國勢的衰微而趨於沒落。
中國傳統插花的顯著特點是花枝較少,選材時重視花枝的美妙姿態和精神風韻,喜用素雅高潔的花材,卻並不像西方插花那樣講究花朵一定要豐滿、碩大、色彩鮮艷。造型時講究線條飄逸自然,構圖多為不對稱均衡,利用不多的花枝,通過賓主、虛實、剛柔、疏密的對比與配合,輕描淡寫,清雅絕俗,以體現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諧美,悉心追求詩情畫意。
分類特點
中國傳統插花按創作的人群分為:民間插花、寺觀插花、宮廷插花、文人插花;
按風格分為:理念花、心象花、寫景花和諧音造型花;
按插花容器的區分,有瓶、盤、碗、缸、籃、筒等六大傳統容器的插花。
傳承價值
傳統插花藝術在3000多年的發展中,見證了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衰、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進程、歷代風土民情的變遷,具有較高的史學與民俗研究價值。
文化價值
傳統插花涵蓋了中國所有民族、人群和時代。它受儒、釋、道以及詩、書、繪畫、文學等傳統文化與藝術的滋養,具有深厚的藝術底蘊、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審美情趣。
藝術價值
傳統插花吸取了園林、盆景、雕塑、書法、繪畫等姐妹藝術的精華,與花材和容器融和,不僅僅是手工藝作品,而且是一種既有形式美又有思想美和意境美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活動,是一種自娛娛人的高雅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社會價值
傳統插花不但對古代東方插花藝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注重意境創設、簡約環保的創作技法等,還被西方現代插花所借鑒。
傳承狀況
由於人們對傳統插花藝術缺乏了解、專業研究人員匱乏、研究資金短缺以及深入資源普查、挖掘難度大等原因,傳統插花藝術還未真正進入大眾生活之中。系統梳理與傳承保護傳統插花藝術這一文化遺產,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不同於現代西方插花。與現代西方插花相比,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特徵。
這主要表現在7個方面:
一是追求花材的自然之美,不刻意改變其天然姿態,而是順乎花枝的自然之勢,“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二是追求花材的意趣美,講求以花傳情;
三是善用木本花材,以線造型;
四是採用不對稱式構圖形式;
五是賦予花材豐富的內涵與象徵性,寄託情思;
六是注重將花材與花器、幾架、配件以及作品環境的統一,體現整體和諧美;
七是兼顧中國人的獨特賞花方式,分曲賞、酒賞、香賞、譚賞、琴賞和茗賞等。
藝術形式
傳統插花藝術在形成過程中,受儒、釋、道等哲學思想及中國繪畫、文學、造園、民俗等的影響,形成了崇尚自然、富於詩情畫意、擅長線條造型、多用不對稱式構圖形式等獨特的風格與特徵,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
崇尚自然、師法自然
傳統插花雖極少對自然花材進行人為的加工,刻意改變其天然姿態,但也決非將自然界的花卉、草木拿來即用,而是對其進行取捨並加以高度的概括與提煉,融入作者的情感,是人與自然的溝通,雖然所用之材取於自然,體現出的卻是“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般的神韻。
講究詩情畫意,注重意境創設
不僅注重花材的形式美與色彩美,而且追求花材的意趣之美,講求以花傳情、以花達意、情景交融、形神兼備。
善用木本花材,以線造型
受中國繪畫之影響,中日傳統插花以線條造型為主要表現手段,認為線形材料更富有情趣與生氣,更能抒發情感。所以,在插花中經常用木本枝條作為主要花材,運用枝條的不同形態以及其粗細、平斜、曲直、張馳、高下之變化,表現不同的外延美與內涵美。
採用不對稱式構圖形式
多以三主枝為骨架,組成直立式、傾斜式、水平式和下垂式的四種基本圖形。通過高低錯落、動勢呼應、俯仰顧盼、剛柔曲直的布局和手法使花材各得自然妙趣,形成了千變萬化的生動造型。
強調花材的寓意與季象
中國傳統插花中,花材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與象徵性,並藉此寄託情思,抒發情懷,表達作品的神韻意趣。如荷花之“出污泥而不染”,蘭頌君子之德,以梅祝福等。借用各種的時令花材,表現四季景觀之變遷,也是中國傳統插花的特徵。
重視作品與陳設環境的統一
傳統插花歷來將花材與花器、幾架、配件以及作品與環境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只有整體的和諧才是藝術之體現。
獨特的賞花方式
中國人賞花有獨特的審美情趣,賞花時不僅追求多形式、多層次美的享受,而且更追求由此而獲得的心靈上的感受。按時代先後有曲賞、酒賞、香賞、譚賞、琴賞、茗賞等。其中以唐代之酒賞、五代之香賞、明代之茗賞具有特色。
