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村
北京延慶縣井庄鎮轄村
三司村
古時柳溝為城官,為保衛城官,在土長城腳下設司,有司官,柳溝往東分別是頭司、二司、三司、四司,一名司官一營兵,一個土城。一個營城有東門、南門,東門運水,南門外是練兵場(在戲台底下),本村由“三司”屯戍,故作為地名也就流傳下來了。
明朝初期,先後有張、王、李、侯、蔣、赫等幾家先祖遷徙到現今三司村莊西約500米處一塊平坦的土地上,搭屋居住。如今算來,三司村老門老戶的始遷祖來到這裡已經有將近600年的歷史了,三司村民風淳厚,勤勞樸實,大多姓氏家族是明代戍卒的後裔。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里,這裡是我黨我軍活動的隱蔽區、易守難攻,被敵人稱為“匪區”。因此,遭受戰爭蹂躪和摧殘多餘其他村莊。參加革命的共產黨人幹部和軍人以及軍烈屬也多餘其他村莊。解放前,三司村逃荒、討飯、背井離鄉的人多。據統計那時全村有86戶,434口人。2440畝山坡地、畝產權150斤,總產才36.6萬斤、人均不足367斤,扣去各種苛捐雜稅,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后,廣大人民群眾翻身得解放。土地改革、農民有了地種,不再受剝削。背井離鄉的人口回來了,逃荒、討飯的人不走啦。戶數迅速增加,人口增長也很快。1950年全村達到124戶,533口人,耕地也達到2460畝、畝產200斤、總產49.2萬斤。
三司村
村黨支部建於1941年,村委會建於1983年,先後王國青、李建章、侯元舉、潘王珍、李建忠、蔣全忠、張勤、李建詳、張宗讓、張海林、蔣瑞滿、蔣瑞富、郝祥亮、侯玉明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張宗義、郝廣榮、潘玉珍、蔣瑞連、張全榮、李懷起、張宗讓、張凱、蔣瑞富、衛桂英、蔣瑞滿、王連生、張海林、張連合擔任村委會主任,現任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是張永田。村兩委3人,村內共有黨員49名,兩委班子制度健全,團結和諧,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明顯。
三司村
正在鋪設房三路(5米寬),將使村民出行更加方便;安裝路燈131盞,解決夜晚出行問題。2009年,打280米機井一眼,各戶已經接通自來水,基本上解決村民飲用水問題。
三司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曾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是有名的紅色村,有著很深的紅色底蘊。三司村因自身的特色,吸引了北京市區的一些機關單位到此進行培訓,通過團市委的聯繫自2009年4月開始,中央國家機關黨校的青干班每年4月、10月到該村進行“三同四情”的教育活動,財政部、水利部機關黨校的青干班也相繼在三司村舉辦過培訓、鍛煉活動,北京廣播電台每年春節期間會到三司村進行慰問,這些活動為三司村奠定了開發培訓基地的基礎。三司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
2012年,村集體自行購買垂柳、國槐60棵,樟樹40棵,方臘100棵,榆葉梅和棉帶等800株,用於村中美化環境,致使村轄域內林木覆蓋率得到顯著提高。在產業發展方面,繼續修建石頭牆、鋪設石頭路,搭建草庭,配齊碾盤、軲轆井,增加旅遊六要素,大力打造新農村體驗基地;村委會流轉土地5畝,用於做手推車賽道,作為學員體驗用田;增加指示標牌,大力打造新農村體驗基地。當前,三司村走石頭特色村發展之路,已經初見成效,優美的石頭路,精緻的石頭牆,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遐想。今後,為加快三司村新農村建設,將充分挖掘三司村的資源優勢,以鄉村旅遊為突破口,以與國家機關黨校和團市委的合作為切入點,以培育新農村體驗基地為主線,以“三同四情”為主要內容(三同指:同吃、同住、同勞動;四情指:黨情、國情、社情、民情),努力把三司打造成具有影響力的面向首都的基層鍛煉體驗基地。
體育設施:近幾年,在三司村安裝了健身器材(漫步機一個,健騎機兩個,乒乓球案子一個,肋木架一個,肩關節康復器一個,腹肌板一個,轉腰器一個,橢圓機一個,籃球架兩個),方便了村民的體育文化生活,增強了村民體質。
三司村
益民書屋:設在村委會,有房屋2間,建築面積40平方米,有書籍約1700冊,每周周一至周五全天開放,村民們積極學習,文化科技知識逐步提高。
三司村
2009年榮獲北京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
2009年榮獲延慶縣平安村
2010年榮獲先進村委會
2011年榮獲先進黨支部
2011年榮獲平安農機示範村
2012年榮獲先進黨支部
2020年8月26日,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