“申遺”不僅有一套複雜的申報程序,而且最關鍵的是人們對中國傳統插花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偏差。不少專家認為,插花就像是“繡花鞋”,沒什麼技術含量和文化內涵,因此在申報過程中屢屢遭到爭議和擱置。從2004年開始,申報組的幾位專家鍥而不捨,收集了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傳統插花的理論研究成果,並通過現場演示插花手法技巧等形式,不厭其煩地在評審團中進行宣傳、演示,經過層層審核,中國傳統插花2007年初被列入北京市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6月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最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插花
由於國人對傳統插花藝術缺乏了解,專業研究人員匱乏,研究資金短缺以及深入資源普查、挖掘難度大等原因,使得傳統插花藝術還未真正進入大眾生活之中。系統梳理與傳承、保護傳統插花藝術這一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產,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傳統插花按創作人群分為民間插花、寺觀插花、宮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類型,主要容器為瓶、盤、碗、籃、缸、筒等六大類,由花材、容器、花插、幾架和墊板、配件等構成。主要流程為構思、構圖、花材與容器的選擇、花材修剪、固定、調整、陳設、賞析。其間包涵豐富的文化內涵、系統的插花理論、精湛的插花技藝與獨特的賞花方式。
製作材料
(1)花材。中國傳統名花都是中國傳統插花的優秀花材,如牡丹、芍藥、竹、梅、海棠、蘭花等,其富於線條美的枝幹和葉片,為中國傳統插花迷人的自然造型奠定了基礎;名花的深厚文化內涵,為中國傳統插花作品意境美的構成,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2)容器。常用傳統插花容器有盤、瓶、碗、籃、缸、筒等六大容器。
(3)花插。傳統插花一般選用“撒”與劍山固定花材。
(4)幾架和墊板。它是放置插花作品的器具,形態多樣,常用優質的硬木製成,起抬高作品增加藝術感染力的作用。
(5)配件。配合作品主題的需要,常添加一些配件,如動物、人、船等模型和中國結組合於作品中,其質地有瓷質、金屬質、布質、塑料質等。達到點明主題、烘托環境的效果。
製作流程
(1)構思。傳統插花是一種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活動而不是隨意簡單的花材組合與造型,也不是單純的表現花材自然屬性的美,而是通過花材組合與造型后的形、姿、色、韻、表達一種思想情趣與美好意願。所以在插制之前應認真構思,根據所表現的主題思想,來決定選材、造型與設色。
(2)構圖。傳統插花藝術構圖基本上遵循中國畫畫論的原理和法則。多以三主枝為骨架,組成直立式、傾斜式、水平式和下垂式四種基本圖形。
(2)花材與容器的選擇。根據構圖與造型需要選擇相應的花材,中國傳統插花中,花材選用注重花性,一般選擇富有寓意、格高韻雅、且線條優美的木本花材作為骨架花材。花器選擇多用銅、瓷、竹質,種類有瓶、盤、碗、籃、缸、筒等。
(4)花材的修剪。木本花材的修剪是插花創作,尤其是東方插花創作中十分重要的基本技巧,也是貫徹始終的主要手法之一。
第一,細心觀察花枝的向背和走勢,並找出最佳的觀賞面,然後謹慎動刀剪、不可粗率行事。
第二,除去病、弱、枯枝、以及交叉枝、平行枝、等高枝。
第三,注意剪切之處不應有明顯的刀痕。
第四,在插入容器后,作適當的調整。
(5)固定。傳統插花中應用最廣泛的是莖段作“撒”的瓶花固定法。主要原理即借用花枝與瓶壁、瓶底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力,相互依附和支撐來固定花材。選用具有一定彈性的莖段“卡”在瓶口內壁上,將瓶口的空間分割成幾個小空間,將花材插在某一小空間內,基部以瓶壁支撐,或將莖做成十字型、井字型等支撐架在瓶口的莖段,古代稱之為“撒”。常用的瓶口“撒”有一字撒、十字撒、井字撒和丫字撒等。
(6)陳設。根據作品的造型以及所表達的意境的不同,選擇相應的幾架、配件以及陳設場所。
(7)賞析。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林業大學獲得“傳統插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北京林業大學將啟動普查工作,從考古文物及現存史籍中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歷代插花資料與圖片、系統梳理;將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納入大、中、小學素質教育體系,在有關大專院校開辦插花藝術專業;利用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在繼承的基礎上,創作符合國情和大眾的插花藝術形式;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讓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在世界插花領域重現輝煌。
重要展覽
2021年4月17日,醉美四月天——中式傳統插花藝術展在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開展。
社會活動
2021年3月15日,歷下區圖書館尼山書院舉辦“文人雅集”系列傳統文化體驗活動——插花。
2021年4月26日,金融街少年宮開展插花藝術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